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望海潮》教案

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3、理解这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学法教法】自主探究、诵读法、讲授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将西湖与西子相比可谓推陈出新,愈发显出西湖全方位的柔美姿态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该词,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

二、作者简介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他出身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前途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伎们相处密切,靠为他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遭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他的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据说,柳永因生活窘迫,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襄阳南门外作品有《乐章集》。

三、词的基本常识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词的发展: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

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

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

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

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沦陷,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弃疾。

待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代表作家是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四、整体感知反复诵读1、请学生听朗读录音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3 、再读课文朗读指导: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在“繁华”处读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4、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五、赏析课文(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杭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处在东南沿海,风光美好,曾经是历史上三吴的大都会,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由此可以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国地处内陆,资源贫乏,交通不便。

——完颜亮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

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

作者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城市景观美丽无比。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

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

这是对钱塘江雄阔景象的特写。

“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

作者看到此景惊喜,艳羡,更何况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颜亮呢!——杭州这里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勾起他强大的侵略欲望。

(5)“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何花。

”西湖的山水清秀美丽,有“天香飘万里”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

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色彩艳丽,引人入胜。

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流露出作者无比的喜爱之情。

——看来杭州这里真的是人间天堂,不仅物质生活富裕,而且精神生活也令人陶醉,难怪,金主完颜亮如此动心。

(6)“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此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夜泛菱舟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

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

——杭州官民同乐之景,体现社会和谐,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或者政治家们追求的大治年景,也是完颜亮心驰神往的理想社会。

(7)“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写的是地方官的的游乐,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

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

——完颜亮非常羡慕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一样坐拥杭州享受生活。

这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拥有的成功和排场。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

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

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

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8)“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

”诗言志,言为心声,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落拓文人柳永心中对仕途的向往呢。

(9)小结:一首《望海潮》,从空间上全景式地反映了宋初杭州的盛况——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大,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官民同乐的和谐景象。

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确得到了强烈的艺术享受。

它不仅打动了孙何,打动了完颜亮,更是打动了千年之后的我们。

六、合作探究1.提问: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明确:(1)形胜→→→见注释③:地理形势优越。

(2)繁华。

→→→小结:从词的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

“形胜”是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是经济的繁荣发达。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表现的都是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观。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参差十万人家”表现的是杭州经济的繁荣。

赏析表现繁华的句子繁华是全词的总纲,词的上片哪些句子写了杭州的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玑(珠玉宝石)、罗绮(绫罗绸缎)是财富的象征,这里并不是少数人拥有,而是市列,户盈,家家户户都有,市上到处陈列着珠宝, 家家穿戴都是绫罗绸缎,而且人们竞相夸耀奢侈豪华,可看出词人所表现的重点是突出物质的丰厚。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

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

“烟柳画桥”就是如烟的杨柳,雕画的桥梁。

而一个“烟”字描写出朦胧之美。

“内帘翠幕”描写居民的住宅的雅致。

“翠”是绿颜色的意思。

“翠幕”与“烟柳”所描绘的境界和谐,表明了城市的生气与活力。

“参差十万人家。

”“参差”为大约、差不多之义。

这一句表明人家很多,数以万计,从而表明城市人气很旺,十分繁庶。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尽显雅致之气,最能体现柳永的婉约词风。

赏析表现形胜的句子江南山温水暖,风景秀丽,有着独特的柔美,与北方刚健雄浑之气有不同。

但钱塘虽是江南城市,却并不缺少阳刚之气,请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读)点评:要有气势本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征?树、堤、涛、浪、江云树------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怒涛------汹涌的钱塘潮水,可见其澎湃与浩荡。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

“卷”字,又状波涛汹涌之势。

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可见柳永也能用豪气。

此句的气势不下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也不下于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读)这些描写主要抓住了景物,这又体现了钱塘的什么特点?——形胜2.提问: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钱塘)的繁华与美丽的?(学生讨论完成此题)明确:(1)居民区繁华;(2)钱塘湖雄伟壮丽;(3)人民富有;(4)总括湖山之美(5)民众悠闲的生活;(6)钱塘长官休闲生活;(7)歌颂地方官政绩。

(8)教师延伸归纳讲解:用一个词来概括杭州的特征,那便是“人间天堂”。

3.提问: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即主题概括)明确:描写钱塘的繁华,展现国泰民安风貌,借以歌颂地方长官政绩显著,借以寻找自身晋升的途径。

4.思考:探讨最后一句,寄托了词人怎样的祝愿?(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多媒体板书)提示:请结合我们上面对于背景的分析,就很容易得出答案来。

明确:“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升官(见注释21对“凤池”的解释:代指朝廷),照应投赠之作。

(深化主题)5.提问:作为一首投献之作,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明确:没有,在歌咏太平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其婉约派的词风体现得不够明显)。

七、艺术手法思考: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