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说阅读-5.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教案)

小说阅读-5.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教案)

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学习目标:1、掌握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方法;2、提高探究类题型的解题能力。

一、考点透视本考点主要是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的经历、所处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探究是文学类作品阅读中难度较大的一类能力要求,从作品本身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还须从作品本身出发,抓住人物、情节等小说要素,而作者的真正意图还应该是在小说的主题方面。

该考点由于难度较大,回答时须要联系的内容较多,在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得很少,考生作适当的准备即可。

二、典型例题遗璞贾平凹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

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

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

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

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了,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

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

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

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多亏?‛‚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

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

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

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

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

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

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

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前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

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

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他现在怕忙了呢!‛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

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写了。

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

你们婆娘家这臭嘴!‛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该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

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

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有删节)(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理念。

三、方法总结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读者很难把握的一个问题,作者对小说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方式甚至表现手法的选择都是出于自己的创作需要,或为了曲折动人,或为了人物形象丰富,或为了手法与众不同,当然最关键还应该是有利于作品主题的表达。

而主题的表达又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关。

因此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①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情节波澜起伏,还是出人意料?是戛然而止,还是水到渠成?②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可以突出小说的主旨,还是可以使主题表达更进一步?④从时代背景考虑,当然这一点需要考生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小说本身能够提供故事的相关背景,否则很多考生可能无从入手。

四、巩固练习祥和镇的怪事儿贾淑玲(1)祥和镇出了一件怪事儿,百余户人家的小镇上,每天都会有人发现自己家丢了一样东西,而同时也会发现多出一件东西。

最先发现这怪事儿的人是镇东卖肉的王屠户。

(2)王屠户一天早晨起来,习惯地去案板上拿刀,发现刀不见了,在原来放刀的地方多了一个茶壶。

他拿起茶壶仔细看,发现壶底有四个字:刘记茶馆。

(3)王屠户一拳砸在案板上,心想,好你个刘茶水啊,半夜来抢走我的刀,摆明了不让我做生意。

留下一把破茶壶,明摆着向我示威嘛,我王屠户如果怕了你,我就不姓王。

(4)刘记茶馆的掌柜,小镇上的人都叫他刘茶水,之前是个摆茶水摊子的,后来才开了茶馆。

他刚起来,就听到门口王屠户杀猪般的叫声:‚茶水刘,刘茶水,你给我滚出来,欺负到老子头上了!‛(5)刘茶水出门,看到王屠户一脸凶相,就问:‚你一大早闲得难受吧?‛(6)王屠户没说话,上来就给了刘茶水一拳,刘茶水倒在地上,脸肿了起来。

王屠户说:‚你再装,你自己干的好事,拿了我的刀,还留一个你店里的破茶壶,明摆着欺负我呢。

你是嫌我在你茶馆旁边做生意了吧,今儿给你个教训,我王屠户不是好惹的。

‛说完走了,留下捂着脸的刘茶水在那发愣。

(7)被打了的刘茶水回到茶馆里,心想,怎么会有我茶馆里的茶壶呢。

他忍着脸上的疼,清点了一下他的茶壶,的确是少了一个,他又发现,集中放茶壶的地方多了一个大碗。

拿起碗细看,觉得眼熟,猛地想起,这不是馄饨张家特制的大碗嘛。

他咬着牙气愤地想,好啊你个馄饨张,你让我挨了打,我和你没完。

(8)刘茶水小跑着去了馄饨张的面馆,发现面馆里只有伙计在,一问,才知道,馄饨张去了李铁匠家。

刘茶水刚来到李铁匠家门口不远处,就看到李铁匠和馄饨张抱在一起,在地上撕打得火热。

他摸摸自己的脸,心里终于舒服了些,转身回茶馆去了。

(9)就这样,小小的祥和镇每天都有人丢东西,每天都有人打架,每天都有人受伤,这似乎已经成了习惯,在祥和镇人的眼里,习惯就是习惯,没有人去问原因。

(10)终于有一天,赵裁缝早上起来,发现家里多了一个水桶。

找来找去,竟然什么东西也没丢。

赵裁缝围着水桶转了两圈,这一转就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爹。

他打开一个柜子,拿出一双布鞋。

在他小的时候,爹曾经和这布鞋的主人去外地,回来时,身上能用的东西都进了路边的当铺。

在一个破房子里过夜,醒来时,鞋的主人不见了,就留下了这双布鞋。

爹走回祥和镇时,脚是光着的,脚底磨破了,他也没动这双鞋。

爹说,这是别人的东西,别人的东西咱再需要也不能动。

后来一直没有打听到鞋主人的消息。

爹上天享福的那天,把鞋传给了他。

赵裁缝看着布鞋,长出了一口气。

他拎起水桶放在自家大门外的街道上。

(11)这一反常的行为,改变了小镇已有的习惯。

(12)药铺的孙掌柜发现自己丢了水桶,多了一盏油灯,就去街上想找小偷算账。

他走着走着,发现自己家的水桶在街道上好好地放着呢。

一高兴,拎回去了。

回到药铺的孙掌柜看着那盏油灯发愣,他一拍脑袋,拎起油灯走到门外,左看右看,最后把油灯挂在街边树丫上。

(13)第二天,树丫上的油灯不见了。

(14)祥和镇又出了一件怪事儿。

如果谁家发现丢了东西,不用着急,在小镇上转一圈,总能在谁家门口找到。

自己多了的东西也被习惯性地放在自家门口,第二天放在门口的东西也就不见了。

小镇上再也看不到有人打架了。

(15)离小镇不远的一个破庙里,有两个乞丐在喝酒。

其中一个说:‚师兄,我没说错吧,祥和镇的人本性并不坏。

‛(16)另一个乞丐喝了口酒说:‚师弟,这次你赢了,我输得高兴。

之前的祥和镇像撒了火药,沾火就着,如今的祥和镇真的祥和了。

‛(17)‚是啊,我们可以回去和师傅交差了,他老人家以后不用经常念叨他那双布鞋了吧……‛两人相视而笑。

(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上榜作品)1、小说着力叙述了祥和镇的两件怪事儿,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参考答案(1)人性的善良有时需要引领和激发。

(2)面对奇怪的事件要善思其因,寻求解决之道。

(3)面对不良习惯不能盲目安于现状,要勇于打破。

(4)不可为自我之需游戏他人生活,破坏一方祥和。

一只鸟芦芙荭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

盲眼老人是遛鸟的,有一个特别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

每次,盲眼老头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教那鸟儿遛口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久久不安。

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并不爱鸟。

退休这么长时间,除了每早来这公园里溜溜达达外,几乎没有一点兴趣。

但自从他见了那个盲眼老头养的那只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之后的日子,他就千方百计地有意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

盲眼老头很友善,也很豁达。

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他简直有点喜出望外。

有一天,他终于有点按捺不住了。

他对盲眼老头说,他想买下那只鸟。

尽管他的话说得很诚恳,可盲眼老头听了他的话,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绝不还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