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鲁教版地理第二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0,=0,<0,人口总量分别增加不变减少
2
①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上年儿童比重过大。
影响:加大了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
经济增长缓慢,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措施:计划生育
②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
影响:劳动力短缺,政府财政压力增大。
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
青壮年负担过重。
措施:鼓励生育、延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③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数量高。
人口老龄化。
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
人口素质较低。
措施:计划生育。
延迟退休,完善社会养老体系。
打击非法胎儿鉴定。
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3、人口迁移与流动
①15-16世纪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②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迁移形式多样化。
③欧洲由迁出区→迁入区。
美国仍然是主要的迁入国。
拉美由迁入区→迁出区。
中东等石油国家成为迁入区。
④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的原因?
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较冷湿,环境污染严重;南部和西部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增加了就业.发展了旅游业,并且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因而吸引了大批人口.
4、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迁出地: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但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②对迁入地、: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补充了劳动力,节省了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
但对交通、城市、经济生活秩序造成压力,易自生排外情绪。
5、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工商业发达)、南亚和东亚(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北美五大湖地区(工业和金融业发达)
6、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②气候(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影响人口分布,降水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③水资源和土壤(人口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的分布)④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显著)②生产活动方式③交通运输条件④政治⑤文化⑥科技
7、为什么非洲自然增长率高,欧洲自然生长率低?
①非洲:经济、科技、医疗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高,成为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②欧洲:经济发达,科技、医疗先进,人口死亡率很低。
生活条件优越,有不愿生育的观念,使得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1、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多以政治职能为主。
工业革命后,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
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标志: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
4、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①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
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
②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30%小于70%,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聚,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扩展,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有所上升。
③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70%,城市化水平的增长缓慢甚至停止,城乡差距缩小,。
第三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现阶段发展速度较慢,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较低,现阶段发展速度快。
6、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大城市城区人口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导致人口流向中小城镇和乡村。
②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建立,缩短了出行的时间距离。
现代通信方式的发展,便利了信息交流。
③新商业区发展和基础服务设施逐步完善,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别,为中小城镇和农村居民提供了便利。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即城市病,从自然、社会的角度)
①城市发展过快,规模过大,人口过多。
②城市规划不合理。
③城市发展冲过经济发展速度。
解决:①控制大城市规模,建卫星城。
②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加强城市绿化,清洁生产,合理布局污染企业。
8、城市建设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①(地形):改变地表形态,破坏地表结构,诱发地质灾害。
②(气候):影响区域大气环境,改变温度、湿度,造成大气污染。
③(水文):改变水温状况,诱发内涝,水污染。
④(生物):破坏生物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
⑤(土壤):耕地减少,改变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
9、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从哪些角度分析?
自然因素:①河流②气候③地表形态④矿产资源⑤地质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①交通区位②经济基础③生产方式④政治⑤文化历史⑥军事⑦宗教⑧科技⑨旅游
10、高级和低级中心地比较(服务范围、商品种类、数量、距离)
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中心地数量少,距离较远。
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少,距离较近,中心地数量多。
11、城市规模过大的解决措施:①建卫星城,扶持周边发展。
②加强城市建设,发展中小城市。
③将城市产业向外转移。
④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⑤引导人口外迁。
12、城市的主要功能区:住宅区(最基本、最广泛)、商业区、工业区。
13、影响地租的因素:地理位置、交通通达程度。
14、(右图)A:商业区B:
住宅区C:工业区
15、商业区、工业区、住宅
区、高新技术产业区、高低
级住宅区、大型仓储超市的
选址。
①商业区:位于市中心,接
近最大消费人群,交通最便
捷,地租最高,而商业活动
付租能力最强。
②住宅区:位于市中心周
围,方便上下班、消费。
③工业区:远离市中心,地租便宜,对市中心污染小。
④高新技术产业区:空气清新。
靠近高速公路、飞机场,陆空交通便利。
靠近文教区。
⑤高级住宅区:地势较高,河流上游,位于最大风频上风向,依山傍水,靠近文教区、风景区。
低级住宅区:位于内城或工业区附近
⑥大型仓储超市:交通便利、地价低、面积广。
16、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交会处形成商业区。
在地租较高的导率两侧形成住宅区。
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知识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①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
②显著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科技(改造某些不利因素) 市场—扩大市场 自然因素
气候(光、热、水)—防护林,温室大棚
地形—缓坡梯田 土壤—改良、培肥
水源—节水,引水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
此时此地此情景的主导区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改变区位
国家政策—影响区位
(一般说来,距离城市越近,地价越高,
应选择单位面积产值较高的生产类型,
或不易长距离运输的农产品,如乳肉
禽蛋花果菜等)
★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①自然条件
②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③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光照”、“热量”两个农业区位因素易混淆。
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条件差。
四川盆地热量条件好,
长绒棉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而非光照条件。
南疆光照条件优越,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而气候干旱、水源不足是当地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2、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以家庭农
4、影响线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及地位:自然因素↓(基础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技术因素↑(保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