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食品安全调查报告篇一:食品安全调查报告聚焦食品安全关注生命健康努力构建诚信责任社会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食品产业已经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支柱地位。
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
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如英国“疯牛病”和“口蹄疫”事件、比利时“二噁英”事件,国内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
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1、原体(微生物)污染问题。
早些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残和兽残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残、兽残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
相反,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日益广泛、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一方面传统的食品污染问题继续存在,如沙门菌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农药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食品污染问题在我国同样突出,如大肠埃希菌已在国内多个省发生了严重的爆发流行等。
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5年来所获监测数据也表明,食品中农残和兽残的污染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食品中的病原体污染连年以较快速度上升。
2、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
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
一是位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
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
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
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
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5、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
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传统加工工艺的食品也不断被发现具有安全隐患,如油炸淀粉类食品的丙烯酰、油条中的铝残留等安全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6、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
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分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
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7、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
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
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
8、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
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高校的相关专业却已经萎缩和消亡,缺乏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队伍,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
鉴于此,无法对与食品安全技术有关的法规、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缺乏监测网络和实验室分析手段。
二、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主要针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必须符合下列卫生要求:保持内外环境整洁,采取消除苍蝇、老鼠、蟑螂和其他有害昆虫及其孳生条件的措施,与有毒、有害场所保持规定的距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有与产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加工、包装、贮存等厂房或者场所;应当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洗涤、污水排放、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施;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应当合理,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食品不得接触有毒物、不洁物;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人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必须洗净,保持清洁;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包装、工具、设备必须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有小包装或者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销售食品时,必须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销售直接入口食品时,必须使用售货工具;用水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城乡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
2 、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街头食品卫生进行管理。
街头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禁止销售下列食品: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以及色、香、味、形异常的食品;使用非食用化学品泡发的水产品及动物内脏和使用病死、毒死的畜、禽、水产品加工制作的食品;无产地、厂名、生产日期、保存期限、配方或主要成分等商品标志的定型包装食品和超过保存期限的食品;使用非食用色素或滥用糖精、色素等添加剂生产的假冒伪劣食品;使用未经兽医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肉加工制作的食品等。
三、国家落实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1、督促商户100%建立购销台账,进货时100%索要检测证明和票据走进超市,你可能无法获知散装食品的保质期;到了集贸市场,你可能想知道肉、禽是否经过了检验?对此,工商部门抓住问题的“牛鼻子”,即分门别类管好各种商户,督促他们100%建立购销台账,进货时100%索要检测证明和相关票据,保证所有食品来源清楚,质量可靠。
食品的经营主体资格登记在工商部门,因此要管好食品,关键要从源头上全面掌握食品经营主体的情况,强化经营主体准入。
通过对食品经营主体的清理规范,进行分级分类监管,对依法登记的,进行严格的规范,对无证照经营食品的,限期进行补办,对确实不具备食品经营资质的,坚决取缔。
例如,湖北省工商局将食品经营户划分为四级,通过微机对每个经营户的动态巡查信息进行自动升降级处理,变“等距离”为“分距离”监管,杜绝了没有合法主体资格的生产商加工的食品进入市场,把住了食品进货源头关。
广西和海南的工商部门全面摸清小食杂店、小摊点的底数,清理、规范、取缔并举,有望于近期彻底解决无照经营问题。
在对经营者进行分类的同时,对经营品种也实施分类监管。
在辽宁等地,工商部门针对城市与农村、包装食品与散装食品的不同特点和风险程度,分别建立《食品进货台账》、《食品销售台账》和《食品送(供)货单》。
在掌握经营者主体资格的基础上,工商部门指导经营者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购销台账、质量承诺等规章,明确每一种食品的来源和去向,落实经营者从进货、仓储、销售到退市各环节的责任,引导他们自觉不进、不存、不销假冒伪劣和不合格食品。
广东、福建工商局统一为商户印制了进货台账示范文本,细化了索证索票的内容,有效推进了进货查验制度和索证索票制度的落实。
截至目前,全国工商系统强制退市不合格和假冒伪劣食品万公斤,销毁不合格和假冒伪劣食品万公斤,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万元。
2、初步建立长效机制,用制度管市场,完善、创新了一系列监管制度近年来,食品方面的专项整治年年搞,常抓不懈,但百姓身边的食品安全事故还是时有发生。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与以往的专项整治不同,这次工商部门特别强调要在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的同时,着力探索食品等重要产品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在建立和完善监管制度方面下功夫,用制度管市场。
今年以来,各级工商机关制定、修订了一批制度和规范,如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市场巡查、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的创建,以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网络体系的健全等,市场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比如,福建创立了“不安全食品退市短信息平台”,先后分5批次发送不安全食品下架退市短信息37676条,实现全省不安全食品3小时内的快速统一下架;广州市工商局促成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整治无证照生产经营场所若干问题意见》,完善了解决无照经营的政策规定。
长效机制的建立离不开经营者自律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监督体系的完善。
为了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工商部门积极倡导超市与养殖、种植基地及加工包装食品的重点企业实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协议准入制度;大力推进有条件的集贸市场设立检测室和检测工作台,开展质量自检;广泛开展“放心示范店”等创建活动,不断推进经营者自律体系建设。
河北省工商局根据流通环节食品品种繁多、经营者数量大、市场分布面广的特点,在每个社区、市场、商场、超市聘请食品安全协管员,延伸监管手臂,增强社会监督力度。
今年以来,聘请安全信息员51000人,协管员75000人。
3、着力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推动科学监管迈上新台阶百姓吃得放心与否直接关乎民生。
谈及工商部门在食品安全整治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时,周伯华告诉记者,关键要紧密联系工商实际,按照十七大精神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履行工商行政管理法定职责,努力做到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的统一,在推进各项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等长效机制建设上下功夫,推动科学监管迈上新台阶。
在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上,要使各项行之有效的制度真正在监管实践中发挥作用,而不是把制度束之高阁,随意执法。
要让各项法律法规促进监管,保证市场监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程序化、规范化要求各级工商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坚持疏堵结合,该规范的规范,该取缔的取缔,消灭监管盲区,不留监管死角。
周伯华表示,下一步,各级工商机关要继续把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推向基层,难点问题要逐个突破,把工作做实做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