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建议书编制单位:贵州多彩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编制时间:2014年4月目录第一章:旅游市场分析一、国内旅游发展状况二、我国旅游资源优势及未来市场趋势三、旅游产业对社会和经济的贡献四、近年中国旅游发展状况五、各级政府重视旅游发展六、未来旅游市场发展判断七、贵州旅游情况概述八、贵州旅游现状九、贵阳在贵州旅游业中地位十、未来贵州旅游市场分析十一、小结第二章:旅游集散中心行业市场研判一、旅游集散中心定义二、国内旅游集散中心发展背景分析三、国内旅游集散中心发展历程分析四、国家旅游局集散中心行业标准综述五、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六、国内知名旅游集散中心案例分析七、贵州旅游集散中心发展现状八、贵州建设旅游集散中心的必要性九、现代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分析第三章:项目分析一、项目开发背景及现状分析1、多彩贵州城项目分析2、多彩贵州城对旅游集散中心形成支持二、贵州旅游集散中心对多彩城的意义第四章:贵州旅游集散中心定位一、贵州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定位二、贵州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定位三、贵州旅游集散中心项目构成四、贵州旅游集散中心发展思路五、贵州旅游集散中心(总站)项目营运思路第五章:集散中心项目建议一、旅游集散中心规模、投资预估二、集散中心建议方案第六章:社会经济效益一、社会效益二、经济效益第一章:旅游市场分析一、国内旅游发展状况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产业。
旅游业对交通、住宿、餐饮、娱乐、会展、博览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对金融、物流、信息、影视和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国家旅游卫星账户测算,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商品和餐饮的贡献率超过40%。
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拉长旅游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
二、我国旅游资源优势及未来市场趋势我国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增多,将推动我国旅游需求以较高速度增长。
我国是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
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的方向发展,这些都为我国旅游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动力。
三、旅游产业对社会和经济的贡献1、旅游产业是无烟产业,可以带动运输、住宿、餐饮、工业、农业、渔业、文化等产业发展,旅游是对国民生产总值、特别是第三产业产值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且保持平稳增长。
四、近年中国旅游发展状况1、近十年,中国旅游国内游前五年增度较快,后五年较趋缓。
国际游客前五年保持平稳较缓增长,后五年平稳缓慢下降。
国内旅游收入保持较快平稳增长,国际旅游收入与游客增长步调相同。
2、10年来,中国旅游是自由行高速增长的时代,从国家旅游报统计2012年中国旅游团散比达到1:31,散客时代已完全来临。
散客:指没有预约、没有规律可循的零散顾客。
他们在旅游消费中追求自主性、灵活性、多样性,在产品购买上强调“点菜式”或“量体裁衣式”消费。
传统旅游包团服务模式是不可满足散客自主、灵活、多样的消费需求的,挖掘该部分散客需要一个新的、整合能力强、整合旅游要素多、选择灵活、价格透明的中间平台做该部分游客的服务工作。
促进旅游要素通过除旅行社以外的其它渠道快速与消费者建立消费和服务关系。
2.1中国自由行报告显示,2003年—2012年是中国自由行爆发的十年,统计数据显示03-12年间,中国自由行线路从无到有,仅携程一家,到目前有上千条线路,覆盖全球300多个旅游目的地。
而在2003年自由行起步阶段,携程年接待量不足100人。
目前国内旅游超过90%选择自由行,出境旅游超过70%的客源不由旅行社来服务。
2012年国内旅游跟团游比例不足5%。
2.2从2013中国旅行者志愿调查来看,57%的消费者都有增加旅游预算的计划,半数以上计划人均支出超过一万元,其中只有25%人愿意选择报团旅游,而在旅游时间安排上,49%的旅游者更愿选择带薪休假错峰出游;15%旅游者选择周末和小长假出游;选择国庆、春节黄金周出行的仅有14%;而春节只占2%。
在旅游服务预订上,86%选择通过网络和电话预订,11%将通过线下旅行社报名,3%选择手机客户端预订。
其中机票、酒店、自由行产品预订最高,比例分别是21%、20%、20%;2.3 1999年,携程率先试水互联网代理旅游产品业务,网络预订酒店,至2013年,携程已发展成国内最大的旅游综合服务网络代理商。
2011年,携程在三亚开通第一条旅游穿梭巴士,进入实业生产阶段。
1999年至2013年十二年间,中国网络旅游服务商数量倍增,分工明确。
3、中国旅游受休假时间和交通成本等因素影响,目前仍以本地游方式为主。
五、各级政府重视旅游发展1、国家层面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国发(2009)41号文件特别强调旅游产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市场准入、企业改制、宣传配套、管理规范、基础投资、产业打造、投融资政策、市场运作等多方面向中央以下各级政府、部门提出了若干建议。
2、国家对贵州旅游业的指导意见:发展的2012年,国家为促进贵州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发2号文件)中,将旅游产业定位为促进贵州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3、贵州省旅游规划:同年贵州省旅游局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部署,编印了《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和推动贵州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并于2013年初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六、未来旅游市场发展判断1、移动互联网时代冲破信息壁垒,上网工具手掌化,原被旅行社控制的旅游消费要素信息随时可查询、价格透明;旅游相关配套要素资源可通过网络采购、目的地气候、习俗、居民生活习惯等可查询,自由旅游者圈子建立,攻略共享等,加速了自由行群体的壮大、旅游服务机构的革新,表现最明显的就是网络旅游服务平台的密集出现。
随着移动互联网完全进入4G时代,携程、去哪儿等旅游网络服务商深耕市场,资源、价格、服务标准更透明,旅行社靠倒卖景区及配套服务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将受到巨大的冲击,旅游网络营销和与网络对接的整合平台、服务平台将是下一轮竞争主流。
2、近年,媒体不断曝光的旅游购物事件,将游客对旅行社和导游的信任一度推向低谷,2013年颁布并执行的新《旅游法》虽对导游和旅行社的行为进行约束,但在自由行市场盛行大背景下、旅行社丧失的市场信心将难以找回。
随着各种网络社交平台、购物平台的出现,横向、纵向搜索引擎的发展,让消费者在选择旅游消费品时不再怕信息不对称造成消费错位,更不怕被出现价格欺诈等行为发生。
3、随着半自动化生产、自动化生产解放劳动力的深入,劳动者休闲、娱乐、学习时间增多、自动化生产创造更多价值分配,旅游从奢侈消费逐渐转变成普通消费;随着国家8小时经济圈宏伟目标实现,旅游时间得以压缩,游客省域游现象将发生改变。
年休假制度的落实、人口结构老龄化,未来错峰(节假日)旅游、中老年旅游等将促进旅游产品设计向人性化倾斜。
七、贵州旅游情况概述1、贵州概况:贵州地处中国西南云贵高原核心,拥有世界上种类最多的喀斯特地质景观、丰富浓郁的民族文化、保留较好的传统农耕文化、保留较完整的古汉文化。
贵州是地球同纬度上森林覆盖率最高、气候最温和、物种最多样的地区,贵州年平均气温保持在14-18度之间,夏季最高月平均气温不超过24度、森林覆盖率48%,有受国家级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158种,荔波、梵净山仍有大量新物种发现。
2、贵州旅游资源概况:贵州旅游资源处于未被完全开发状态,目前开发的有:世界自然遗产两处,5A级景区3家、4A级景区34家,国家及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50余个,公园、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40余处。
2、旅游对贵州DGP做出贡献2005年起,在“多彩贵州”品牌助推贵州旅游发展战略的助推下,贵州省旅游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在全国各省市中保持增长排名靠前,为贵州省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
3、贵州旅游规划目标:本轮《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产业发展规划》中,贵州将建设以100个重点旅游区为核心、六大旅游走廊、七大旅游区,全省共2000余景点的旅游体系。
八、贵州旅游现状1、贵州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现状贵州的民族文化、气候资源、自然资源、喀斯特地质等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过去因为交通、酒店、餐饮等配套资源限制,贵州优秀的旅游资源多数处于深闺无人识,被开发的资源因配套不足,留不住客,拉不高消费、依托民族文化优势开发的体验游、气候资源、环境资源优势开发的度假游等未能达到目的。
2、贵州旅游线路现状具有竞争力的景区还数开发早、配套较成熟的黄果树。
梵净山、荔波、西江等因近几年投入大,呈较快发展。
目前贵州旅游线路多以黄果树、西江、遵义会议会址、梵净山、荔波为核心景区进行设计,其中黄果树一日游、西江一日游销售较火。
其次为荔波、梵净山等二到三日游线路,涉及赤水游线路尚少。
3、贵州游客结构游客结构以本地为主,周边地区、长三角、北京等地区为补充,其中贵州本土游客占比50%以上。
贵阳由于地理位置居中,受出游半径影响,贵州本地游客外,以长三角及北京为补充,贵阳接待贵州本土游客占比相较全省下降较大。
九、贵阳在贵州旅游业中的地位1、贵州旅游配套资源分配贵州有已评定星际饭店375家,其中五星级6家、四星级、三星级227家,其它星级的148家。
贵阳有五星级酒店4家、四星级酒店19家、三星级酒店33家、二星级酒店17家、一星级酒店5家,其它非星级连锁、商务酒店约200余家,按高星级规划,装修豪华未挂星酒店8家;贵州有旅行社304家,其中贵阳占133家,其余地州总计171家,贵州省有旅游运输企业38家,贵阳占17家,且拥有全省旅游车辆总数的70%,且车型配比全。
贵阳作为省会城市,景区资源方面虽不具竞争优势,但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具绝对竞争优势,在旅游市场中扮演省外来贵州旅游中转的角色。
近年随着地州景区的开发和成熟,贵阳占比全省旅游接待人次在逐年下降,但增长速度仍保持在年20%以上。
但随着地州景区逐渐成熟、配套交通完善和市民消费旅游消费实力增长,对贵阳做好中转服务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十、未来贵州旅游市场分析1、政府规划目标按照《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产业发展规划》目标,贵州省到2020年将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生态文明强省的跨越,实现年接待量4.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6800亿元的宏伟目标。
随着8小时经济圈的打造、贵州6、7、8高速路网建成,快进慢游战略将实施,贵州旅游停留天数将从目前的平均1.7天提升至2.5天。
2、多元消费模式随着《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产业发展规划》中100个重点景区的逐渐打造完成,特别是喀斯特户外运动基地和民族文化旅游及其配套设施的建成、6、7、8高速路网、贵阳龙洞堡机场国际航班的增开、落地签政策执行,贵省将迎来度假、体验、户外探险运动等高端游客,并长期保持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