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_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城市的区位选择一、教析分析城市是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集聚的中心,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对城市相关内容的学习贯穿整个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始终。

本单元主要阐述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时空特征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本节城市的区位受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本节使学生对城市的发展变化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为后面学习城市体系及城市的空间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学习的基本落脚点。

对高一年级的同学,地理知识基础薄弱,通过引导学习,逐渐培养学习通过分析,把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现实生活、世界局势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三、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因素)(2)能以某一城市为例分析该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以及在该城市发展过程中区位因素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以及影响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发展的因素。

四、教学重难点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影响区位发展变化。

五、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讲述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图片导入,思考: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如此密集,而撒哈拉沙漠上却杳无人烟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城市区位与城市城市体系。

【板书】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二)教学环节城市的区位选择1、区位的含义:指某事物的位置及其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例如:梁山一中的区位。

学生回答2、城市区位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展示世界六大城市带分布图,提出问题(1)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点?(2)有什么共同因素?[板书]一、城市的区位选择[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我国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主要为平原、丘陵地形,气候温暖湿润(为温带、亚热带季风市体气候),水源充足,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农业生产发达;欧洲西农部地区地势低平,主要为平原,气候全年温和湿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并且是世界上工业化最早的地区[教师进一步启发]对!同学们分析得很正确。

为什么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城市就多呢?[学生回答]人都是愿意生活在自然条件好的地方,自然区条件优越的地方,人就多,人口密度就大,人口多城市也就多[教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在这些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中,有自然地理因素:如地形、气候、河流、矿产资源。

也有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等。

它们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分布[板书]1.自然因素河流活动一:展示“长江水系及主要城市分布图”,(1)图中城市分布有什么共同点?河流对城市的区位选择有什么作用?(2)武汉重庆宜宾的城市区位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3)上海广州的城市区位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除了干支流交汇处以及河流入海口处容易形成城市以外,在河运的起点和终点也非常容易形成城市,比如赣州。

陆上交通的过河点位置,例如南京,对促进城市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古代战争片攻打城池的场面,为什么古代的一些城市都有护城河呢,这些护城河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工挖掘的。

护城河对城市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思考回答:军事防御职能,为何古代巴黎建在塞那河曲流处?学生回答……[总结]①一方面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②另一方面河流为交通运输提供方便交通运输方便有利于人员、货物的集散。

③河流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因此一些古城外有护城河。

活动二:展示渭河谷地和亚马孙河谷地示意图,分析,B和B’哪个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为什么?[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板书] 气候展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示意图以及世界主要城市分布与纬度关系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城市多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湿度的地区。

[ 总结 ]①城市大多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度的地区。

(中低纬度沿海地区)②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地势高的高寒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区城市规模和密度均小。

[过渡]影响城市的区位选择因素,除了河流、气候,还有没有其它的因素呢?读图“我国大中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图”[板书] 地形分析:为什么大中城市多分布在第三阶梯上?学生回答……[ 总结 ]①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利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②平原地区便于建筑物、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且对外联系方便。

思考:巴西的城市为什么分布在巴西高原,而不是在亚马孙平原上。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巴西地处热带的的闷热,居住条件不利,而巴西高原气候凉爽,居住条件好。

活动三:若A村附近发现有丰富的铁矿和煤矿,且政府将投资兴建钢铁公司,A村是否可能发展为城市?为什么?学生回答……[板书] 矿产[教师提问] 那你能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吗?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煤城:鹤岗、大同、抚顺铁矿城:鞍山、包头、攀枝花石油城:大庆、克拉玛依、阿伯丁(英国北海油田开发而兴起)练一练[ 总结过渡 ]经过刚才的讨论和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有河流、气候、地形、矿产、地质等。

那么,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有没其他的方面呢?[ 学生回答] 交通、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政治和文化、历史。

[ 引出问题 ]怎样理解交通对城市的重要性?活动四:目前,该地正在修建一条铁路,建成后C村会发展为城市吗?为什么?随后会给A和B分别带来什么影响?学生回答……[ 讲解 ]城市的商品,物资,资金,信息,人员集散都需要交通。

[板书] 交通举例:石家庄发展为省会与交通有着密布可分的关系[过渡]交通线的发展会促进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也会导致城市的衰落,比如说扬州和济宁,展示扬州济宁地理位置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扬州,济宁这两个城市发展减慢下来的原因。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京杭大运河的淤塞2、京沪铁路的建成3、海上运输的发展给学生介绍,扬州,济宁可能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例如梁山北关新修建的铁水联运码头,由山西运来的煤,到梁山以后直接走水运运到南方。

[过渡]除了交通以外还有政治军事宗教旅游科技等对城市区位选择起重要作用,[板书]社会经济因素展示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因何种因素起源,进而追问你还知道哪些城市因这种因素起源?[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因政治因素而新建起来的城市有巴西利亚,堪培拉,华盛顿等,因军事而新建起来的城市有嘉峪关,山海关等,因为宗教的新建起来的城市有拉萨,梵蒂冈,耶路撒冷,麦加等,因旅游而新建起来的城市,比如桂林。

因科技而新建起来的城市有日本的筑波,印度的班加罗尔等等。

[达标练习]通过辽宁在清王朝时期的地广人稀,到现在拥有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分析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

[ 讲解 ] 那么哪些因素在减弱?哪些因素成为影响的新因素?哪些因素始终占重要的地位?[ 回答 ] 减弱因素:军事,宗教新影响因素:科技,旅游始终重要因素:政治,交通(三)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河流、气候、地形、矿产资源、等自然因素,还有交通、经济、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资源等,共同促进或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变化,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四)布置作业完成同步学习相关内容八、板书第二节城市的区位选择1、城市区位2、自然因素⑴河流⑵气候⑶地形⑷矿产资源⑸地质条件3、社会经济因素⑴主要因素: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资源等⑵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减弱因素:军事,宗教新影响因素:科技,旅游始终重要因素:政治,交通九、课后反思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第一课时)学情分析“城市区位”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城市区位的含义,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在讲人在讲城市区位的影响因素时,这部分知识学生很感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部分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而且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宽,学习基础较薄弱。

因此在教学中需设计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的学习要用案例分析法和活动探究法。

可以将相关资料准备好,引导学生看图及资料,让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城市区位的影响因素,并学以致用。

效果分析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想提高教学质量,从根本上看在于提高课堂效益,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既保证教学的最大效果,又不造成师生负担过重,这是我最为年轻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研究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灵活性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在开始新课之前,我先用一个问题,温故而知新:上节课我们学了城市化,你们还记得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吗?图片导入,思考: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如此密集,而撒哈拉沙漠上却杳无人烟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的第一课时《城市区位的选择》。

在“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上,我选择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并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找同学完成问题,教师给与适当的引导和补充;我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获取信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学习内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这部分内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当中来,通过身边的地理事物的分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分析、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得到进步,教师给与指导和肯定,这一部分完成效果较好。

(二)强化信息,提高教学的可控性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由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教学内容,就是接受、处理、存储和输出教学信息。

在学习城市区位的选择之后,我给学生展示一道练习题,有学生分析完成,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在地理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后,我让学生质疑反思,由我来解决疑问,完后由学生自主构建本节课主要知识梗概,教师给与补充和总结,学生完成效果较好。

(三)合理控制教学节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马卡连柯说:教育需要的不是很长的时间,而是如何利用很少的时间。

因此,在课堂的45分种的教学中,应注意选择教学的最有速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向主攻目标进取,做到张弛有度。

总结:在每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