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一、目的任务矿区地质测量的任务,就是将地质体和地质现象按一定的比例如实反映在地图上,编制矿区地形地质图。

它必须详细反映矿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产状及按触关系;构造类型、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火成岩的岩性、期次、相带、蚀变作用及火山机制;矿床特征。

矿区地形地质图是各勘查阶段最基本的图件,是编制各种综合图件和进行储量计算的基础。

同时又是确定勘探方法和合理使用各种勘查的手段依据,也是未来矿床开采设计的重要依据。

因此,矿区地质测量在矿区勘查工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

填图比例尺的选择必须符合有关勘探规范的要求,根据不同矿种和矿床类型及规模大小而定,一般在1∶500~1∶10000之间。

二、填图准备工作1、熟悉资料,充分收集和认真分析研究已有的地质、物化探资料,初步掌握矿区地层、构造、火成岩及矿床特征,了解矿区地质调查史和矿床开发史,前人工作成果及结论、建议等。

2、研究以往地质工作果,编制必要的综合图件,提出重点解决的地质问题。

3、野外踏勘,了解矿区范围及基岩出露情况;了解地层分布和层序、矿体(层)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掩盖程度、施工条件等情况,选定实测地质剖面的位置。

4、编写设计。

三、实测地质剖面1、总体要求地质地层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的基础工作,一般矿区至少要有1~2条完整的地质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复杂或面积较大的矿区要实测2~3条地质地层剖面。

若为区域性地质矿产普查,则应根据地层分布情况和构造复杂程度适当增加实测剖面数。

根据实测地质地层剖面和探矿工程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正确的地层层序,查明其接触触关系、地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征、结构构造、物质成分、岩相建造、沉积特点等,确定侵入岩的相带划分原则和火山机制及变质相带。

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并确定其时代,确定标志层和填图单位。

要编制可以代表工作区(或矿区)地质特点的综合地层柱状图,以作为工作区(或矿区)统一分层对比的依据。

实测剖面的比例尺视地质填图的比例尺和地质矿产的复杂程度而定, l∶万至1∶1万地质填图,其实测地质地层剖面的比例尺一般是l∶2000至1∶l000。

l∶5000至1:l000的地质填图,实测地质地层剖面为l∶500至l∶100,若为专门研究某一地段地层的含矿性或进行矿体(层)的物质成分,矿石类型划分,则一般采用l∶100至l∶50比例尺。

2、剖面线的选择剖面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化石丰富、基岩出露较好和地层厚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当实测剖面达不到上述要求时,可测制辅助剖面予以弥补。

为了保证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体(层)界线、构造线等若被浮土掩盖,必须用工程予以揭露;其间的岩性变化,应有适当间距的探槽、探井加以控制,必要时可使用浅钻、物化探等多种手段予以配合。

3、剖面的实测(1)剖面线原则上应是垂直地层走向的一条直线。

当遇到地形条件很差的地段,或地层走向发生变化与剖面线夹角小于30度,或剖面两侧地质现象不清楚时,应视具体情况进行揭露,或根据标志层或岩性对比,沿走向方向平移或改变剖面线的方位。

(2)沿剖面方位以地形变化点为导线点,然后沿导线点布置地质点,点位不得超过剖面线应左右一米。

详细划分碧性层和记录测量数据,逐层对岩石和矿化特征及接触关系、构造特征等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

(3)按相应比例尺要求,在图上凡厚度大于1毫米的地质体必须单独划出,不足此数的标志层、矿(化)层、化石层和重要地质现象,均应作点记录,并在剖面图上夸大表示。

(4)剖面记录用导线记录法,按导线分段进行描述,并按先后顺序依次记录在剖面记录表中,同时绘制信手剖面。

(5)逐层采集岩(矿)石和化石标本及薄片、光片、岩石光谱样品等。

根据需要采集化学分析样、残坡积重砂样、单矿物样、人工重砂样、岩组分析样、同位素组成研究样及同位素年龄测定样品等。

每条实测剖面,均需采集一套有代表性的,规格大体一致(3×6×9厘米)的岩矿石标本。

随着工作进展,可以必要的补充换上代表性更好的标本。

每块标本均需写上编号,并附上标本签。

(6)导线点、地质点以及各种测试、鉴定样品采集位置,均用红油漆实地编号。

剖面端点及平移点应于野外标定在地形图上。

(7)勘探线剖面测制工作要在地质地层剖面测制和填图的基础上进行。

普查到初勘阶段的矿区,其勘探线剖面一般须进行实测,详勘阶段矿区的部分加密短剖面则视情况进行实测或在地质图上切制。

剖面实测时,须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测量及描述。

勘探线剖面的比例尺一般比矿区地形地质图的比例尺大或相同。

根据勘探线剖面的实测资料,对地质图须及时进行修改、补充。

必要时,应编制勘探线地表或浅部的地质柱状图,以进行对比。

4、室内整理(1)标本整理,陈列标本在左上角涂1×2厘米的白漆,干后用墨汁编号,进行标本登记,填写送样单,及时送样。

(2)检查野外原始记录,发现有误时应及时到现场修改、补充。

誊清地质剖面记录表。

(3)计算岩层真厚度计算公式:h=L(sinα.cosαβ±cosα.sinα1)①剖面线方位与地层走向垂直地面倾斜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h=Lsin(α+α1);地面倾斜坡向与岩层倾向一致(α<α1),h=Lsin(α1-α);地面倾斜坡向与岩层倾向一致(α>α1),h=Lsin(α-α1);地面水平(α1=0),h=Lsinα。

②剖面线方位与地层走向斜交地面倾斜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h=L(sinα.cosαβ+sinα1. cosα);地面倾斜坡向与岩层倾向一致(α>α1),h=L(sinα.cosαβ-sinα1. cosα);地面倾斜坡向与岩层倾向一致(α<α1),h=L(sinα1. cosα- sinα.cosαβ);地面水平(α1=0),h=Lsinα. sinβ。

式中:L—岩层露头顶面到底面间的导线长度。

α—岩层倾角。

α1—地面倾斜坡度角。

β—剖面线方位与岩层走向间的夹角。

h—岩层真厚度。

(4)计算导线、岩层分界线的水平距离(M)与高差(h′)。

计算公式:M=Lcosα1 h′=Lsianα1(代号同上)。

(5)编制地质剖面图和矿区综合地层柱状图①实测地层剖面图:先画水平基线,根据导线的水平距离及高差绘制地形线,投绘岩性界线点、构造点、各种采样点、探矿工程及主要地物等,再依据产状绘制地质界线。

图式见图1。

②综合地层剖面柱状图:根据矿区地质平面图综合编制而成,它是矿区地层统一分层和对比的依据,每层以最大厚度编绘。

图式见图2。

四、地质填图工作1、填图方法地质观察线和观察点是地质填图的基础。

观察路线的布置,原则上应垂直于主要地层走向,采用穿插和追索相结合的方法,对重要地质体、构造、接触带、含矿层、矿化蚀变带、标志层及其他找矿标志等,必须沿走向追索,并以适当的间距做垂直走向的短剖面。

进行较大比例尺的填图时,则应以追索法为主结合穿插法进行。

①地质观察线、点应布置在地层、矿(化)层、标志层等分界线或构造线等最有地质意义的地方,尤其应布在各种界线的转折处。

其密度应根据填图比例尺,基岩出露情况,自然地理条件和矿区地质、构造、矿产复杂程度,航片解释的明显程度而定。

一般要求线距200米,点距100米,即每平方千米地质路线5千米,地质观察点50个(简测为正测的77%,草测为正测的65%)。

重要和复杂地段适当加密,简单区可适当放希,但同时要照顾大体分布均匀。

②一个矿区内地质点要按顺序统一编号,不得重复。

地质观察点号前加写印刷体大写字母D,以示和其它数字区别。

地质观察点一定要在实地用红油漆标注点号。

③1∶1万矿区地质填图,矿体、含矿层、蚀变带、构造等重要地质观察点须用高精度仪器测绘在图上,其余地质点可用手持GPS或半仪器法结合地形地物在野外直接标绘在底图上。

④地质图应在野外直接填制,实地连图,地质路线、点观察记录也必须在实地认真编写,严禁在室内凭回忆勾绘与记录。

但必须依据工程揭露、鉴定和化验结果以及综合研究及时补充与修改,使其更加确切。

⑤几个组同时进行矿区填图时,相邻边界应共同填制,相互间要及时交换情况,避免造成人为的误差和返工。

2、具体要求①在大面积第四系覆盖区填图时,应尽可能利用河谷、冲沟、田坎等天然露头布点。

如覆盖面积较大露头极少时,可适当布置少量人工剥土点,以了解覆盖层的厚度、岩性和基岩情况。

②第四系内分层界线以点线表示,第四系与基岩界线,用实线表示。

③第四系覆盖区内的基岩露头必须如实标绘在图上。

如露头虽少,但又比较重要时,可夸大表示在图上。

在大范围内仅局部掩盖,并不影响圈定基岩的可靠性时,可不圈定覆盖层范围,对成群的小块露头,可当作露头出露区予以圈定。

原地风化而未经搬运的岩石碎片亦应按露头标绘,但须用不同符号表示。

④在基岩区内,单一地质体长度在图上小于1厘米者,可作一个地质点控制,并注明方向、长、宽及产状等。

大于1厘米者,应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地质点控制,以能控制其形态为原则。

⑤填图单元一般以岩性层为准,根据需要确定。

在地质图上款度小于1毫米的标志层、矿层、脉提及其它有意义的地质体,可在图上夸大表示。

⑥对于断裂、褶皱等构造线长度在图上大于1厘米者,均应有地质点控制,并表示在图上,小于1厘米者作点描述即可。

3、地质点记录内容和要求(1)地质填图要一律使用队资料室统一编号的专门野外记录本,并不得与剖面记录、工程编录等其它记录混用。

用2H铅笔书写,严禁使用钢笔或圆珠笔。

以汉字正规书写,禁止使用不正规的简化字和自创字。

直接观察的描述内容应与推断性的论述分开记录。

图1 矿区实测地质剖面图比例尺 l∶5000注:1、剖面图岩性花纹宽10毫米,分层线长出岩性花纹10毫米。

2、平面图宽20亳米,3、剖面图、平面图、图例、横标尺尺、图例及图例说明要放在适当位置。

图2 ××矿区实测地层剖面柱状图比例尺 1∶2000(2)地质观察点按其性质、目的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地(岩)层分界点、矿(体) 层、构造、岩性观察点等。

不同性质和目的的点,其观察和记录内容应有所侧重,避免泛泛的描述和繁琐重复。

例如对沉积岩的描述,不仅要描述其风化、原生颜色,结构构造,颗粒形状、大小、嵌布形式和物质成分;同时还应描述其层理类型、矿物包裹体、古生物化石分布保存情况和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以提供研究沉积特点的基础资料。

(3)地质观察点和观察线的观察和记录内容:①观察点号,位置及性质和目的;②观察点附近基岩出露和掩盖情况;③按顺序依次详细描述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的岩性、结构构造、变质作用、接触关系及化石赋存情况;④矿化现象及矿体特征、矿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风化淋滤及其与围岩、工作的关系,目测矿石品位;⑤围岩蚀变特征;⑥水文地质及地貌特征;⑦地质构造特征(包括褶曲、断裂、节理、片理、流理等)及产状要素;⑧测量并记录地、岩层或岩体产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