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二 第四讲
CrystalGraphics PowerPlugs
Transitions I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陶渊明在辞赋和散文方面也取得了高出时辈的成
Hale Waihona Puke 就,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归去来兮辞》和《桃花 源记》。 《归去来兮辞》铺叙了作者脱离官场,欣然归隐 田园的乐趣,表达了厌倦仕途生活、不愿与庸俗 官僚为伍的高尚情操。其中写归田后的天伦之乐、 田园之乐极为生动精彩,情趣盎然,既表现了他 恬淡闲适的胸怀,又表现了他独立自尊的人格气 质。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1. 2.
3.
4.
平淡自然,亲切淳真。——陶诗主体风格。 浑融完整,意境高远。情景事理的融合。 语言自然而精工。陶诗用语质朴无华,而又精
炼传神。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风格多样。陶诗以自然冲淡的风格为主,但有 时也显得抑郁悲戚。如《杂诗》其二(白日沦 西阿)、其五(忆我少壮时)等;而《咏荆 轲》、《读〈山海经〉》等作品,则又露出如 鲁迅所言的“金刚怒目式”的雄豪悲慨之气。
《桃花源记》是他所开创的田园诗的升华,其
中所描写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景 象正是对他诗中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的概括。 篇中描绘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社会 图景,正是人民追求富足、和平、安乐生活的 愿望的反映,也是作者用以对抗和批判黑暗现 实社会的一个理想社会。文章运用丰富的想象, 引人入胜的叙事技巧,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 将一个虚构的故事写得既扑朔迷离,又十分逼 真。无论思想内容或艺术成就,都达到了新的 高度。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隐居终老时期
躬耕田园的隐者 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 脱、最彻底的隐士。 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 诚的诗人。 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 术化的人生。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写田园风貌、乡居生活及感受,多作于
弃官归里之后。
为陶氏最具个性之作,最能代表其诗风,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陶渊明的行役诗
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
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 是陶渊明行役诗共有的主题。如《始作 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gēng子岁五 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 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乙巳 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等。
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自成一体,在诗歌史上影响也最大。
陶诗的另一面
咏怀与咏史
多组诗,如《饮酒》、《拟古》、《杂 诗》,《咏贫士》、《咏三良》、《读山海 经》等。 明显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 有陶氏自己的特点,多围绕仕与隐的矛盾, 表现他与世俗的隔阂和对恬淡生活的安然; 当然也有忧愤激越时。如《咏荆轲》、《读 山海经· 精卫》等。
中国古代文学二
合肥师范学院 2014年函授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陶渊明毕生走过三个时期,界线分明:
少年、青年的闲居时期。
壮年的辗转出仕时期。 中晚年的隐居时期。
性爱丘山与游好六经
少年、青年的闲居时期
出身望族。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辗转出仕时期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陶渊明先后五次出仕: 394年,29岁,为江州祭酒,不久辞归;召为
主薄,不就。 398年,33岁,入桓玄幕府;五年(401)冬, 归家居母丧。 404年,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405年,40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 军。 405年8月,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11月, 辞归。
第五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典型意义
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永夕。 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 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 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 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 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 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 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 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 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 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 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 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此诗 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 根源即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