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初中物理《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一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能否掌握好该定律是学好电学知识的关键之一。

在学习定律的同时, 我们还应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现行教材中为了引入欧姆定律都要先做一个研究性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向初中学生介绍了物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即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保持一些物理量不变,每一组实验中只看两个变化量间的关系,最后再将所有结论综合起来。

我这几年对欧姆定律教学中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非常注重对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的教学,细细阅读现用教材,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引入欧姆定律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阻碍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现行教材中一般为引入欧姆定律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如书图7-1所示。

实验操作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保持电阻R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改变加在电阻R两端的电压,研究通过电阻R 的电流I 与R 两端电压U 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变换连入电路的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加在电阻R 两端电压U 不变,研究通过R 的电流I 与电阻R 间的关系。

完成第一部分实验时,如果学生问:“前面讲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 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但为什么可以改变了加在电阻两端电压呢?”或者在做第二部分实验时, 学生问:“刚刚是调节变阻器, 使电阻R 两端电压改变, 现在为什么同样是调节变阻器,却又是使加在R 两端的电压不变呢?”可能是觉得解释这两个问题并不难解释,只要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的知识来解释就可以了。

但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必须用欧姆定律来解释引入欧姆定律的实验,这在逻辑上是混乱、相悖、讲不通的。

由于以上的问题,许多同学会对引入定律的实验百思不得其解,这必然影响他们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那么该怎么做才能使同学更轻松地完成实验,更容易地理解欧姆定律呢?笔者认为这里主要的问题出在滑动变阻器上,于是便思考现用教材中为什么要在实验中加上变阻器?笔者认为, 这个实验中加变阻器的作用是使实验操作更简单,因为有变阻器可以不改电路,只需调滑片就可以达到改变和不改变R两端的电压。

但事实上这一设计不但不能简化实验,反而给学生理解实验和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设置了一个不小的阻碍。

经过一番思索后,笔者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改进,效果不错,现叙述如下。

《圆的面积》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又是学习圆柱与圆锥的基础,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了“极限”的思想和方法,这对小学生来讲是深奥难懂的。

教材首先提出了圆的面积概念,接着让学生尝试运用以前曾多次采用过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主要是长方形)来计算面积,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再一次让学生熟悉运用“转化”这种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较复杂问题的策略。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实验中将滑动变阻器去掉,电路简化为简单电路。

第一部分实验中,直接通过改变电池数目或调节学生电源输出电压来改变加在R 两端电压。

第二部分中,只需保持电池数目或学生电源输出电压不变即可, 当然, 相比之下用学生电源的效果要优于干电池。

在讲完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之后,再提出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 要改变加在R 两端的电压该如何改造上面的简单电路?在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电阻R 的阻值变化,如何改造电路,可以保证加在不同电阻两端电压不变?通过分析以上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最后设计出原来的实验电路,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也为今后设计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电路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联想与延伸,如果仅仅停留于让学生聆听教师朗读和复述课文中的提到的声音,那么这堂课算不上成功。

成功的课堂应该对课本进行超越与升华。

在课堂中,我以课本为出发点,并且跳出了课本的限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让学生去感受更多的大自然的声:雷公公、冰雹、大公鸡、小青蛙……这些都是课本中所没有提到的。

这样一来,学生既拓展了学习空间,又可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可谓一举而多得。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是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的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学生能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计算3÷4=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汇报后,我引发学生思考:8÷9= 0.88……和8÷9= 8/9有什么区别?学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

这个导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相除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为进一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打下基础。

个人认为不加入变阻器确实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如果不加入变阻器,在不改变电源的情况下,电阻变了,由于电池有内阻,如果有电压表测的话可能会发现电压略有改变,而加入变阻器则可以消除这一点!(2)养成先仔细观察,后表达讲述的习惯。

逐步学习理解图片和情景中展示的事件顺序。

能主动地在集体面前讲述,声音响亮,句式完整。

初中物理《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二在《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的教学中,我采取了探究的方式。

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我深受启发。

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

因此,在《梯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我结合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联系生活,初步感知梯形——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动手操作,深入了解梯形”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通过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如何导才到位,是这节课重点需要注意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常常采取讲授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我的思想深处一直认为教师讲的要比学生说的明白。

但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真正体会到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本节课主要研究了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及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在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首先,我让学生设计了电路图,学生发言非常积极勇跃,争先恐后地上黑板画图,学生画出了如下的五种图形,我没有想到学生思维如此开阔。

教学过程中,我多处利用多媒体,生动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性。

如利用多媒体,展示香港地区示意图以及香港被英国侵占或强行租借的过程,然后展示澳门被葡萄牙侵占的过程。

学生边看图边回答问题,直观高效,印象深刻。

然后提问:港澳沦丧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近代屈辱史的思考,为之后的港澳回归做好情感铺垫。

又如利用多媒体出示1984年和1987年中英、中葡签署联合声明的图片以及1997年7月1日香港、1999年12月20日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图片。

再如通过播放香港回归视频,让学生能对当时的盛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重温香港回归时的辉煌时刻。

接着,我和学生一起分析采用哪个图更合适,学生各抒已见。

有的同学认为,以上五个图都可以,因为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R的电流都可以测出来。

有的同学认为要研究电流跟电压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能够改变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而第一、二两个图不能完成这一任务。

有的同学认为,虽然第三、四两个图可以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但不一定能使R两端的电压成倍的变化,不利于研究电流跟电压之间的关系。

最后一致认为,第一、二两个图不能改变电压和电流,就不能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第三、四两个图可以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但不一定能使R两端的电压成倍的变化,只有第五个图能使改变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R的电流,又可使R两端的电压成倍的变化。

因此,选第五个图为研究电流跟电压之间的关系的电路图。

由于有了以上的看法,在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时,学生自然就会设计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自己的成功失败之处,更亲自体验了设计探究的过程。

体现了双主体这一教学原则,教师引导学生推理、分析,学生动手操作、体验辅以积极思考,使得整堂课富于生机并能体现自然学科的特色。

记得《科学课》杂志中《数字化科学》这篇文章说:观察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我们太多的观察认识都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并没有在原来的基础有实质性地提高,声音就是一例。

即便是有些可以量化的观察,也停留在一个比较原始的水平,如温度计、测力计。

再比如说有关电的内容,整个小学阶段都不见一个和电有关的数字或单位。

即便是PH试纸这种十分价廉的初步定量东西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上也几乎不见。

传统式教法训练出来的学生,知识牢固,基础扎实,演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强。

但传统式教法有许多局限性:它虽然能为多数学生学习提供方便,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不足。

好比走路,传统的某些教法不仅给学生指出路,而且还要扶着学生走,抱着学生走,看起来学生虽然走过许多路,但并没有学会自己走路,一旦老师放手,让学生找路,就常常变得不知所措。

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会考试,考分很高,但是在科研课题和实际问题面前,往往表现出信心和勇气不足,独立工作能力不强,这种状态和创造性、开拓性是格格不入的。

而现代教学法则恰恰在培养人的独立工作能力上显示出其优点,它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开始可能会跌跤,但跤跌得多了,学生自然使学会了走路。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改变旧的思想,培养新的意识,只有具有全新思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思维的学生,转变观念,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