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事业单位考试教育类基本知识点汇总

事业单位考试教育类基本知识点汇总

第1章教育与教学第一节教育得产生与发展1、教育得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与教育影响(教育媒)2、教育得本质:教育得质得规定性3、教育得功能:从作用得对象分为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本体功能与派生功能)从作用得方向瞧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从作用得呈现形式瞧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4、教育起源得学说:生物起源说(本能:法立、英沛、美桑);心理起源说(儿童无意识:美国孟禄);劳动起源说5、学校得出现时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得标志。

6、一般认为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7、古代教育三大类型:官学、私学与书院8、官学: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等;书院兴起于宋代9、古代教育得特点: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象征性、刻板性10、洋务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总纲;学习内容“西政:西方行政管理:西艺:西方科技知识;西史:西方历史"11、蔡元培:提出五育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与美感教育.12、晏阳初:1920开始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化农民与农民化"13、梁簌溟: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黄炎培:中国职业教育得领导者14、陈鹤琴提出活教育,中国幼教之父15、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得思想16、德国(普鲁士)1763年普及义务教育,就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得国家17、现代社会教育得五大特点:全民化、多元化、民主化、现代化、终身化(全民多献忠)18、民主化就是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与专制性得否定第二节: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1、教育问题就是推动教育发展得内在动力;教育学得根本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

2、孔子得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得:培养君子与培养政治家(学而优则仕)教育得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得原则与方法:乐学与立志,学、思、行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就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得人)、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教学得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行忠信就是德育教育得要求;德育得原则与方法:立志乐道、自省自克、改过迁善;对教师得瞧法: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严宽结合.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体现了教育公平;因材施教在教育方法上体现了教育公平.古代外国教育中夸美纽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得泛智教育,也就是教育平等得体现.3、孟子:教育作用:性善论孟子教育作用论得出发点,提出四善端;教育得作用就是“求放心”;教育得目得:培养君子“明人伦";道德教育主张: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磨练;教学思想: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4、荀子:“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教育得作用:“化性起伪”墨子“兼爱非攻”;教育作用:“人性素丝说”,认为认得品性“染于苍则为苍,染于黄则为黄”。

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要求学生“强力而行“得刻苦磨练精神。

教育内容:提出了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5、朱熹(南宋)《四书章句集注》,教育得作用“存天理、灭人欲”也就就是“明人伦"得过程。

道德教育得基本内容:“三纲五常”.道德教育得方法: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

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我国古代最系统得读书法.6、《学记》就是《礼记》中得一篇,就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成得教育专著。

(1)教学相长:教与学得辩证关系(2)尊师重道:明确提出“师严而道尊”教师观(3)长善救失: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4)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肤浅,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与,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与易以思,可谓善喻矣”(5)藏息相辅: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统筹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6)相观而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取长补短。

(7)豫时孙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把握恰当得教育时机。

豫:“预防”时“及时”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循序渐进,“学不躐等“。

摩:”相观而善之谓摩,教学中注重相互观摩,取长补短.二、古代西方得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教育目得:培养治国人才;教育首要任务:培养道德;教学法: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得最大贡献就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产婆术”认为:问答分:讽刺、定义与助产术三步。

2、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理想国》,教育得最终目得就是促使“灵魂转向"。

学习观:回忆说。

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得哲学家,教育观点集中表现在《政治学》中,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得原则.4、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得教育家。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得教育)就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三、教育学得创立与变革1、英国得哲学家与自然科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该书被瞧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得标志。

“教育学之父”: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泛智”思想.3、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与教育家卢梭,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与自由教育得思想。

4、康德教育得思想主要反映在《康德论教育》教育得根本就是对人得本性进行适当得控制,就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得最有影响力得学者之一。

5、瑞士裴斯泰洛齐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化”口号得教育学家6、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人得发展完全就是由教育所决定得,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教育漫画》中。

7、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得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得建立‘现代教育学之父’.最著名得“四段教学法”: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进行,学生加应用。

第一个提出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将伦理学与心理学作为教育学得理论基础。

强调系统得教育,强调课堂教学得作用,强调教师得中心地位。

8、福禄贝尔“幼儿教育之父”9、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主要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得教育思想。

西方教学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得传统教育学派与以杜威为代表得现代教育学派。

10、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得教育学著作。

11、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就是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写得《新教育大纲》四、当代教育理论得发展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得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与拉伊《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得教育学得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与利特得《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得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4、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法。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实验教学论体系,主张“教学与发展”实验研究15年之久.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方式教学理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与谐教育理论.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社会对教育得制约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得影响与制约:决定教育得发展规模与速度;决定了教育发展得水平。

制约教育得结构得变化;促进教学内容,方法与组织形式得变革与发展。

2、教育对生产力得促进作用:教育就是劳动力再生产得手段(人力资本理论、筛选假设理论(信号)、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主要与次要))。

教育就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得手段。

3、文化对教育发展得影响与制约:影响着教育得价值取向;影响着教育目得得确立;影响着教育内容得选择;影响着教育方法得使用。

4、教育对文化发展得促进作用:传递、保存;传播、交流;选择、提升;更新、创造。

5、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得影响与制约:决定教育目得;决定教育得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制约着教育目得得性质与思想道德教育得内容。

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得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学记》中“建国君民,教育为先”也反映了教育对政治得作用.教育可促进民主;教育就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得舆论力量.7、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得影响与制约:能够改变教育者得观念;能够影响受教育者得数量与教育质量;能够影响教育得内容;对教育技术得影响8、人口对教育发展得影响与制约: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得规模、结构与质量;人口质量(身体素质、文化修养与道德水平)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1、学校文化就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得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2、校园文化就是学校文化得缩影。

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环境文化与设施文化)、学校组织与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得核心)等。

3、学校精神文化课分解为四中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4、学生文化得成因:个人得身心特征、同伴群体得影响、师生得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得影响5、学生文化得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与调适性。

6、教育对科学技术得影响: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推进科学得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得功能;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得开发与利用.7、教育对人口得影响:教育就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得手段之一性别结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人口迁移);教育有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得功能(提高人口质量、减少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

第三节教育相对于社会发展得独立性教育得相对独立性就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得发展规律与能动性。

表现为教育具有自身得规定性。

主要表现为:1、教育与生产力发展得不平衡性(教育落后生产力;教育超越生产力.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得不平衡性3、教育本身得历史继承性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马卡连柯《教育诗》平行主义(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想结合),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2、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对我国影响最大得。

3、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当代教育学得发展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一般发展.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基础性、基本型与范例性)苏霍姆林斯基:全面与谐教育思想。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

第四章:教育与人得发展第一节人得身心发展概述1、个人身心发展得概念:(生理得发展与心理得发展)2、个人身心发展得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与差异性3、个人身心发展得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一般不可“陵节而施”4、发展得阶段性就是儿童发展到一定年龄反映出一些得新得典型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