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山地住宅标准化研究山地住宅研究提纲一总述二山地建筑自然影响因素三山地住宅规划原则四山地住宅设计手法五分类研究六案例研究七景观与挡土墙设计八其他山地工程技术九成本控制一总述定义特点山地住宅区:指坡度在10%以上,需要梯级和坡道处理道路高差关系的住宅区。
因其自然地形的复杂性、规划建筑设计和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与特色,山地住宅成为住宅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别。
山地住宅小区涵盖了从高层、小高层公寓或集合住宅、多层集合住宅、洋房和别墅等各种住宅产品。
山地住宅特征:减少接地不定基面山屋共融通过对山地建筑的规划、交通、接地方式的研究,总结出适合当下山地住宅项目开发的设计方法,找出规律,为今后的山地住宅项目设计提供指导,达到合理开发、降低成本的目的。
研究目的及意义首先对影响山地建筑的各项自然因素做归纳叙述,并且分析坡度、日照等因素对房屋、道路布置的影响。
其次,对山地住宅规划布局和交通组织做研究,探讨山地设计的多种可能性。
然后,结合中海项目实例及其他案例,分析山地住宅的多种接地方式,重点分析筑台、掉层的设计手法。
最后,对高层、多层、低层住宅产品进行分类研究,寻找设计规律,总结出适合大多数山地开发项目的设计经验。
研究方法二山地建筑自然影响因素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山地建筑(及其人为环境)山地建筑与自然因子的关系类型坡度对建筑群体布置的影响平坡地3%以下基本上是平地,房屋可自由布置缓坡地3-10%建筑群体布置不受地形约束中坡地10-25%建筑群体布置受一定限制陡坡地25-50%建筑群体布置受较大限制急坡地50-100%建筑设计须作特殊处理悬崖坡地100%以上一般不适宜作建筑用地坡度特征:对于山地建筑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不利:坡度越大,工程技术费用以及施工难度越大,地质稳定性越差等有利:具有不定基面(多首层),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等;在5%-10%地形条件下,坡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道路增长1.2倍地形坡度划分:地质、地形1、地质:决定了基地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避免不利对策:进行详细地质勘查,谨慎选择基地位置精心选择建筑的结构形式和工程加固措施结合接地形态、功能、景观等作出适当处理2、地形:包含坡度特征及山位特征坡度特征:对于山地建筑而言是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不仅在工程经济方面影响着山地建筑,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影响着山地环境生态稳定的主要因素。
山位特征:所体现的是各个不同的局部地形,因此它具有不同的空间属性、景观特性和利用可能地质、地形坡度与山地建筑的生存关系类别坡度建筑场地布置及设计基本特征平坡地3%以下基本上是平地,道路及房屋可自由布置,但须注意排水缓坡地3%~10%建筑区内车道可以纵横自由布置,不需要梯级,建筑群布置不受地形的约束中坡地10%~25%建筑区内须设梯级,车道不宜垂直等高线布置,建筑群布置受一定限制陡坡地25%~50%建筑区内车道须与等高线成较小锐角布置,建筑群布置与设计受到较大的限制急坡地50%~100%车道须曲折盘旋而上,梯道须与等高线成斜角布置,建筑设计需作特殊处理悬崖坡地100%以上车道及梯道布置极困难,修建房屋工程费用大在山地建设中,开发密度的大小常需依照地形坡度而定3、气候:分为大气候与小气候;大气候与宏观地形和大气环流有关,各项目地理位置均有所不同,难以标准化,因此不作深入研究;小气候包括地理因子和气象因子,其中坡向方位和日照情况对建筑布局影响较大。
地理因子:气象因子:山体形式:大山脉的走向,总体的高度和长度海拔高度:海拔越高,温度越低,风速越高,降水更丰富坡向方位:坡向不同,其接受太阳辐射和日照长短都不同山地地貌:地貌不同,基地受辐射、日照的程度,地表水分保有和蒸发量,通风和昼夜空气径流均有不同小气候日照:包含建筑阴影长短,基地可照时间,辐射雾高度风状况:基本流场、局地环流、地形逆温降水:在通常状况下,年降雨量与海拔高度成线性增长关系坡向与日照间距:从日照角度分析,山坡地形坡向一般分为南、北、东、西四个主坡向,并可细分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坡向。
南、东南、西南坡为全日向阳坡东、西向坡为半日向阳坡;北、东北、西北坡为背阳坡从卫生的观点来看,向阳坡最好,半阳坡次之,背阳坡最差在满足日照要求的前提下:向阳坡地,当建筑平行等高线布置,坡度越陡,日照间距越小,可提高建筑密度,节约用地;向阳坡的建筑间距可以适当缩小,层数可适当加多;背阳坡地则刚刚相反,坡度越陡,间距越大。
为减小建筑间距,背阳坡宜采用交错的行列式,长短结合、高低搭配或点式的布置方式。
背阳坡平行等高线布置间距大背阳坡垂直等高线布置间距可缩小背阳坡斜交等高线布置间距可缩小斜列布置利于迎取阳光4、水文:不适当的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或壤中流,都有可能对山地建筑构成影响。
避免不利对策:基地区域的排水路径、排水方式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组织;采取积极的水土保持措施;兼顾自然地形与建筑形形态的结合,合理地利用山地冲沟,组织群体建筑的布局。
5、植被:其分布于组合体现了生态环境的差异,又是极其生动的景观客体应在建筑群体布局、空间组织上对地肌要素采取适当的取舍,保留有较高景观价值的植物、岩石等,并有机地组织到建筑中去。
水文、植被三山地住宅规划原则规划布局交通组织1、规划布局准备工作1.1 基本资料收集1)基地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水体、地质土壤、植被等;2)气象资料:包括日照条件、温度、风、降水、相关小气候;3)视觉质量:包括基地现状景观、环境景观、视域等;1.2 相关环境资料收集1)所影响的环境范围及其基本资料2)交通与连接3)设施及运用1.3 相关资料分析研究1.3.1 基地及周围环境的关系1)基地周围用地状况和特点;相邻土地的使用情况和类型;相邻道路交通状况2)相邻环境识别特征分析;建筑物的年代、样式及高度;相邻环境的特点与感觉;相邻环境的构造和质地3)相邻区的区分和建筑规范;允许的建筑形式;建筑高度和宽度的限制;建筑红线的要求1.3.2 地形分析1)坡度分析2)主要地形形态及特征1.3.3 小气候分析1)全年季节变化,日出及日落的太阳方位2)夏季微风吹拂区和避风区3)冬季冷风吹袭区和避风区4)年和日的温差范围5)降雨量1.3.4 视线分析,了解基地范围内不同地点的景观质量。
在收集资料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住宅组群的规划布局。
2、住宅群组的布局方式山地住宅组群的布局方式可归纳为点状、线状、片状及混合式几种。
2.1点状布局住宅单体以点的形式分布,易于适应地形变化,布置灵活。
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向心型•围合型•散点型向心型围合型散点型2.2、线状布局与等高线平行、垂直、或斜交布置,形成风格迥然相异的外部空间。
依照线的形态,分为以下几类2.2.1 直线型图示的是一个德国的山地住宅规划方案,道路斜交等高线呈之字形,住宅线状垂直等高线布置,每两列形成一个组团,单体设计简洁、独特,不同高度的入户口通过曲折的梯道联结在一起。
临街处利用地形特点做停车。
2.2.2 折线型图示为西班牙海滨旅游胜地的度假村设计,一期、二期均沿等高线呈折线布置,中间围合的是公共泳池及娱乐部分。
度假单元立面变化丰富。
道路为尽端式,中间和尽端设回车场,主要采用路边停车的方式,也利用地形作尽端式停车。
直线型折线型2.2.3 曲线型2.2.4 斜错型2.2.5 辐射型图中住宅的北面为主要景观面,扇形的布置是为使每一户都能充分欣赏到北面的景观。
利用中央的低地势做停车库,其上为架起的屋顶花园,并有阶梯直通车库。
2.2.6 围合型日本千里山诺伊曼三号街区住宅群以二三栋为一单位,由住宅围合成半开敞的空间,内有停车场及坡道。
电梯设在中部,住宅各单元之间,住宅之间以横向长廊相连接,用小尺度给人亲切感。
错落的体型削弱了住宅体量,与周围环境更契合。
例中德国悬崖台阶式住宅的1~9层斜倚在40°~50°的陡坡上,顶部4层为直立式。
主入口设在10层,采用倾斜式电梯,车库设在底层。
台阶式的单元组合和每户的花坛式阳台构成独特的建筑立面。
2.5 巨构体以巨型综合体解决山地城镇规划的问题。
1、山地交通特点1.1 立体化为建筑组群的功能及形态组织提供丰富的选择可能,使建筑的复杂流线可以得到很好的立体分流组织。
1.2 景观化由于交通的三维特征,人们在途中能获得比平地更显著的视景,而且不断发生变化。
1.3 多样化山地地形的凸凹起伏,为常规交通制造了障碍,人们不得不运用多样化的交通方式,如坡道、隧道、索道、缆车等。
道路布线结合地形道路与山体坡度道路与等高线的关系道路与建筑关系2、道路布线山地道路布线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与地形、建筑结合,尽量使道路沿等高线布置。
沿等高线布置道路一般有以下几种线型:•以均匀坡度地上爬或绕山上爬;•坡度不大时可均匀蛇形上爬;•坡度较大场地又较小时,需设置回头线;•如山坡过于陡峭、道路绕线太长,可采用架空道路或隧道的形式网格状:交通联系方便,结构清晰,但多适用于缓坡区域。
环状:交通联系方便,较适合沿山地等高线布置,一般适用于坡中位置放射状:中心感强,但不适用于有较大坡度的山地区域,如山坡平缓,可被应用于坡顶处。
单一线型枝状:会出现较多的尽端路,适应山地地形的变化,可位于坡顶、坡中或坡底等处。
立交:不同标高的道路交叉是采用,可位于坡顶、坡中或坡底等处。
干线为环状,支线为枝状干线为枝状,支线为环状干线为立交,支线为枝状或环状综合型路网3、路网形式山地路网布置受地形影响大,弯道较多,坡度起降较大,所以路网应密切结合地形,减少土方量。
居住区道路可采取较大坡度也可以在线型上进行特殊处理,充分利用高差,组织立体交叉、垂直交通。
应避免衔接不良或局部标高相差过大,注重路网的整体性。
4、纵坡设置住宅区干道的纵坡一般控制在5%以内,最多不超8%(个别地区为7%)。
•主要道路的纵坡应尽量满足自行车行驶的需要,自行车适宜的骑行坡度是2%以下。
•人行道的纵坡一般以5%为宜。
住宅区一般道路分坡道、梯道两种形式。
平缓的坡道,供车辆和行人使用,坡度宜在7%左右,个别段落不超过8%。
坡度大于15%时,适宜采用梯道的形式,只用作步行。
住宅区内人流活动的主要地段还应考虑为残障人士服务的无障碍坡道,宽度不小于2.5米,纵坡不大于2.5%,坡长不超过250米。
当住宅区内部道路坡度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可延长线路、迂回敷设,相对降低坡度。
5、道路横断面山地车行道路的截面有路堤(填方)、路堑(挖方)和半挖半填式等几种方式,还可以采用架空、悬挑或隧道方式。
应根据地形选择合适的道路断面形式。
山区道路宽度不宜过大,也不宜强求一致,避免过大的土石方量。
主干道的车道宽度不小于3.5米,与自行车共行的道路不应小于4米,双车道不应小于7米,人行道宽度不小于1.5米,可以把人行道的宽度变化作为调整整个道路宽度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