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汉印艺术

浅论汉印艺术

浅论汉印艺术一个成功的篆刻家,都是从师法秦汉印开始的。

秦汉印是中国印章史的一个里程碑。

秦汉印,包括战国、秦、汉印,从其入手,可知篆刻门径,少走弯路。

由于战国玺印的入印文字较混乱,印章体制不健全,给后学者带来了许多不便。

秦统一后,虽然规定了印章制度,但秦王朝是短命的朝代。

而汉代则不同,经历了四百多年。

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官方重视,民间响应,种类繁多,风格纷呈,迎来了印章艺术的第一个春天。

因此,我们倡导“印宗秦汉”的真正范围是偏重汉印。

汉印有哪些种类?有哪些特征?对后世的篆刻有何影响?若我们在创作之余,作一番思考,可以掌握一些特点,更能反作用于创作。

本文就学习汉印的一些心得简述如下。

汉印的种类从制作方法看,汉印有铸、凿、刻三法。

甘旸《印章集说》说:“铸印有二:曰翻砂,曰拨蜡。

翻砂以木为印,覆于砂中,如铸钱之法;拨蜡以蜡为印,刻文制钮于上,以焦泥涂之,外加熟泥,留一孔令干,去其腊,以铜熔化入之,其文法钮形制俱精妙,辟邪、狮兽等钮多用拨蜡。

刻印以刀成文,军中即时授爵多刻印。

刻者更有刀法,今法之。

凿印以锤凿成文,亦名曰镌,成之甚速,其文简易有神,不加修饰,意到笔不到,名曰‘急就章’。

军中急于封拜,故多凿之,以利于便。

”《历代印学论文选》P78汉代的冶炼业较发达,制作印章用铸造的方法较为普遍,方法是雕刻蜡模后浇铜液而成。

由于要先雕刻蜡模,故此类印章布局较规范,印文粗重,线条交接之处圆转流动。

凿印是指在印坯上用刀凿制而成的印章,一般是满足临时的需要,急就而成。

如果说铸印给人提供了一个平正端庄、印文规范的模式,那么,凿印则率真天然,印文随意生发。

刻的方法是贯穿在铸印中,有补刀修改的性质。

从分期上讲,可分为四期:第一期为西汉初期官印,以模仿秦官印为主。

第二期为西汉中期武帝官印,已基本构成汉印的总体格局。

第三期是新莽时期的官印,印用五字。

第四期是东汉,印文用缪篆,标志着汉印的成熟。

这四个分期是以汉代官印来论述的,代表了汉印的总体特征,具有普遍的意义。

作为汉印的特例,如封泥、印陶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印例。

而汉私印的风格多样,个性鲜明,多精致优雅。

由于秦官印未形成规范的印章制度,魏晋南北朝之后的官印开始出现阳文官印,而汉代阴文官印就成为官印中的典型印制。

我们平时所说的汉印特征,也多指此类。

而阴文的形式是由其钤印的方式所决定的,即抑压封泥。

从印钮上看,汉代印钮达到了顶峰时期。

据《汉旧仪》记载,官印之印钮很多,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诸侯王印用橐驼钮,列侯用龟钮,皇太子、丞相、大将军印用龟钮,御史大夫章用橐驼钮,御史用龟钮,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用鼻钮,这些不同的钮可以分别其爵。

在官印钮中,龟钮较常见,早期龟身伏于印体,后期作立状,龟头上扬。

汉私印之钮不受官印钮的约束,古朴简单,如瓦、桥、亭、钱、环、坛等。

无论是官印钮或私印钮皆附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以装饰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主人的身份地位。

尤其是有一种子母印,其钮颇具特色,“母印钮铸母兽,子则子兽,套成如母抱状,或子印作兽首,母印钮铸作身套之而完印。

”(陈克恕《篆刻针度》)充分显示了汉代的冶炼水平及雕塑水平。

从印钮也可以反映出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甘肃考古发掘公布了汉悬泉置遗址,有一刻印的记载:“吕子都愿刻印,不敢报不知。

元不肖,使元请子方,愿子方幸为刻‘御史十公印’,一异上印,曰‘吕安之印’,唯子方留意,得以子方成事,不成复属□人。

”(见《中国书法》总30期)吕子都想为自己刻私印,元不能胜任,元请求子方刻两印,希望能用心刻,询问此事可否,告知□人。

从这可以看出,汉代的私印已追求审美效果。

尽管汉代有完整的用印制度,但民间也有印人高手,这是汉代印章具有多种风格的原因之一。

汉印的艺术特征汉印的艺术特征是由入印文字、手工业的发展水平、时代审美取向等因素所决定的。

汉代的刻石篆书不多,西汉见《群臣上寿刻石》、《鲁孝王刻石》、《买山地刻石》等。

东汉有《嵩山少室石阙铭》、《开母庙石阙铭》、《袁安碑》、《袁敞碑》等。

但我们也能看到另一类铜刻篆书,如《新莽铜嘉量铭》、《上林铜鉴铭》、〈〈乘舆鼎铭〉〉等。

碑额类篆书,如〈〈张迁〉〉、〈〈华山〉〉。

还有抑印篆书,如砖文、瓦当文。

尤其是后两类,对汉印有重要的影响。

在汉代,少府是朝庭的制印机关,规定了严格的用印制度。

在印文方面,若用秦代的小篆,有一定的局限性。

当时社会通行的书体是隶书,必然会把隶书的特点融会到印章之中去。

事实上,当时的碑额篆书已透出了信息,景君、华山庙、孔庙、韩任铭、张迁等已与当时的印文很接近。

这大概是缪篆风格的最好依据。

我们知道,从战国末期至西汉中晚期,汉文字及书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此,隶书出现规范化,这可以从流传下来的大量汉碑得到证明。

印章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必然会受到通行文字的影响。

正如范文澜所言:“汉族传统的文化是史官文化。

史官文化的特征一般地说,就是幻想性少,写实性多;浮华性少,朴厚性多;纤巧性少,宏伟性多;静止性少,非动性多。

这种文化特征东汉以前和以后,本质上无大变化。

”若用此来说明汉印实不为过。

印章作为一种信物,国家在这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汉书·艺文志〉〉:“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章草。

”到了王莽,推行六书:古文、奇字、篆书(小篆)、佐隶(隶书)、缪篆与鸟虫书。

从秦八体到王莽六书,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规定了印章的专用文字,这充分说明了印章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正如前面所言,当时的汉碑额已出现了新的篆书,这很难说清是新篆书影响了印文还是印文影响新篆书。

当隶书进入黄金时代后,篆书就退缩到印章领域。

而我们今天所见的汉篆与缪篆有一定的相似性,其影响波及到当代。

汉印给后世的印章创作提供了一种成功的范例,但也给后人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

汉印的入印文字是缪篆,其字形方整,隶书味浓,在静穆之中求其灵动,由此决定了汉印的形式美。

孙光祖在《六书缘起》中说:“邈隶形体方,与印为称,故以玉箸之文,合隶书之体,曲者以直,斜者以正,圆者以方,参差者以匀整。

其文则篆而非隶,其体则隶而非篆,其点画则篆隶相融,浑穆端凝,一朝之创制也。

”(《历代印学论文选》第227页)《印章集说》说:“摹印篆,汉八书之一,以平方正直为主,多减少增,不失六义,近隶而不用之笔法,绪出周籀,妙入神品。

汉印之妙,皆本乎此。

”(同上第78)从这些论述可知,由于缪篆的特点,决定了汉印的总体格局。

从手工业方面来看,汉代的冶炼业较发达,为印章的铸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奠定了汉印材质所蕴含的美感。

从时代审美取向看,汉代审美是一种集体意志的反映,在个性方面较淡薄。

总的特征是追求大和满,这可以从建筑、文学、书法、画像砖等方面得到证实。

反映到印章艺术上,同样是大和满的审美取向。

印文的方整缜密、屈曲填满、浑穆严整之美便从强屈印文中传神出来。

当然,汉私印中写意类印、凿印、古陶印等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张扬,这只是特殊性,它们共同构成了汉印在中国印章上的地位。

印章唯汉盛,其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后世篆刻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树立了一面旗帜。

汉印对后世篆刻艺术的影响汉印是中国印章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但认识汉印之美却始于元代。

赵孟?在《印史序》中说:“一日,过程仪父,示余《宝章集古》二编,则古印文也,皆以印印纸,可信不诬,因借以归,采其尤古雅者,凡摹得三百四十枚,且修其考证之文,集为《印史》,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可仿佛而见之矣。

”(《历代印学论文选》第420页)并在该序文中指出近世士大夫图书印章以新奇相矜。

流于俗气,合乎古朴之作者,百印也挑不出一二。

提出学习印章,须改弦求汉印。

从所流传下来的“赵氏子昂”、“松雪斋”、“赵氏书印”等印来看,皆为仿汉佳作。

后人把此类印称为元朱文,也是对赵氏的肯定,他提倡学习汉印,开一代风气,波及历代印坛。

吾丘衍在《三十五举》的十八举中,对汉印进行了探索:“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

篆法与隶相通。

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且以为法,大可笑也。

多见故家藏汉印,字皆方正,近乎隶书,引即摹印篆也。

”(同上P14)并在其它部分论述了铸印和凿印等,立足篆法和章法,尽管对汉印没有认识清楚,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能认识到汉印的“质朴”之美,从理论上奠定了汉印在印章史上的地位。

事实上,从印章的实践上看,汉印始终影响着历代印坛。

魏晋印章,承袭汉制,官印制度基本与汉印制度相似,只是在印章性质、制作方法、印文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辛尘在《历代篆刻风格赏评》中指出:“南北朝官印形式决非自觉努力的结果,而是汉官印印式的自然流衍,乃至泛滥堕落的产物。

”在私印方面,与官印相比有一些变化。

隋唐时期,由于钤印方式的改变,印文由阴文改为阳文,且印面增大。

为了顾及印章之美,填充印面空间,采用的印文便是汉摹印篆,平正方直。

在印论上,明代祝世禄在《梁千秋印隽》序中说:“印章之作,其年尚矣。

盛于秦而工于汉,其法平方正直,删繁益简,以通其宜,匠心运妙为千秋典型;……云间顾氏,累世博雅,搜购古印,不遗余力,印传宇内,名顾氏《印薮》,家摹人范,以汉为师。

”(同上,第447页)在明代,印人们多能以汉为师,文彭的篆刻多元朱文和汉白文,以其为核心,形成了“三桥派”。

明隆庆六年,顾从德与王常编著《顾氏集古印谱》,在江南一代引起强烈反响。

万历三年,该谱名为《印薮》形成了“今夫学士大夫,读印便称摹秦汉印”的“仿汉热”局面。

何震以仿汉凿印为基础,影响到梁千秋、程朴、胡正言等,形成“雪渔派”。

苏宣仿汉铸印,影响到程远、何通、姚叔仪等,形成了“泗水派”。

另外,朱简、汪关等也是治印高手。

在清代,冯承辉在《印学管见》中说:“笔下不难风秀,难于古朴中仍带秀气;结字不难整齐,难于疏落中却又整齐;运刀不难有锋芒,难于光洁中仍有锋芒;竖画不难于直,难于似直而曲,似曲而直。

此种种妙法,唯汉印有之。

”(同上,第330页)冯氏从笔法、刀法、章法上进行论述。

徐坚在《印戋说》中说:“今观秦、汉印中,壮如鼓剑,细如抽茧,端庄如搢笏垂绅,妍丽如春葩,坚卓如山丘,婀娜如风柳,直如挺戈,屈如拗铁丝,转折如脱刃、如折竹,密如布棋,疏如晨星,断如虹收,联如雁度,纵如纵鹰,收如勒马,厥状非一,其妙莫穷者,惟一片神行其间,以故能出于无法,臻于极法。

”(同上,第291页)徐氏述汉印之美,虽是模糊性语言,但也能使我们感到汉印艺术的魅力所在。

其在总结汉印时说:“汉人作印,无所谓章法、刀法,而法自在有意无意之间。

”这种“有意无意”说,已把汉印的创作提升到了理论的地步。

高积厚在〈〈印述〉〉中说:“(玺印)特盛于秦,而工于汉。

汉印体裁,平方正直,朴质浑茂。

其材则取诸金、玉,金之类,有凿、有镂、有铸,玉之类,有璃、有琢,流传后世者,悉可为模范,无异史家之于迁、固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