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小学语文】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小学语文】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④冀复得兔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
②从而谢焉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
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同乡
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
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一)
1.去:离开(2)破:击破
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
3.如: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
(二)
(1)A.嬉:游戏;玩耍B.贾:商人
(2)孟母三迁
(三)
1.C
2.(1)止:阻止(2)遂:于是……就……
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
4.(略)言之成理即可
(四)
1.①走:跑②释:放下③身:自己④冀:希望
2.议论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兔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3.守株待兔(略)
(五)
1.①斯:这样②谢:道歉
2.有志者不食嗟来之食
3.(略)
(六)
1.转身
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3.叶公好龙
4.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七)
1.A
2.凿壁偷光
3.三个故事:凿壁偷光、佣作求书、说《诗》感受:(略)
八、
1、C(这里的“伤”是妨碍的意思)
2、C(①中的“其”;代词;他的;②中的“其;代词”;指“我”;③中的“乃”;副词;就;④中的“乃”副词;竟然;
3、B(①句并列关系;②句④句是因果关系;③句是转折关系)
4、D(②反映尹翁归直爽的性格和书生气;⑤写尹翁归官拜太守去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与表现他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无关)
5、D(“独伏不肯起”这一细节表现了尹翁归的直爽性格和书生气;而不是倨傲狂妄)(6)①所属各的官吏被人检举而受到查办。

②(我)又不能以私情来求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