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经习题汇总

内经习题汇总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2、涌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阴阳异位(《素问·太阴阳明论》)4、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5、开鬼门,洁净府(《素问·至真要大论》)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灵枢·天年》:“以(1)为基,以(2)为楯。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3)也;阳在外,阴之(4)也。

”3、《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者谓之(5),并精而出入者谓之(6)。

”4、《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7)之官,(8)出焉。

”5、《素问·咳论》:“此皆聚于(9),关于(10)”6、《灵枢·百病始生》:“积之始生,得(11)乃生,(12)乃成积也。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轻而(13)之,因其重而(14)之,因其衰而彰之。

”8、《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15)则养神,(16)则养筋。

”9、《素问·痹论》:“凡痹之类,逢寒则(17),逢热则(18)。

”10、《素问·五藏别论》:“胃者,(19)之海,(20)之大源也。

”三、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1、《黄帝内经》的作者是()A.黄帝 B. 岐伯 C.黄帝和岐伯 D.古代众多医家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天癸至”的年龄是()A.八岁 B. 二七 C.二八 D.三八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的养生,人的生活起居宜()A.夜卧早起 B. 早卧早起 C.早卧晚起 D.夜卧晚起4、《灵枢·天年》指出,人在十岁左右的生理表现特征是()A.好坐 B. 好趋 C.好卧 D.好走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A.病因 B. 阴阳 C.正气 D.五脏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浊阴走五脏”中的“浊阴”是指()A.痰饮水湿 B. 水谷精气 C. 精血津液 D.寒湿阴气7、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药食气味辛甘者,其作用是()A.涌泄 B. 发散 C. 补气 D.发热8、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壮火之气衰”,其中“壮火”的本义是指()A.药食气味的纯阳作用 B. 相火 C. 君火 D.病理之火9、《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是()A.经脉之海 B.受盛之官 C.气血之海 D.仓廪之官10、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十二脏功能,大肠为()A.臣使之官 B.传导之官 C.中正之官 D.受盛之官11、《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十二脏的功能取决于()A.肝 B.胆 C.肾 D.心12、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生之本B.气之本C.封藏之本D.罢极之本13、《灵枢·营卫生会》认为导致漏泄的原因是()A.外伤于风,内有瘀血 B.外伤于风,内有热饮食入胃C.外感风寒,内伤饮食 D.用力过度14、《灵枢·决气》指出“一气化六气”,此“一气”指的是()A.元气 B.营气 C.卫气 D.水谷精微15、《灵枢·本藏》指出,具有“奉生而周于性命”作用的是()A.五脏六府 B.营卫之气 C.血气精神 D.自然清气16、《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病因是()A.暑邪外袭 B.风热内停 C.燥邪内伤 D.寒邪外束17、《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出现“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的病理是()A.暑邪外袭 B.寒湿阻滞 C.湿热不攘 D.风邪内犯18、《素问•咳论》所言咳的传变规律是()A. 由腑及脏B. 由阳转阴C. 由脏入腑D. 由表传里19、《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冬脉所应之象为()A. 权B. 矩C. 衡D. 规20、《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汗出见湿,乃生()。

”A.偏枯 B.水肿 C.风疟 D.痤疿21、《素问•脉要精微》提出了诊病最佳的时间是()A. 夜半B. 日中C. 平旦D. 日晡22、《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逸者”应用的治则是()A.平之 B.除之 C.散之 D.行之23、《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仓廪不藏”的原因是()A. 膀胱不藏B. 门户不要C. 中土壅滞D. 肾脏失守24、据《素问•咳论》所述,症见“咳而腹满,不欲饮食”属于()A. 胃咳B. 脾咳C. 三焦咳D. 肝咳25、《灵枢·营卫生会》指出,在一昼夜中,营卫各在人体运行()A.二十五度 B.三十五度 C.四十五度 D.五十度2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于病位低者,宜采用的治法是()A.引而竭之 B.散而泻之 C.因而越之 D.写之于内27、《灵枢·百病始生》认为,“喜怒不节”易伤()A.上 B.气 C.藏 D.阴28、《素问·五藏别论》认为,与“气口”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A.肺 B.脾 C.肺胃 D.心肺2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中满者”的治疗应()A.写之于内 B. 减之 C. 引而竭之 D. 散而写之30、《素问•至真要大论》“塞因塞用”的治则可用于()A. 热结旁流B.湿热痢疾C.脾虚腹胀D.食积腹胀四、多选题:(每题1分,共5分)1、《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养生的法则包括()A. 法于阴阳B. 和于术数C. 饮食有节D. 起居有常E.不妄作劳2、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七”的衰老特征包括()A. 天癸竭B. 太冲脉衰少C. 任脉虚D. 发齿去E. 面焦3、据《灵枢·本神》所述,在五脏虚实病变中,可致“五脏不安”的脏是()A.肝 B.心 C.脾 D.肺 E.肾4、《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心者()A.生之本 B.神之变 C.其华在面 D.其充在血脉 E.为阴中之太阳5、据《素问·咳论》所述,与咳证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A.三焦 B.胃 C.肝 D.肾 E.肺五、用原文回答:(每题5分,共10分)1、《灵枢•本神》指出人的认知思维过程如何?2、《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是怎样论述五脏病机的。

六、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如何理解《灵枢·营卫生会》所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2、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七、论述题:(每题10分,共10分)1、联系《素问·咳论》原文,试述咳病的病因病机。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天赋年寿,即自然寿命(3分)。

2、泛指呕吐泄泻(3分)。

3、指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循行的部位不同(3分)。

4、半身不遂,偏瘫(3分)。

5、即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2分)。

鬼门,即汗孔。

净府,指膀胱(1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1)母(2)父2、(3)守(4)使3、(5)魂(6)魄4、(7)将军(8)谋虑5、(9)肺(10)胃6、(11)寒(12)厥7、(13)扬(14)减8、(15)精(16)柔9、(17)虫(18)纵10、(19)水谷(20)六府三、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1、D2、C3、C4、D5、B6、C7、B8、A9、D 10、B11、B 12、D 13、B 14、D 15、C 16、A 17、C 18、C 19、A 20、D21、C 22、D 23、B 24、C 25、D 26、A 27、C 28、C 29、A 30、C四、多选题:(每题1分,共5分)1、ABCDE2、ABC3、CE4、ABCD5、BE五、原文回答:(每题5分,共10分)1、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1分);意之所存谓之志(1分),因志而存变谓之思(1分),因思而远慕谓之虑(1分),因虑而处物谓之智(1分)。

2、(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1分);(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1分);(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1分);(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1分);(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1分)。

六、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1、(1)“营出中焦”有两层含义:一是营气源于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1分)。

二是营气的运行始于手太阴肺经,而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1分)。

(2)“卫出下焦”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卫气根于肾中阳气(1分)。

二是卫气的运行,昼始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行于阳分,夜始于足少阴肾经而行于阴分,其经气自下焦肾和膀胱出(1分)。

(3)另外,有人认为:“下当作上”指出“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

这是从上焦肺气的宣发角度理解(1分)。

2、(1)“形不足”,在此指阳虚而言;“精不足”,在此指阴精虚而言(2分)。

(2)经文意指:阳虚而形体不足的人,当用气厚的药食温补;阴精不足的病证,当用味厚的药食滋养(3分)。

七、论述题:(每题10分,共10分)1、根据《素问·咳论》所述,咳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寒邪袭表,内传入肺(1分)。

即经文所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2分)。

”(2)内伤于寒饮食,从肺脉上至于肺(1分)。

即经文所说:“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1分)。

”上述内外寒邪相合,并聚于肺,导致肺气失于宣降而上逆,从而发生咳嗽(1分)。

即经文所说:“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1分)。

”(3)其它脏腑病变传及于肺,影响肺气宣降而发生咳嗽(1分)。

即经文所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2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法于阴阳(《素问·上古天真论》)2、三部之气(《灵枢·百病始生》)3、煎厥(《素问·生气通天论》)4、五藏阳以竭(素问·汤液醪醴论))5、血实宜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1),秋冬养(2),以从其根。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3);浊气在上,则生(4)。

”3、《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5),淫气于(6)。

”4、«灵枢·邪客»:“五谷入于胃也,其(7)、(8)、宗气分为三隧。

”5、《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9),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10),故邪不能独伤人。

”6、《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11),日中阳气(12),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