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问题解决的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3)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措施。
(4)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及培养策略。
考纲链接1.问题。
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分类:分为有结构问题(结构良好问题)与无结构问题(结构不良问题)两种类型。
3.问题的基本成分。
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4.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将问题从起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
5.问题解决的特点:(1)目的指向性;(2)认知性;(3)序列性。
6.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与表征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7.发现问题的能力受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影响,也与其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
8.影响学生正确表征问题的主要因素有:(1)不能有效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2)缺少某一问题领域的特定的知识;(3)太急于得出答案。
9.检验假设有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两种方法。
10.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式。
(2)启发式:①手段-目的分析;②反推法;③简化法;④类比法。
1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2)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3)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12.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2)教授学生运用策略;(3)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3.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要注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14.教授学生运用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15.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1)将较复杂的技能分解成许多子技能或前提技能,并分别掌握;(2)促进各子技能或前提技能的组合;(3)多次综合练习,使其达到自动化水平。
16.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17.创造是根据一定目的,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一定价值意义成品的活动或过程。
创造可分为真创造和类创造。
1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和特性。
19.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活动的两大认识支柱。
20.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21.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1)流畅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2)变通性。
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3)独创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
22.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1)环境;(2)智力;(3)个性。
23.环境因素指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1)创造性比智力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2)温暖、融洽和民主的家庭氛围,对子女创造性发展十分重要;(3)学校教育中过分强调纪律和规范,缺乏自由和开放气氛也会妨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4)社会文化中过分强调社会规范,因循守旧,不敢探索那些有可能失败的未知事物,也会限制个体创造性的发展。
24.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的智商一般不低。
25.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26.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的思维策略。
27.创造适宜的环境要:(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8.要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该做到:(1)给学生应有的信任;(2)减少不必要的规定;(3)不作评判;(4)对学生表示诚恳的支持;(5)提供某些集体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个人能力感。
29.注重个性的塑造,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1)保护好奇心;(2)接受学生的想法,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0.创造性的思维策略训练:(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2)发散思维训练;(3)学会容忍模糊性;(4)推测与假设训练;(5)自我设计训练;(6)头脑风暴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注意力B.动机C.情感D.意志2.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一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B.思维品质C.思维程序D.能力或特性3.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的假设方法称之为()。
A.算法式B.推理式C.启发式D.演绎式4.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5.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B.发散思维C.辐合思维D.直觉思维6.“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C.方法扩散D.形态扩散7.创造性与()无关。
A.智力B.发散性思维C.生活条件D.人格8.读文章标题,去猜测文中具体内容是属于()。
A.头脑风暴训练B.自我设计训练C.发散思维训练D.推测与假设训练9.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之为()。
A.算法式C.启发式D.演绎式10.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能持完全否定态度,更不应指责,要给予一定的启发式反馈。
这体现了在塑造创造性的个性时要注意()。
A.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B.保护学生的好奇心C.鼓励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D.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11.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
A.明确问题B.模糊问题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12.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漫无目的地幻想B.走路C.联想D.发明创造13.下列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解决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D.“心理眩感”有助于问题解决14.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审清题意,必要时可以画示意图。
这样做的目的是()。
A.牢记题目内容B.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C.有效地监控审题过程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15.尽可能多地画出包含△结构的东西,并写出或说出它们的名字属于发散思维训练中的()。
A.结构扩散B.方法扩散C.形态扩散D.用途扩散16.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称为()。
A.原型B.定势C.变式D.问题17.以黑猩猩摘取香蕉的经典实验为基础,提出了问题解决的顿悟说的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是()。
B.桑代克C.杜威D.格拉斯18.认知心理学把理解问题看作是在头脑中形成()的过程。
A.问题结构B.问题线索C.问题内容D.问题空间19.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A.原型启发B.功能固着C.负向迁移D.定势影响20.提出问题的解决的五步模式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经典的解决问题过程的标志的是()。
A.纽厄尔B.杜威C.格拉斯D.巴甫洛夫21.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多属于()的问题。
A.创造性B.无结构C.有结构D.一般性22.解决问题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A.获得规则B.理解概念C.创造性D.知识迁移23.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这是思维()的表现。
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2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是()。
A.问题的呈现方式B.问题的具体性C.问题中信息的多少D.知识结构25.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即为()。
A.问题空间B.问题表征C.问题搜索26.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这种现象叫做()。
A.集中思维B.负迁移C.功能固着D.前摄抑制27.先有一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A.手段-目的分析法B.逆向工作法C.尝试错误法D.爬山法28.专家与新手相比,专家在专门领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都更强。
最适当的解释是()。
A.专家有更敏捷的记忆品质B.专家掌握了一般的记忆策略C.专家的智力水平普遍较高D.专家在专门领域有更丰富的知识与特殊的记忆策略29.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
A.讨论法B.头脑风暴法C.启发法D.用途扩散法30.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表现出了思维的()。
A.流畅性B.变通性C.独创性D.聚合性31.问题解决的试误说的奠基人是()。
A.桑代克B.苛勒C.布鲁纳D.纽厄尔和西蒙32.人们经常借助于外在的具体形式,如画图表、路线图等表征问题,这是()的过程。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提出假设D.验证假设33.“如何造就天才儿童”这类问题属于()的问题。
A.有结构B.无结构C.感性34.下列选项中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无目的的幻想B.穿衣等自动化的操作C.比较D.发明创造35.下面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B.幻想自己是“灰姑娘”C.用一个词来造句D.荡秋千36.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
A.思维定势B.原型启发C.功能固着D.酝酿效应37.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B.调查研究C.验证假设D.论证假设38.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