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简答题
一试图示分析公共部门从事自然垄断行业的理由以及产品定价方法(10分)
答:1)水、电、煤、公交、邮电通讯等公用事业FC比重很大、有较强地域性,MC随Q递减,而且MC总是小于AC。
容易自然垄断。
垄断厂商则唯利是图,以MR=MC为条件确定产量,使社会产生了生产不足的效率损失。
TR=PQ=MU×Q,设MU=a-bQ,则TR=aQ-bQ2,MR=a-2bQ, MR位于MU的左下方,两者与MC的交点不同,垄断产量小于有效产量(见图一)。
(图一)
故公共部门应从事自然垄断行业。
2)自然垄断(水、电、煤、公交、邮电通讯等公用事业)产品的定价方法:(见图二)
①边际成本定价加总额税:P效= MU= MC<AC,亏损另外由中性的总额税弥补。
但总额税不易征,最终可能还是安排有扭曲效应的税收,而且这样定价违背受益原则。
②平均成本定价:P平=MU=AC,Q垄<Q平<Q效,保本。
③二部定价:先为取得某项服务使用许可缴纳一个总额消化(AC-MC)×Q效;再按消费每单位服务支付P效=MC。
不过前者这个“入门费”限制了产量,也欠(支付能力)公平。
(图二)
二.简述累进所得税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的“自我稳定器”作用。
(6分)
累进所得税制度:主要通过其自动调节,减轻经济波动。
经济繁荣时,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税收也随之增加,进而产生了一种拉力,防止经济过度繁荣和通货膨胀。
经济萧条时,投资减少,国民收入减少,税收也随之下降,进而产生了一种推力,刺激经济复苏。
失业保险制度的自动调节:
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增加,社会保障税也随之增加,进而产生了一种拉力,抑制人们的消费,防止经济过度繁荣与通货膨胀。
经济衰退时,国民收入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增加,进而产生了一种推力,促进人们的消费,防止经济过度衰退。
三.我国近期税收改革的热点有哪些?(6分)。
答:营业税改增值税,发行地方债券,阳光政策,环境税,社会保障税。
四.简述政府投资基础设施的方式及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应。
(6分)
答:1.政府直接投资,无偿提供。
如,市区道路,过街天桥,上下水道。
2.政府直接投资,非营利性经营。
如机场,码头,邮政等。
3.政府投资出资。
如,政策性银行,各级地方政府成立以融资为只要经营目的的公司
4.项目资产证券化投资方式。
(ABS)如,在国际市场上发行债券。
5.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BOT) 如授予私人企业特权
经济效益1.基础设施对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会产生就业效应
2.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就会使人力成本下降,别的成本也会下降,就产生成本效益。
3.资本投入效益
4.正外部效益,有利于提高生产率。
5.也存在负效益
五.简述意愿总供需与实际总供需的关系,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需平衡的关系,举例说明财政政策的种类。
(12分)
答:1.意愿供需: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国民经济各部门愿意且有能力向社会提供的,有能力购买的全部社会产品和劳务总量。
实际总共需: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向社会实际提供,购买的全部社会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关系;意愿总共需中较小的那一部分决定了实际总供需。
2.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需平衡的关系:
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需平衡重的一个组成部分。
财政平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财政平衡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
3.财政政策的种类
(1)。
膨胀性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时,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降低税收,增加财政支出,以扩大社会总需求。
(2)紧缩性财政政策,如:在经济十分繁荣的时候,政府为了减少社会总需求,避免过度繁荣和通货膨胀,采取提高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等手段,抑制社会总需求。
(3)中性政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如:我们2005年到2008年实行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在社会总供需平衡时,政府只维持原有的支出规模和结构,维持财政政策的中性。
不对社会供需产生影响。
我国目前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六.可能出现的名词解释。
a.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产品
b.自然垄断:因产业发展的自然需要而形成的垄断状态
c.外部效应:如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或技术革新
d.道德风险: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
e.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
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如基本医疗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提价但未增加供应
f.贸易漏损:如果财政经济稳定增长职能交由地方而非中央,那么一个地方的刺激措施会给其他地方带去增长
g.以邻为壑:损害相邻地区的利益
h.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将国家的全部税种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借以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其实质是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确定其相应的财权,通过税种的划分形成中央与地方的收入体系。
它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