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期如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新时期如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新时期如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4年04月10日09:51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作者:黄群慧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593[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一论断,是一项科学的理论创新,赋予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但是,未来进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还存在国有企业使命模糊、国有企业领导人“官员”身份、民营企业发展不成熟、法律体系和市场环境有待完善等一系列障碍。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中图分类号] F2[文献标识码] A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

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自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首次提出混合所有经济概念迄今已有20年历史,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也都提出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些年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已经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在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重大的改革方针再次被提出,这表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十分重大。

一、新时期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从最直观理解,混合所有制经济(diverse ownership economy)是指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

这既可以用于描述宏观上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可以用于描述微观上一个企业组织。

从宏观层次来讲,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多元性,包括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合资、合作等各类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微观层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不同所有性质的产权主体多元投资、交叉渗透、互相融合而形成的多元产权结构的企业。

这意味着混合所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股份制经济或以股份制为基础的经济,但一定是不同性质的资本间的参股或联合的股份制经济。

在西方经济学者那里,也曾提出混合经济(mixed economy)的概念。

他们认为混合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化经济的混合,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某些特征并存的一种经济,既有市场调节的决策结构分散特征,又有政府干预的决策集中的特征,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显然西方学者的混合经济与我国提出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不同,我国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针对传统单一国有制结构的弊端和转轨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提出来的。

在实践中,我国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大体可以划分三大类,一是公有制和私有制联合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包括国有股份或集体股份与外资联合而成的企业,如中外合作经营、合资经营等,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同国内民营企业联合组成的企业;二是公有制与个人所有制联合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如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中吸收本企业职工持有部分股权的企业,以及股份合作制企业中集体股份与个人股份相结合的企业;三是公有制内部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联合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1]如果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重要改革文献中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党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最早认识到混合所有经济单位的存在和将会日益发展的趋势,《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阐明了公有制与混合所有制的关系: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途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将宜于实行股份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更为明确地提出: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赋予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首次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此以后,我国一直在探索如何使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寻求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有效形式。

经过多年探索,我党认识到,作为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所有制形式——混合所有制,是一种能够成功实现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形式。

在实践中,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则首次明确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是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寻找到了经济形式基础,增加了我国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同时,既然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那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就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和需要,这意味着这一创新理论表述不仅明确了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地位,为我国旗帜鲜明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找到了合法性基础,还为快速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指明了发展方向。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一重要论断是科学的。

首先,如上所述,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体现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宏观层面公有经济和非公用经济的多元所有制结构,这意味着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本身就是一种宏观意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格局,上述论断正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应有之意;其次,在微观企业层面,混合所有制企业具有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多元产权结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自然实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要求。

[2]由于混合所有制企业有利于国有企业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国有企业依托多元产权架构和市场化、民营型的运营机制不断发展壮大,减少非公有资本对公有资本的直接侵害,增强国有资本或公有资本对其他资本的辐射功能,提升整个公有经济的竞争力,从而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进而实现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要求。

第三,从实践上看,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同步取得巨大的发展。

截至2011年底,在中央企业登记总户数20624户中,公司制企业14912户,改制面72.3%,较2002年的30.4%提高40多个百分点。

[3]中央企业在改制中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外国资本,促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如中海油34个二级企业、三级企业中,国有股权平均在40%-65%之间,基本都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4]从上市公司看,截至2011年底,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共有368家,其中纯境内上市公司260家,纯境外上市公司78家,境内外多地上市公司30家。

[5]在上市公司中,有超过40家中央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其中石油石化、航空、航运、通信、冶金、建筑等行业的中央企业基本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

随着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不断发展,公有制主体地位得到不断巩固,仅从上市公司看,2007年至2012年三季度,中央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共从境内外资本市场募集资金约9157.5亿元。

从国有企业整体发展看,2003到2011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营业收入从10.73万亿元增长到39.25万亿元,年均增长17.6%;资产总额85.37%万亿元,所有者权益29.17万亿元,分别是2003年的4.3倍和3.5倍。

[6]这体现了混合所有制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的优越性。

二、新时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存在的主要障碍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混合所有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未来进一步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多障碍和问题,具体而言,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在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层面的股权多元化改革,大多是滞步不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企业集团公司都被认为承担重要的国家政策使命,不适合民资介入的股权多元化。

企业运行的基本逻辑是“使命决定战略定位、战略定位决定战略内容、战略内容决定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决定企业运行效率、企业运行效率决定企业使命的实现”。

使命就是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企业的价值取向和事业定位。

国有企业存在的理由是其要承担“国家使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这实质上界定了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国家使命”。

在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也指出:“国有经济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行业、自然垄断行业、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但是,由于这里界定的国有企业的使命比较泛泛,具体到现有的每家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都会找到理由以承担国家使命为名保持国有独资进而寻求政策支持或者垄断保护,这构成在国有大企业集团层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障碍。

第二,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行政级别成为阻碍国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在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层面无法推进引入民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另外一个关键原因是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身份问题。

按照现行的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制度,所有国有企业领导人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保留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与国家党政干部可以交流任职的通道,同时又享受到市场化的工资水平,一身同时承担“企业家”角色和“党政官员”角色。

这种既“当官”又“挣钱”、或者可以“当官”也可以“挣钱”的双重角色,在社会上造成极大不公平,这不仅引起一般公众非议,即使是党政干部,也会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市场化高收入有很大抱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