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发展复习总结.doc

儿童发展复习总结.doc

名词解释: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祖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纵向研究:又称迫踪研究,是指在较R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

是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照其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的进行的。

其中,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被定义为成熟,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1896-1980)提出的关于智力发展的理论基础,是研究人的一生中认识的发展以及科学认识的历史发展的领域。

他认为人类知识的形成,既不是经验论,也不是预成论,而是主体和外部世界在持续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结构。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包括3个方而,即认知结构的发展、运算逻辑及逻辑范畴、科学概念的发展,三者统一构成了儿童认知机能的全貌。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一中广泛使用于婴儿认知研究的实验范式。

第一部分习惯化:婴儿对一个重复出现的刺激逐渐熟悉,兴趣下降;第二部分去习惯化:当刺激发生变化时,婴儿再次对声音感兴趣。

客体永久性:是指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

语言习得装置:语言习得需要的某种言语分析机制。

语音的范畴知觉:是指对两个声音是表示两个不同音位还是属于同一音位范畴的辨别。

流体智力:是几乎可以参与到一切活动中去,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

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等。

晶体智力;是一个人后天经山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它经验而发展起来的。

如词汇和计算方面的能力等。

非智力因素:又称非认知因素,主要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

情绪智力: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测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而临挫折的承受能力。

社会性参照:婴儿理解或解释而部表情的能力。

情绪:是个体对外部和内部事物的主观体验,它伴随一些列复杂的行为变化,包含生理、表情和体验这样三个基本的成分。

个体(人格):在弗洛伊德理论中,人格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经过五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部分逐渐整合,成为-咻。

自我同一性:是自我整合的一种形式,这可以使人形成自我同-•感,即个人在过去经验中所形成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从而使人感受到鼓舞人心的信念。

气质;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于量方面的个体差异。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攻击行为:早期的一种观点将攻击视为一•种本能;攻击行为的后果定义一一攻击是指导致另-•个体受到伤害的行为;班杜拉等人认为,攻击是我们给特定行为所贴的社会标签,依据是我们对行为意义的判断。

简答:一、毕生发展观的主要思想和特点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毕生发展观主张心理发展不仅取决于先前的经验,而旦也与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等因素有关,一生发展中任何阶段的经验对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

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血多层次的。

毕生发展观以更为全血的眼光来审视了发展。

认为发展并不简单的意味着功能上的增加,生命历程中任何时候的发展都是获得与丧失、成长与衰退的整合,任何发展都是新适应能力的获得,同时也包含已有能力的丧失,只是其得与失的强度与速率岁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3、个体的发展是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毕生发展观认为年龄只是对人的心理变化产生影响的一种因素,而共有三类影响系统决定个体的发展,分别为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

4、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构构成了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

此框架包括三个基本原理一一进化选择的优势随年龄增长而衰退;对于文化的需求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文化的效能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5、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

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模型整合了对发展有至关至要作用的选择、优化、补偿三方面的心理功能,既体现出晋遍性,又表现出相对性。

二、智力发展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智力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

在同龄群体中,按智力发展的水平,可将儿童划分为智力超常、智力中等和智力缺陷三类。

2、群体差异:主要包括性别差异和文化间差异。

三、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过程的影响1、遗传因素:遗传学家高尔顿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行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索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

在人类的智慧成长方面,也有许多研究者发现了相当大的遗传作用。

可以说,正常的心理活动必须具备正常的生理基础和遗传素质。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夏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

2、环境因素:①胎内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母亲的年龄一一年龄偏大或偏小都对胎儿有不利影响;母亲服药——药物对成长中的胚胎或胎儿会有潜在的影响,作用的大小视使用的剂量、时间、次数及药物本身的性质而定;母亲的情绪 ------- 般而言,母亲短捋的不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不会造成大的危害,但是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遭受了直接的、重大的精神刺激并旦持续时间较长时,可造成对胎儿大脑发育的影响,精神上表现为一神经过敏与偏执。

②生活环境的影响:与成长与于常家庭环境的孩子相比,生活在孤儿院的孩子往往既缺乏认知与社会性刺激,也缺乏应答性的反应,因而造成情绪与社会性方血的缺陷,并一直持续到成年期。

儿童多方面认知的发展受到学校的深远影响。

随肴社会的飞速发展,电视、网络等(2成为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

总之,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儿童会显著的从某种经历或环境因素中获益,或者受到伤害。

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环境对于个体的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

四、前言语及言语阶段语音语法的特点前言语:儿童1岁左右会发出可辨识的单词,并且大约到18个月开始将单词联合起来使用,在此前的一段时间即前语言阶段。

语音发展特点:PI73语法的发展特点:经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P188五、感知运动阶段三大认知成就1、皮亚杰的理论:将婴儿的认知描述为前符号、前表征和前反省的“感知运动能力”。

将感知运动阶段分为6个分阶段。

界定这六个阶段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是婴儿的动作格式变化。

2、婴儿客体概念:指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

皮亚杰基于对感知运动发展的观察,提出三个关于客体概念的论点——客体概念并非先天的,而是后天获得的;这一•概念的获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贸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这一过程有一个普遍而固定的发展顺序,在不同发展阶段,婴儿获得该概念的各个不同方面。

3、其它认知成就P113:包括三个方而——因果推理、问题解决和概念或范畴的形成。

六、各运算阶段的特点P1201、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自我中心的2、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具有可逆性的心理运算的能力;具体运算思维者能够去中心化,即能够同时将注意集中于某一客体或事件的几个属性,并认识到这些属性或维度之间的关系;儿童从依赖知觉信息,转而使用逻辑原则。

3、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开始不受真实情境的束缚,能将心理运算运用于可能性和假设性情境;既能考虑当前情境,也能够考虑过去和将来的情境;并且能够基于单•纯的言语或逻辑陈述,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及命题间推理C七、依恋及形成依恋的基础P355依恋:指的是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基础:情绪的发展和认知机能的提高是依恋形成的基础。

随着情绪的发展,儿童出现了害怕的情绪,害怕逐渐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主导情绪之一;记忆能力和客体永久性的形成是儿童认知机能提高的重要标志。

这使得儿童能够意识到什么是不熟悉的、陌生的,能够认识到母亲或其他依恋对象的持续存在,从而为形成稳定的依恋奠定认知基础。

八、攻击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启动机制1、攻击行为P434、438:特点:从习性学角度出发,攻击时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

攻击性儿童对敌意性线索表现出偏向的注意;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的解释中存在归因偏见;攻击性儿童的行为反应和问题解决策略存在缺陷;攻击性儿童对攻击行为的后果往往抱乐观的期待。

启动机制P437:从环境中收集与激怒性事件有关的信息——随后根据以往的相似经验整合收集到的情境线索,考虑自己在此情境中的最终目标和对方的行为是偶然还是故意的——对情境进行解释之后,儿童会考虑可选择的应对反应一一权衡各种反应的利弊,选择认为最恰当的应对方式一一执行选择的应对方式。

2、亲社会行为P424:特点:亲社会行为在婴儿期就会出现。

大多数自然观察的情境中,儿童的分享和助人行为并没有年龄差异。

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儿童来说,需要帮助或安抚的对象的性别对儿童的利他行为有一定影响。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在不同情境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达模式也是比较稳定的°启动机制P423:l-2岁出现分享和移情能力——3-6岁相对的以自我为中心——7-11、12岁自我中心思维减少了,学会了角色扮演技能,开始把别人的合理需要当做亲社会行为的主要依据——青少年期,开始理解并尊重抽象的亲社会性规则的意义。

论述:一、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二、弗洛伊德个性发展理论内容P329三、克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四、儿童智力发展过程中的个体、群体差异五、亲社会行为及影响因素六、毕生发展观七、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P33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