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与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与阅读

(一)《山中杂诗》 【南朝】吴均 【这首诗描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

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居然从窗户里飞了出来。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主题〕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借幽居的景象,暗示当时的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情。

〔特色〕本诗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这一主题。

句句写景,句句有情。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

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

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 【唐】王维【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畅销、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已经,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山峰环绕,竹林茂盛,是一幅静景。

一个“窥”字把静景写活了。

鸟在人家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出来。

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见其安闲自得。

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弹琴长啸 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主题〕写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特色〕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三)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这首诗是作者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

全诗意境晴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 诗仙 ”的 李白 ,字 太白 。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秋高气爽,秋色明朗,有“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情“的意味。

初离故乡,有些恋恋不舍,借托月亮,寄托离愁。

〔主题〕这是一首写诗人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思乡诗)。

〔特色〕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4、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

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一个“暗”字别有韵味。

“折柳”唤起了诗人的乡情。

“故园情”点明题旨。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李白,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 〔主题〕写诗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于是引发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五)《逢入京使》 【唐】岑参【此诗作于天宝八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念之情。

全诗率兴而成,用语自然本色,韵味醇厚隽永。

】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离开长安已经许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

尘烟蔽天,双袖都已沾满了泪水还没有干。

骑马在路上相遇,没有纸笔(写家信)。

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

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东望 ”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 ,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写眼前实景。

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

一方面写了对亲人、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五、逢入京使(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六)《滁州西涧》【唐】韦应物【此诗写春游滁州西涧所见到的情景。

从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末二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自”是全诗的诗眼,“舟”是诗人的自喻。

&译文:1、带韵译文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2、通俗译文我独爱那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树荫深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

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的漂浮着。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全诗表露了恬静的胸怀和忧伤之情怀。

2、请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