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所罗门之女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蒋凡做题为《做强做大临港产业为大连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有力支撑》蒋凡做题为《做强做大临港产业为大连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发言
在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大大连”建设中,我市提出的“坚持两个创新,构筑一个中心,建设四个基地”的总体思路,准确地把握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重点,我们要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充分发挥临海经济的优势,加速我市石化工业的发展。
下面结合石化行业的工作实
际,谈几点建议:
一、建设石化产业基地,应充分利用上游优势,加快推动下游产业园区的形成,做
精做细石化产业
2002 年底,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在北京总部和大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顺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第一阶段的建设任务,加工能力达到了 1050 万吨/年。
去年,我们克服了“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共加工原油 927 万吨,实现销售收入 217 亿元,并于 11 月中旬,正式得到了北京总部对我公司“十五”计划后 1000 万吨/年加工含硫
原油扩建项目的批准。
今年,我公司计划原油加工量要突破 1000 万吨大关,并力争完成第二阶段 1000 万吨/年蒸馏装置和相关加氢精制装置的前期工作,为 2005 年实现加工能力的再一次飞跃创造条件。
也就是说,我们将力争在 2005 年底具备加工 2000 万吨 /年低硫原油的能力。
届时,加上西太平洋石化,大连地区原油加工能力就可以达到 3000 万吨,相应的石脑油等化
工原料产量也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同时,2005 年,我公司 20 万吨/年聚丙烯装置将建成投产,聚丙烯产量将超过 30 万吨,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也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加上我公司现有的 10 万吨苯乙烯生产能力和 4 万吨可发性聚苯乙烯的生产能力,化工部分也将初具规模。
这样到 2005 年,无论是化工原料还是初级化工产品的供应量都已形成规模。
大连主要的石化上游产业框架将基本
形成,资源的去向也将逐渐明朗。
在我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在甜水套地区规划石化工业园区,这是延长石化行业产业链,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和赢利能力的有力措施,必将有效的提高石化产业整体的竞争实力和对大连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但是,化工企业生产和市场开拓的特殊性决定,项目从引进到最终竞争力的显现需要相对较长的周期。
而目前,在引进项目和整合大连地区相关产业方面,还缺少实质性的、有力的措施。
特别是老城区内的化工企业,如果不能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按照“大大连”新的产业布局加快完成经济和资产结构的更新,错失了这一轮资源和结构调整的良机,
发展前景将不容乐观。
因此,建议在制定石化工业园区规划的同时,要结合上游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和下一步更大发展的规划,加快下游相关石化项目的引进和老城区内原有化工企业的整合、迁移,尽快完善下游产业园区公用系统的配套,提高石化工业园区的本质吸引力,为石化工业园区及早形成规模并做精、做细石化下游产业准备条件。
二、在建设四大支柱产业基地的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利用“临港”资源,为进一步发展
预留空间
合理建设、分配、利用港口资源是未来发展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临海经济互动、并进是世界临海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做为获取海外资源的基岸和向内陆扩散辐射的中继,全球经济总量前 10 位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临海。
我市提出了“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的总体思路。
临海、临港是发展四大产业基地的共同优势。
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资源的争夺。
包括港口资源和陆上交通资源的争夺。
大连拥有 1900 多公里的海岸线和不冻不淤的天然良港,只要从港口的条件和四大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的优化,解决港口资源的问题不大。
但陆上交通资源的冲突是主要问题。
作为国际性的物资集散中心,必须有与港口能力相适应的发达的陆上交通资源做为支持。
同时四大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必然增加对陆上交通的压力。
如果物流方向发生重合,在物流业和四大基地产
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很可能难以满足要求。
目前,规划草案中关于“在城市统一规划下,围绕主要枢纽港的物流园区布局,在不同功能港区后方,建成各具特色的临海产业基地”的阐述以及四大基地的产业布局是非常合理的。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从未来进一步发展的角度考虑的。
“临港”优势主要体现在
大规模生产和运输上,规模越大,临港的优势也越大。
以石化产业为例,2005 年,大连的石化产业的加工规模将达到 3000 万吨/年,因此物流总量将接近 6000 万吨,如果下游石化工业园区建成投用,物流量将进一步增大。
因此产业规模的扩大必须依托深水码头。
目前大连石化和西太平洋石化的原油输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船运,一种是管道。
产品以下海为主,附以化工原料及小品种产品的公路和铁路运输。
从我公司的角度来讲,去年原油通过海上进口达到了 500 万吨,比 2002 年提高
了 2 6 倍,受码头水深条件制约,必须从新港过驳,码头资源明显紧张。
直到今年下
半年,由于新港输油管线将建成投用,才会有所缓解。
但是
到了 2005 年末,加工能力升 1000 万吨,新港 30 万吨原油码头也将显得紧张。
此外,由于下游石化工业园区的逐步形成,就近加工的石化产品将大幅增加,大量产品将从易于输送的液态和气态转化为固态,销量分散,陆地运输量将大幅度增加。
而且从国内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趋势看,不排除有大连炼油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这样,相关的
运输资源将变得更加重要。
从成本角度来讲,由于西太平洋石化位于新港附近,因此,在西太平洋石化和大连石化之间建设石化园区成本最低。
而且不会对其他区域的陆上交通造成影响。
如果在这个区域安排其他产业,由于运输性质和特点不同,在两个产业同时发展的过程中,基础设施的配
套也将会是一个问题。
所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建议在形成甜水套石化工业园的同时,考虑把大连石化到西太平洋石化之间的沿海地区规划为石化产业带,为石化产业的进一步做精、做细、做大预留出发展空间。
由此引申,其他四大产业的发展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从资源获得,产品输出以及相应的运输条件上综合考虑临海资源的分配和布局,为其更大发展预留空间。
否则,当这些产业在获得发展机遇时,为了满足基础设施的需要,再进行其他产业的转移和迁
徙,成本和代价就高了。
此外,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时,应该针对交通运输中不同对象的特点,合理优化人流和物流。
特别是公路运输,应当实现客货分流,为城市快速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上的保障。
客运和货运从运输速度、载重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等要求上都有不同。
大连要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物流是基础。
发达的物流业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做为支撑,以实现高效
率、低成本。
从这个角度讲,客货分流在物资集散过程中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大大连”规划中把老城区规划为金融商业区,把工业企业全部外移,使形成以老港区和周水子机场为核心的主要客运流通区域和以各枢纽港物流园区为核心的主要物流区域成为了可能,应把握这个机会大胆尝试客货分流。
同时,轻轨的建设为物流区和客运流通区之间的人员流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应该进一步调整其运行和站点设置方式,真
正发挥其城市动脉的作用。
三、强化临海产业与“航运中心”的协调,实现港企互动,切实降低物流过港成本
临海经济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大规模航运的低成本。
因此能否实现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物流通过港区的成本。
低成本的通港不仅会吸引更大的物流量,同时还会带动大连及周边区域临港产业的发展,
形成“港企互动”的良性循环。
因此建议在大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不断向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靠拢的同时,应当为在连企业提供一定的进出港优惠政策,这样一方面可以直接提高在连优势行业对外的产品输出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必然提高大连作为国际性航运中心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
港口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将带来在连优势企业经济半径的扩张,有效促进其发展。
而在连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在竞争力上的优势又将会进一步提高大连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并由此带来新的增量产品进入和输出,进而刺激港口的更快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最终通过行业间的互补、互动,形成大连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