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观刈麦》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观刈麦》

《观刈麦》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作的一首叙事讽喻诗。

诗人欲通过作讽喻诗达到“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目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夏日割麦的艰辛和贫妇田中拾麦的可怜与悲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的叙事诗较为浅显,诗意并不难懂,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诗人相隔甚远,而且他们在鉴赏诗歌方面还较薄弱,要把握诗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反复诵读,来品味诗中的情,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学习语文,把现在的生活与以前的生活作比较,培养学生对父母(劳动人民)的感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和现在美好的生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记诵名句,积累名言妙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通过场景描写突出主题的表现手法。

2、通过发现诗歌的美点,初步形成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和现在美好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增强学生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和现在美好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古诗《悯农》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白居易。

(二)读古诗,理解诗意
(要求:读得流畅,并且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投入自己的感情。


(1)读完这首诗,大家有何感想?你会用什么词来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例如:这些农民很辛劳,很可怜,读完有些伤感。


(2)思考讨论:
①了解“诗中人”、“诗中事”、“诗中情”
“诗中人”: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诗人
“诗中事”:担饭、提水、割麦、拾麦、观刈麦
“诗中情”:同情
②诗歌描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用几个字简明地概括。

(丰收景象——收麦情景——拾麦情景——诗人感慨)
(三)读诗句,赏析诗歌
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

请同学们在朗读诗句、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诗歌。

(从停顿、重音、声音的延长、语调的处理等方面给学生以朗读指导。

)1、第一场景
思考:小麦成熟,意味着丰收,我们应该如何诵读?
例: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重点放在“少”和“倍”字上,突出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2、第二场景
(过渡:前四句通过写景,描写了丰收的景象,而诗人紧接着又叙事,即收麦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分组讨论
明确:农民顶着烈日在赶收小麦。

“足蒸暑气……但惜夏日长”这四句写了刈麦的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这揭示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3、第三场景:
“复有贫妇人……拾此充饥肠”这四句为我们展示了另一幅特写画面,另一种心酸的情景。

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因为缴纳租税,家里的田地都卖光了,只好拾些麦穗填饥肠:农民辛勤劳动,还这么贫穷的原因,原来是租税剥削太重了。

繁重
的赋税已经使这个妇人失掉自己的田地,那么那些正在割麦的农民将来是否也有可能失掉自己的田地呢?
4、第四场景(联系写作背景)
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这悲惨景象震撼了!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了解到这样的事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诗中字里行间布满了劳动者的同情。

此情此景,让诗人想到了自己的“不事农桑”却“吏禄三百石”,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民向辛劳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段抒情文字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自责的感情。

(四)练习巩固
1、反映农民恶劣劳动环境的句子是:
2、描写农民收麦筋疲力尽却希望夏日更长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3、“贫妇人”、“抱子”“秉遗穗”、“悬敝筐”的原因是:
(五)再读诗歌,加深感触
1、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
(六)探究拓展
对于诗中所描述的农民的命运,你们有何感想?
(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畅谈感想)
七、小结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能体验民情,能够减轻农民的赋税。

可以说,诗人以巧妙的手法,谱写了一曲令人心酸的悲歌。

八、作业
背诵诗歌
教学反思
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上贯彻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即由揭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检查学习效果等环节组成。

从达标测评反馈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字词解释还是课文翻译;无论对课文结构层次的划分还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掌握得还是比较熟练的。

例如,学了《观刈麦》这一课,我让学生结合白居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作出自己的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

但是这堂课,我没有把学生的思想拓展到这一认识高度。

相信,随着学生社会阅历的丰富,逻辑思维的发展,学生思想认识的高度会有更大的提升。

当然,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我想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其乐融融的课堂教学氛围。

但是,这堂课双边活动还是比较少,课堂气氛有些沉闷,恳请语文教学的方家传授解决这一顽疾的灵丹妙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