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点验钞机系统设计讲解上课讲义

点验钞机系统设计讲解上课讲义

点验钞机系统设计讲解点验钞机系统设计小组成员:一、确定企业的目标和功能1.1、点验钞机的功能和特点点验钞机是集计数和辨伪钞票一体的机器,是机电一体化产品,涉及机械、电、光、磁等多个领域的知道,需要各方面互相配合。

点验钞机是现金流量大的场合如银行、公司财务部、酒店等是必不可少的设备,随着制伪能力的提高,应把提高防伪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时以顾客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根据他们的需求和用途,生产不同性能和特色的产品,创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顾客创造价值。

1.2、国内市场需求状况目前国内生产点验钞设备的企业大大小小120多家,其中只有少数企业的技术标准能够达到质检总局的标准要求。

有一些验钞机生产企业为了追求低成本和满足低层次商户需要,验钞机的检验标准很低,因而识别伪钞能力相对较差。

而该产品是由国家科技部门研制出的防伪验钞技术,该项防伪技术属于国际前沿技术,其他企业很难仿制,因此有很强的竞争力。

据预测,全国对点验钞机的市场年需求量为10万台,价格在1.4万元左右。

1.3、企业目标综上分析,该新型的防伪点钞机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该类型验钞机仅有国内两家企业生产,竞争较小,但为防止其它企业在该产品上市后进入该领域,应先建立自己的品牌,抢占市场,应制定健全的计划,由于全国对点验钞机的市场年需求量为10万台,两家企业每家大概5万台,每月生产4167台。

根据企业计划确定生产厂房的规模、生产方式、选择供应商等。

立足中国,置身世界,致力于现钞和票据机具现代化、信息化和产业化发展。

全力提升技术基础,积聚企业独特的核心专长,成为世界领先的高科技、国际化企业。

二、选择厂址厂址选择是项目建设的一个基本和重要环节,是进行建设生产的必要前提,厂址选择是一项包含是一项包括政治、经济、技术的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厂址选测得正确与否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确定厂址之前要作充分的准备,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经过论证做出决策,选出投资省、建设快、运营费低、具有最佳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厂址,总体来说厂址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因素,可分为软因素与硬因素。

2.1、软因素厂址选择软要素主要是指项目建设所需的社会、经济、技术等条件,主要包含:原料供应、能源供应、产品市场、项目技术、人力资源、产业聚集(地区规划)、政府政策、人文环境、风俗习惯等条件。

原料供应:选择厂址应尽量选择主要原料产地,投资者应对所需原料的产地、供应技术经济性状进行调查分析,以保证供应顺畅和快捷、减少运输存储环节和相关成本。

能源工业:电、热、气(燃料)是选择厂址的重要要素,甚至影响决定厂址的最终选择。

尽量选择气源地,以求降低燃料消耗和运输消耗。

产品市场:选择厂址应尽量选择产品市场所在地。

选择产品市场地区建设厂址,不仅可以降低成品运输等成本,更可以对产品销售进行最直接的调查了解,便于即时把握同类产品在厂址地区内的销售数量和品种比例等销售动向。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选择厂址的重要要素,厂址应尽量选择相应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

政府政策: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

由政府的支持,企业能快速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

2.2、硬要素硬要素主要是指项目建设所需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等客观条件,主要包含: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条件。

气象条件:考虑高温、高湿、云雾、风沙、暴风、落雷、滚雷区对项目的不良影响。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对项目建设的影响十分重大,便利的交通对产品的运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3、厂区的最后选择建厂地区应选择在原材料和燃料动力的产区 (即面向资源)或与企业有关的主要消费中心所在地(即面向市场)。

选出投资省、建设快、运营费低、具有最佳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厂址。

三、确定企业的生产单位3.1、管理部门设置管理部门设置生产部门设置3.2、企业自产外购细明表四、绘制企业的组织结构图五、进行总平面布置5.1、管理部门平面布置图:管理部门平面布置图如下5.2、生产部门平面布置图生产部门平面布置图如下图:六、装配线平衡6.1、产品部件装配工艺点验钞机共有9大部件,每个部件的构成见产品明细表,各部件装配时间见下表。

6.2、产品总装工艺及工时6.2.1产品装配工时根据设计依据中的产品总装工艺及工时和产品装配工艺分析可得出表1中数据和工作地布置方案图装配线的时间损失系数和平滑系数总装配线内部工序间为连续流水线生产方式,图2是其标准工作指示图表由设计依据中产品部件装配时间表和产品节拍为2分钟分析可得到装配各部件所需装配工位数量,见表3表 A9表3 七、企业计划系统设计7.1、生产计划的一般结构图:根据企业的规模、产品特点、生产特点、生产部门和职能部门来看,*1*100%*eiL sS r T i S r SI ε-∑====12.78% =4.954796生产计划是一个渐进的系统,不仅可以从时限上把生产计划分成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3 种类型,而且还可以从组织结构的对应关系上,将生产计划分成战略层,管理层和作业层 3 个计划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特定的内容。

生产计划的一般结构如图。

八、确定库存管理方式8.1、实现合理库存的方法及途径实施库存管理需要企业在管理、技术、生产过程等各个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建立一套适合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技术体系。

在实施库存控制应该注意采购,生产,物流配送,销代等环节的问题。

同时企业采用精益生产方式,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企业不是单一存在体,所以,现代企业把库存管理深入到了供应链的各个角落。

8.1.1、经济定货批量法在保证生产或销售需要的前提下,从耗费成本最小这一目标出发所确定的每批材料采购数量或产品投产数量。

在确定材料采购或产品投产批量时,既要考虑材料采购费用或产品投产生产准备费用,又要考虑材料、产品保管费用。

,基本模型是Q* =√KD/KC (Q* 为存货总成本的最小值,K为每次订货的变动成本,D为存货年需求量,KC 为变动成本的单位成本)。

在制造控制的分析中,通常把自然地落入同一组类的物品放在一起研究是方便与实际的。

这些组类可以是同一些制造设备所加工的零件组成,或由同一采购员办理的采购物品组成,或由从同一供应商订货的物品组成。

在确定采购物品的批量时特别适用。

当考虑相关零件的系列时,成本、资金需求、空间需求、作业条件及确定批量时必须考虑的其它因素最有意义。

8.1.2、零库存管理方法零库存是一种特殊的库存概念,零库存并不是等于不要储备和没有储备。

所谓的零库存,是指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等)在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一个或几个经营环节中,不以仓库存储的形式存在,而均是处于周转的状态。

它并不是指以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物品的储存数量真正为零,而是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实现库存量的最小化。

零库存主要形式:(1)无库存储备。

无库存储备事实上是仍然保有储备,但不采用库存形式,以此达到零库存。

(2)委托营业仓库存储和保管货物:采用这种方式存放和储备货物,在一般情况下,用户自己不必再过多地储备物资,甚至不必再单独设立仓库从事货物的维护、保管等活动,在一定范围内便可以实现零库存和进行无库存式生产。

(3)协作分包方式:主要是制造企业的一种产业结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以若干企业的柔性生产准时供应。

8.1.3、通过委托保管方式通过一定的程序,将企业所属物资交由专门的公司保管,而由企业向受托方支付一定的代管费用,从而使企业不再保有库存。

这样,在一定范围内便可以实现零库存和进行无库存式生产。

8.1.4、分散转移库存和转移库存的方式该方法采用库存的向前放置和靠后放置,也就是说,尽量把成品库存储放在靠近用户的仓库配送中心,或放置在批发商或零代商处。

将原材料储放在生产厂家的仓库而不保持成品库存这样就有效的降低了本企业的库存成木,进而达到或逼近零库存。

这种方法不能使库存真正的消失,而只是转移。

8.2、库存管理要注意的要素要对库存进行合理控制和管理,就首先要对库存进行了解,分清楚哪些产品要储备,储存量为多少,来源,所处状态,储备在什么地方,储存条(包括温湿度,关照度等),储存时间长短,以何种方式储存等等。

8.2.1、确定库存管理应考虑的因素如果要做好库存管理,光考虑上面的因素是远远不够的。

企业应该从自身特点出发,确定企业的库存物资,向零库存,零营运资本和与用户零距离的终极目标迈进。

8.2.2、行业及相关行业市场的因素企业在所在行业和与企业相关产品所在的行业的不同地位决定了企业在实施库存管理策略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8.2.3、企业自身的因素企业与其有相关关系的上下游供应链的关系,自身竞争力,企业的类型,管理者的管理风格等等,都会影响到企业库存管理决策8.3、库存应注意的基本问题要做好库存管理几点基础性的工作。

8.3.1、加快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最大限度地将销售信息、库存信息、生产信息、客户信息、成本信息等与合作伙伴交流分享,做到信息共享,增大信息透明度。

8.3.2、构建完善的电子商务支撑系统加速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尤其注意电子商务与物流领域的结合。

构建完整的电子商务系统,完善合理的系统运营,为物资供应各环节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使采购方做到了“零库存”,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物资的储存成本。

8.4、库存的确定企业自诞生之日起,就难以摆脱库存的困扰,如何降低库存成本、提高库存周转效率,一直是企业格外关心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零库存”的诱惑才如此之大。

所以,所谓的“零库存”应该以整条供应链为考虑基础,而不要仅仅是简单的将库存压力转嫁给了供应商或者分公司。

“零库存”不是某个企业一厢情愿的事情,它不仅依托于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需要有合适的产业环境、社会环境,乃至国情。

盲目追求形式上的“零库存”,只会使强势环节欺压弱势环节,最终破坏整个供应链的平衡。

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看,实现整条供应链的信息化联动,才是通向“零库存”的必由之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