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说阅读 知识清单

小说阅读 知识清单

小说阅读专题知识清单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柏莉【导入学习】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句段的作用1、开头句段的作用:A、点题B、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C、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D、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E、照应下文或者首尾呼应F、为下文作铺垫G、与下文形成对比等。

2、中间句段的作用:A、过渡(承上启下);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实→虚);由…转而写…B、为下文铺垫或者暗示C、照应:与标题相照应、与上文(下文)……相照应3、结尾句段的作用A、照应题目、开头、上文B、拓宽内容C、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点明主旨D、深化主题E、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等【自主记忆】一、小说阅读之标题和线索(一)常见的拟题方法有:1、以时间为题,如《1942》2、以地点为题,如《荷花淀》3、以人物(形象)为题,如《阿Q正传》4、以事件(内容)为题,如《宝玉挨打》5、以线索(物)为题,如《项链》6、以主旨(寓意、情感)为题,如《春之声》7、以问题为题,如《丧钟为谁而鸣》(二)、知识储备1.以人物为题作用:①突出人物形象;②暗示故事情节;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2以物象为题作用:①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象征,寄托的感情)②线索,贯穿全文;③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④中心,突出文章主题。

3 以事件为题作用: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4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作用①人物、情节、主题;②线索、悬念;③象征、双关。

总结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

2、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

3、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

4、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5、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7、一语双关;(三)小说的线索安排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1)以人物为线索。

如《孔乙己》“我”是线索。

(2)以事物为线索。

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篾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

(4)以空间、时间或人物心理为线索。

作用:可使小说结构清晰;便于情节集中;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二、小说阅读之情节(一)知识梳理: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情节摇摆),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叙述顺序来说有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是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平铺直叙。

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

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

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

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线索人物6、识记和情节有关的艺术手法:抑扬、对比、悬念、伏笔、铺垫、细节、突转。

7、和情节有关的题目,一般可从以下方面综合分析①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②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③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④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⑤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二)、情节的概括与梳理;1、一句话式概括情节 --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2、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多角度切入,分点式概括情节(首先—接着—然后—最后)(三)、情节作用分析开头----(1)小说的开头如果是设疑法或悬念法,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答题术语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小说的开头如果是写景法,答题术语为: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结尾-------(1)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答题术语为: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答题术语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答题术语为: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三、小说阅读之环境的作用1、环境的分类社会环境-----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在具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写。

自然环境-----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2、环境的作用归类:(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四、小说的人物(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1.在情节发展中分析2.在人物描写中分析3.在特定环境中分析4.借助评议分析仔细审题,明确方向/总体把握,划句分析/归类合并,恰当表述。

1.请概括(分析)××的形象(性格)特点。

分点列条①个性特征1(+举出实例);②个性特征2(+举出实例)……概括分析分析概括2.××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总括句(人物身份)。

分点列条①个性特征1(+举出实例);②个性特征2(+举出实例)……例:为了爱国战争宁愿放弃心爱的学术的爱国青年……(二)、分析塑造人物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别人的描述、衬托、对比、环境烘托、情节推动(三)、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小说的人称作用第一人称——“我”: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你”: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

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六、分析写作技巧1.分析写作技巧的技法(1)从语言运用角度: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解题方法(1)常见设问模式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文章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2)解题思路①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A.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

B.描写方式: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C.艺术技巧:情景交融: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等。

②此类题型,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

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A.用了什么方法。

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B.表达了什么内容。

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C.有何效果或作用。

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