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高三复习古诗形象鉴赏课件
2020高三复习古诗形象鉴赏课件
掌握关键能力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1.(201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
答案 (1)特点:往来自如或自在轻快。 (2)作用:以乐景衬哀情。布幔闲卷,蝴蝶翩跹,穿空飞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 远远离去。诗人描绘了一幅蝶、鸥自由往来的美好画面,反衬出诗人年老体衰、漂 泊异地的困苦之情;在如此情境下仍思虑朝廷,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困苦中心系国运 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悲悯情怀。
方法点拨
古诗常见意象内涵 松梅菊竹寓高洁,借月把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落叶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寓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古诗常见六种意境 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核心突破 鉴赏古诗形象 ——因象悟境,入境始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 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别自堪悲”紧承上句脱口而出,应接自然,看似平淡,却为 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与上句照应。“人归”照应“路出”、“暮雪” 寒云”,自然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诗人从“少孤”“为客早”的角度,感叹友人 父,身世飘零,从侧面表达对友人漂泊颠沛之苦的同情。
D. 诗人在严冬送别友人,诗歌全篇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 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高考对意象的考查,有三项内容:找意象,抓内涵,析作用。
意象大都是一个名词性词语
找意象 如果是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成名词结构,如“柳细花红”转换为 “细柳”“红花”
动词
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孕性上去体味
把握其外在特征,如声、色、形、味等,注意意象的时令
抓内涵
色彩
形容词
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C.“少孤为客早”,诗人从“少孤”“为客早”的角度,感叹友人 丧父,身世飘零,从侧面表达对友人漂泊颠沛之苦的同情。
C项,“感叹友人”错
应为“感叹自己”。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说明:在诗歌中,形象与意象是可以合二为一的,但从理论上看,二者还是有区 别的。诗歌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情、理等,而意象通常只是自然景象、物 象。)
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
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
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 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该题要求答出诗人的性格,并结合首联概括、分析。首联下句最能体现诗人 的性格,尤其是关键词“那因”表达的反问语气,同时它还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 路,儿女共沾巾”的典故,此时“旷达”性格呼之欲出,分析时应主要解释此联意 思,也可结合典故分析。
分析概括物象特点与情志
解析: 通读全诗可知,诗中表现“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瓢”的外在特点的主要是中间两联,
咏瓢
颔联说“瓢”形映。 蜗房卷堕首,鹤颈抽长柄。
瓢把如同仙鹤的脖颈,突出其形状小 巧轻盈;颈联说其色彩素雅淡黄、内 空但轻盈有力度。根据题干要求,考 生要提取出其外形和颜色两方面的特
理解必备知识
意象与意境
景物形象就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即意象。意象是指诗人为 抒情或言志而精心挑选的客观自然景物(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亭台楼阁、名胜古 迹等),但这些客观物象加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意之后,便成了诗词中的意象。而意 境是诗人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它是既依托意象而产生又超越具体物象的,通过读者联想和想象才能进入的一种艺 术境界。
掌握关键能力
意象“三考”与意境特征
一、掌握意象“三考”
小寒食①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 ①小寒食: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②鹖(hé)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本诗颈联描写舟中江上之景,诗人选取的“蝶”“鸥”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请作 简要分析。
书自圣”体现其书法艺术高超,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醉后语尤颠”表明其酒后狂放
[注] 张九旭:即张旭,盛唐时期杰出的书法家。这首赠张 旭之作,是高适天宝十一年(752年)入长安与张旭相见共饮 醉后所写。
不羁;颈联“白发老闲事,青云 在目前”表现其闲适自在的性情
诗中主人公张九旭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 和隐者风范;尾联中“床头一壶
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另外,还须要识记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如不慕权贵、豪放洒脱的形象,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
乡的形象,戍守边关、反对征战的形象,爱恨交织、儿女情长的形象等。
题点二 物象——因物寻志
一是词人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形象,二是词中刻画的周瑜风流倜傥、指挥若定、年轻有为的形象。
2.要分清形象和性格的区别。如果要求分析形象,则要思考主人公的身份、际遇、性情、品质等;如果只
要求概括性格,就可不必考虑其他内容。
3.要分清题干要求。注意题干要求是“分析”还是“概括”。如果要求概括人物形象,则考生只需从诗歌
理解必备知识
物象与景象的不同
事物形象(物象)是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 的形象。它不同于景物形象。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全 诗主要描写该物的特点,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 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 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同一种事物,可以是景物形象,也 可以是事物形象。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物象,在柳永的《雨霖铃》中 则是景物形象。
方法点拨
赏析咏物诗中的物象的方法和步骤,关键在于因物寻志,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 握其特点。
1.抓住描写、抒情、议论的关键词语,把握物象本身的特点,尤其注意其外在 特征和内在神韵。
2.根据物人一体的原则,联系诗作背景感悟“物”中情志。 3.答题时应特别注意把“物”与“志”结合起来。
题点三 景象(含意象和意境)——融情造境
当然,意象和意境在使用范围和读者获取途径上明显不同:前者属于个体概 念,是一个个具体可感的表意的典型物象,我们可以在诗词中数出来;后者是一 个整体概念,是“象外之境”,它是一种需要读者借助外在的艺术形象表达,通 过联想和想象,融入自己的心理体验才能悟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围”(偏重外部环境)、“心 境”(侧重内心世界)、“境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语称呼。
加以分析。
酒”表明其喜好饮酒。
答案: 书法技艺高超,兴致一来,书法自成一绝;酒醉后言语狂放不羁;性情淡泊,自在闲 适,白发垂垂,和蔼可亲,一派隐者风范;嗜好饮酒,床前放一壶酒,显得率真可亲。
解法探究
注意三个“分清”,明确解题切入点
1.要分清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和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两个人物形象:
品质及独有情味
析作用 意象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创设情境,提供背景 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表情达意,感发兴寄 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在古诗词中,意象和意境是密不可分的:意象或意象组合构成了意境,意象是 构成意境的手段和途径。一般说来,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个意象构成 一个意境,咏物诗大多如此,如王冕的《白梅》只描写了白梅一种景物;意象组合 (列锦、交叉)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的意境,
从而表达一种基调或某种氛围,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杜甫的《绝句》(迟 日江山丽)更是采用多个意象来描绘图景的典范之作。总之,意象和意境是互相依 存的,但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一个意境,正确地把握二者关系,还需要 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来沟通景与情、情与理的关系。
题点一 人物形象——因形悟神 题点二 物象——因物寻志 题点三 景象(含意象和意境)——融情造境
题点一 人物形象——因形悟神
理解必备知识
两类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 二是客观形象(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每首诗都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 都有客观的人物形象。诗中客观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抒情达意的途径之一。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周瑜,风流倜傥,指挥若定,是词中的 人物形象,而那中年失意、壮志未酬又略显旷达的苏轼,就是主观形象。
中提炼出要点。如果要求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则考生首先要概括人物形象,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