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知识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答:主要是“三个坚持”:(1)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行业、面向全国。
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产学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3)坚持以职业教育为主体,树立质量第一观念,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形成灵活开放、结构合理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办学格局。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什么?答:办学宗旨主要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就业率。
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什么?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正确定位是什么?答: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本科教育“错位经营”,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满足劳动就业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内容:一、人才定位,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二、人才怎么培养,方向多样,鼓励订单式培养;三、每所学校找准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和本地高等教育中的定位;四、科学确定学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瞄准位置,持之以恒,办出特色,扭转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过度强调“学科性”倾向,扭转一些学校盲目攀高升格倾向。
5、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是什么?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并且正在指导着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实践。
6、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是什么?答:“必须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本位,实行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注重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造就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7、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答: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8、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发展观是什么?答: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在由规模的迅速扩大逐渐走向以提高教育质量和结构调整为主要任务的发展阶段。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行政的力量,而是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9、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征有哪些?答:1、就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它的职业针对性。
2、大众性。
精英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是“高深的学问”,进人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的外延扩展,内涵也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一,跨度更大。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第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或高技术领域的技能性人才,而不是造就专家、经理人才,因而是大众性的高等教育。
3、产业性。
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具有一定产业性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对学生和社会的职业培训任务,因而其产业性更强。
4、社会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大众性、产业性决定了它不能把自己封闭在校园内单独地进行知识传授或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资源来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而必须向社会开放,依托地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基础设施和职业工作环境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以服务求支持。
同时,为地方、行业、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高等职业的办学形式应该是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培训并举,全日制的职前教育和非全日制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10、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答:在我国现行的高教体制和教育传统下,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体现在实践教学上。
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学校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异质同构的教学模式,以改革课程体系为核心。
11、如何确立高职高专教育思想观念?答:(1)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2)要加强对高职高专教育思想的学习与研究;(3)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4)要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改革与建设的关系;(5)在组织机构上要给予保证并有专职人员;(6)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等。
12、如何理解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和创新?答:办学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它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
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
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
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
创新主要是指在办学过程中,针对人才培养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人才规律和趋势所作的前瞻性的研究和实践,并在人才培养的实际过程中得到应用,产生明显的效果。
13、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答: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大的意义。
14、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答: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发展职业教15、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如何?答:目前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截至2003年年底,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达到90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8.5%;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479万,约占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3%;招生数达到200万,约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52.3%。
以上数字说明高职教育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截止2004年底,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达1047所,在校生达60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0%。
16、当前和今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着力抓好哪四个方面的工作?答:一是合理的调整教育结构,重点加强职业教育;二是推进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三是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
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以致用,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训练。
职业教育要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四是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
17、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将如何改革?答:国家教育部于近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今后要逐步由三年转向两年,要在全社会倡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能办出一流教育的思想。
”18、高职院校教学建设的核心和重点是什么?答:核心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重点是通过中央财政经费补贴与奖励的方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推进课程改革,要使设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领域的学生,毕业时有80%以上能够拿到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19、高职院校的教学基本建设内容是什么?答:1、专业设置与调整。
根据社会有效需求设置专业,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
2、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
实训基地建设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3 、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尽可能争取与新设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
4、做好实训基地的实训管理。
5、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和使用要有合理的规划和完善的制度,注意教材的先进性和稳定性。
特色课程和专业课程可依据教学大纲组织自编教材和讲义。
教材包括文字、实物和声像视听教材。
6、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
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抓好教师严谨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师表以及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7、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制定较为完备的教学基本文件,在教学管理规范化上下功夫。
20、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答: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教学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研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形成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21、高职院校目前的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教学目标、计划的监控。
人才培养目标监控。
高职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高技能型、管理型人才。
教学基本文件监控。
学院根据特点制定了各种教学规章制度,用来规范和指导教学工作,教学基本文件是指各专业的教育标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进度安排等教学计划。
规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教学大纲,规定教学进度,授课类型的授课计划以及作为教学主要依据的教科书。
这“四大件”是开展教学工作和对教学工作监控与评估的主要依据。
专业设置的监控。
学院通过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与预测来确定专业的设置。
学院专业设置与调整都要经过人才市场调查,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加以论证做到以需定量,供求对路。
2、教学过程的监控。
考试。
考试分为:a预测性考试,用以检测学生在未来学习中成功的可能性。
多用于入学考试,分班考试;b诊断性考试,如随堂测试,单元测试。
主要用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以便及时拾遗补缺。
听课制度。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a各级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检查式的听课;b 同一教研室,相同相近学科教师研讨式互相听课; c观摩教学,即示范性听课 d 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或教学指导组指导性或评价性的听课; e 聘请校外专家及行业专家听课。
教学检查制度。
检查教师是否按教学计划进度上课,实践教学是否完善、系统、规范。
教学督导员制度。
聘请退休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为教学督导员,通过听课和检查教案、作业题、创作题、设计题、实习、考题以及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教学过程进行督导。
学风检查制度。
由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自律委员会对学生的课堂纪律、考试纪律、到课情况、图书馆阅览学习情况、课外活动情况等进行检查。
3、学生信息反馈的监控。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聘请学生为教学信息员。
通过各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了解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各种反应。
追踪调查制度。
一些院校建立了校、系、专业三级的毕业生追踪调查体系。
通过对毕业生岗位适应情况的调查及对学校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改进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