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神经科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神经科学知识点总结

1、认知科学——是研究智能实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园里的科学。

2、智能实体——是人类、动物和智能机的泛称。

3、研究人类智能的科学有心理学、心里语言学;研究动物智能的有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研究机器智能的科学有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学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

4、神经科学是一大类学科的总称,这些学科均以“分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揭示各种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在各个水平上阐明其机制,以及预防、诊治神经和精神疾病患”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内容,包括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神经胚胎学。

P2。

等。

这些学科彼此渗透,互相支持,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构成当代生物医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之一。

5、《人治神经科学》一书的主要思想就是阐明组成脑的分子和细胞如何以其可塑性参与脑结构与功能系统的形成,进而通过结构与功能系统映射的进化,逐渐出现了人类的意识和多层次的精神活动。

6、人治神经科学的基本理论:(1)物理符号论、信息加工学说和特征检测理论(2)联结理论、并行分布处理和群编码理论(3)模块论或动功能系统论(4)基于环境的生态现实理论:认知科学家们一直把认知过程堪称是发生在每个人头脑或智能系统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

而环境作用的观点则认为认知决定于环境,发生在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之中,而不是简单发生在每个人的头脑之中。

(5)机能定位论:试图为每一种高级功能在脑内找到一个中枢,或一种特意的细胞。

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曾以半讽刺的方式,否定了祖母细胞是识别熟悉面孔的特意细胞。

7、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包括两大类互补的研究方法:一类是无创性脑功能(认知)成像技术;另一类是清醒动物认知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

前一类方法中又分为脑代谢功能成像和生理功能成像两种;后一类方法中包括单细胞记录、多细胞记录、多维(阵列)电极记录法和其他生理心理学方法(手术法、冷却。

法、药物法等).8、无创性脑功能成像技术,其中脑代谢功能成像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对区域性脑代谢率、脑血流和葡萄糖吸收率的测定)、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SPECT,对脑血流测定),功能性磁共振(fMRI,通过氧合血红蛋白测定血氧水平相关的信号,BOLD)。

这些脑代谢功能成像技术的共建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各不同。

fMRI无论就其空间分辨率还是时间分辨率均优于PET.。

脑代谢功能成像对于快速认知活动无法做到实时成像或快速跟踪。

第二类生理功能成像是在自发脑电活动(EEG)、诱发脑点活动(EP)和脑磁(MEG)场变化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控制的断层扫描技术(CT)而实现的。

它的时间分辨率极为理想,可实时跟踪认知活动的脑功能变化。

但其空间分辨率很不理想。

9、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的。

10、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的细微结构,由突触前膜)轴突末梢)、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和突触间隙(前、后膜之间的缝隙)三个部分组成。

11、神经解剖学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外周神经系统(PNS)。

12、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

颅腔里的脑分为大脑、间脑、中脑、桥闹、延脑和小脑6个脑区。

椎管内的脊髓分31节,即颈8节、胸12节、腰5节,骶5节和尾1节。

13、大脑覆盖在其他脑区之上,略呈半球状,大脑顶端的正中纵裂将其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正中纵裂的底是连接两个半球的胼胝体。

胼胝体由两半球间交换信息的神经纤维(白质)组成。

大脑表面有许多褶皱,凸出来的成为回,凹下去的称为沟或裂。

大脑表层神经元密集,呈灰色(灰质),为大脑皮层或大脑皮质。

大脑深层多由神经纤维占据,呈白亮色(白质),尾大脑髓质。

在髓质内还有一些核团(灰质),称为基底神经节。

P2214、大脑半球皮层按脑沟、裂的走向,可将其分为若干个脑叶和回。

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皮层从前向后分为四个叶:额、顶、枕和颞叶。

大脑半球的内侧面,围绕半颈的环状回为边缘叶。

P22、脑干——自下而上,依次由延脑、桥脑和中脑三个部分组成。

脑干腹侧多为15.白质,由脊髓与大脑之间的上、下行纤维构成,占据脑干背侧面的多维灰质,上下排列着12对脑神经核。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区别)P2716、外周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头部、面部和躯干的感觉与运动信息。

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中,成为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系统(ANS),它们维持机体的生命过程。

根据自主神经中枢部位与形态特点,将其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相辅相成地发挥作用。

交感神经支配应付紧急情况下的反应,如唤起战斗或逃避危险的准备,心率加速、呼吸急促、肌肉充血、胃肠蠕动减缓等;当危险过去后,副交感神经兴奋减缓了这些过程。

副交感神经维持正常情况下的常规活动,如排除体内的废物,通过瞳孔的收缩与流泪保护视觉系统那个,持久性地保护体内能量。

P2817、一般说来,神经元单位发放的频率增加是兴奋过程的点生理指标;神经元单位发放的频率降低是移植过程的电生理指标;细胞膜上的极量反应负电位幅值增高,是兴奋性增强的表现;正后电位幅值征稿是抑制活动增强的指标。

18无论颇率加快还是减慢,同一个神经元的每个脉冲的幅值不变。

换言之,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或数字式编码。

这里的“全或无”规则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

19、无论是后兴奋电位还是后超级化电位都是极量反应。

在这类反应中,每个极量反应电位幅值缓慢增高后缓慢下降,这一过程可持续几十毫秒,且不能向周围迅速传导出去,只能局限在突触后膜不超过1u(平方米)的小点上,但能将邻近突触后膜同时或间隔几毫秒相继出现的突触后电位总和起来(空间总和与时间总和)。

20、当代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至少有数以百计的生物分子,参与神经信息的传递和加工过程。

根据这些分子的作用,可以分为神经调质,神经递质、受体蛋白、离子通道蛋白、细胞内信使、逆信使等。

21、神经递质——是一些小分子或中分子的化学物质,由突触前末梢释放。

越过突触间隙(30—50纳米),作用于突触后膜。

——自己到其他调解自身的神经调质——作用于释放递质的神经细胞体或稍远的神经末梢,、22.生成和释放速率。

——自己23、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释放过程有两种机制P3224、根据神经递质的化学结构,可将其分为: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肽类25、受体都是蛋白大分子,存在着四级结构及其立体构像的变化。

26、G-蛋白先关的受体包括:β-肾腺能受体、m型胆碱能受体、B型GABA受体和K物质受体27、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是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之后所激发的,在细胞内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系列神物化学活性物质组成,包括20世纪80年代所说的第二、三、四信使分子。

P3428、细胞核内的基因调解蛋白——CREB,长时记忆形成的必要条件29、P35——3730、知觉——是对事物各种属性所构成的整体的反应。

由此可见,知觉的宗旨是解释: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事物是什么,在哪里,将要去哪里,对生存有何意义。

31、很多实验发现:以颞叶为代表的腹侧通路负责辨认物体,也就是所谓的what 通路;而以顶叶为代表的背侧通路负责定位物体或为抓握物体做准备,也就是所谓的where通路。

颞叶损伤病人通常表现出视觉失认症;不能通过视觉辨别某种类别的物体。

顶叶损伤的病人表现出单侧忽视的症状:即不能注意到损伤部位对侧视野中的物体,而这种缺陷又不是物体特异性的,可以推测这是where通路的定位环节出了问题。

32、注意的主要功能是对意识的导向、警觉的维持和执行控制。

33、朝向反射理论与非随意注意——这种理论沿袭着巴甫洛夫经典神经生理学关于外抑制的理论和20世纪50年代神经生理学关于网状特意系统生理特点的理论路线,认为非随意注意并没有感觉通道的特异性,不论是视、听、躯体感觉还是化学的感受刺激,只要具备新异性的强刺激特性,就会引起外抑制的机制,即网状非特意系统的强烈激活。

当新异刺激重复发生,由于非联想性习惯化学习机制,使其形成消退抑制或网状非特异系统唤醒水平的降低,使朝向反射消退,这就是从注意到不注意的转化过程。

34、P78了解、注意的调解过程:定向网络、执行网络、警觉网络35.36、尽管15年前通过事件相关电位的时程分析,为注意的早选择理论提供了证据。

但注意晚选择理论也从未退出历史舞台。

探照灯的注意比喻本身就蕴涵着选择发生在执行环节。

视觉注意研究,从未放松对眼动调节中枢机制的研究具体地说,在眼动的多级中枢调节中,以较高层次的额叶眼区(FEF)为代表,以初级视皮层(V1)作为初级视中枢的代表,(重点)——发现两者间不仅存在着由底至顶的信息流、自上而下的信息流,以及循环信息流,还存在着FEF和V1区之间的大范围信息交流的机制。

37、学习记忆过程分为:编码、储存和提取等认知过程。

编码发生在呈现学习材料时,刺激在认知系统中以一定的形式被表征和转换。

编码的结果是一些信息储存在记忆系统内,中枢神经系统会因此发生变化。

第三个阶段是提取,它包括从记忆系统内恢复或提炼储存的信息,使记忆的内容得到运用。

虽然记忆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之间有诸多不同,但是如果我们对信息不进行编码和储存,就不能提取相应的信息,因此记忆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不是完全可以分离的,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8、P87\88要记住图表39、P90图40、非联想性学习是更为基本的学习方式。

对海兔的研究,包括习惯化、去习惯化或敏感化。

习惯化是指对某一失去意义的刺激的反应性减弱,如不断想起的噪声,而敏感化则是指针对潜在危险的刺激物的反应性增加。

41、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的主要形式之一,即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或类似任务的促进作用。

启动效应可分为:知觉启动和概念(定义)启动。

知觉启动是指提取的线索与启动项目在知觉特征上有关,而与加工水平无关,常用的任务有词干补笔和知觉辨认等;语义启动是指提取的线索与启动项目在语义上相关,而没有知觉特异性,其任务包括类别范例产生、自由联想和偏好判断等。

42、陈述性记忆与非陈述性记忆之间的主要不同:习惯化和敏感化都是非陈述性记忆的表现形式。

非陈述性记忆的储存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神经元,而是贮存于产生行为的神经通路中。

而在陈述性记忆中,内侧颞叶系统是其储存地。

而长时记忆则是包括短时记忆——是对已存在的蛋白质和突触联结的调制,、43.CREB中介的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和突触联结的增强,并且有突触的形态学变化。

其次,长时记忆均需要Camp、PKA、MAPK和CREB等中介。

44、语言理解过程:字词理解、句子理解、话语与课文理解字词理解:无论是中文还是西文词汇都有形、音、义3种成分,人们的头脑总是在他们三个成分间互相激活的过程中,回忆或再认某些字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