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读后感篇一: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以新能源之光照亮中国未来——《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张璐近日有幸拜读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慢慢回味作者在书中为我们展现的新世界,未来的宏伟蓝图逐渐在脑海中显现——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完全取代了日渐枯竭的化石能源,成为维系全球正常运转的核心动力,家家户户都安装上产能装置,每座建筑都是一座小型发电机,除了满足自身用电需求,多余的电能进行储存并通过四通八达的能源共享网络回收至国家电网,四处已不见冒着污浊烟气的汽车和工厂,也不必担心过量的碳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和极端天气,天蓝水清草绿,一派祥和的氛围??想象着这些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场景,惊叹于作者高瞻远瞩、大胆创新的思维。
当今社会,石油和依赖于石油的现代工业,依然是全球化天平上最重的砝码。
高企的油价、遍及大海和陆地的对石油资源的角力追逐,依旧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上演,石油无处不在地控制着我们的生活。
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化石能源只能充足供应50年,而对化石燃料的消耗正在让地球变暖,海平面升高,地球正在凋零。
而这,就是前两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现代社会。
而前两次工业革命还告诉我们,只有高瞻远瞩、抢占先机,才能引领世界变革,实现大国崛起。
英国在18世纪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率先完成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的转变,成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美国和德国在19世纪中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率先推动重工业变革,开创了电气时代,远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进而推动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
当前的中国,挑战与机遇并存。
20XX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多元,不稳定因素增加,能源安全堪忧;20XX 年初,我国遭遇雾霾袭击,多城市pm2.5含量“爆表”。
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然而,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中国发展提供契机,我们必须高瞻远瞩,推动科技创新,破解能源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中国在新的工业革命浪潮中领先于世界。
中国要如何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在经济发展方面,持续发展经济,关键在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这是新一届政府第一次提出经济发展的思想与战略。
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思想,是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科学发展,全面提升中国国力的关键。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走自主创新道路。
技术革命始终是工业革命的核心动力。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主要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
因此,积极主动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中国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挥创新在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
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科学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面向行业的基础共性技术推广应用,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尤其加强机制体制设计,重视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能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构建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体系。
研发新能源技术,变革能源利用方式。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推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和智能化供给,绿色、低碳、智能成为新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
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资源大量快速消耗的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
中国20XX年消费能源36.2亿吨标准煤,日本消耗了7亿吨标准煤,德国消耗了6亿吨标准煤,但是工业产值的附加值比中国并不低多少,这说明中国的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耗方式有问题。
中国目前的工业增加值率只有26.5%,73.5%是转移到物化劳动的消耗。
中国消耗了世界20%能源而只生产了世界10%左右的gDp,还消耗了50%左右的钢材、55%的水泥,消耗了大量土地、水资源,而产出率这么低,这说明中国改革创新、节能领域潜力巨大。
因此,迫切要求中国推动能源资源利用方式的深刻变革,大幅度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以破解能源资源约束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为出发点,积极利用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推广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逐步削减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量。
同时,要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各类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把科学发展理念真正落实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上来,加快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加快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涵是信息技术创新,主要特征是产业智能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联系密切。
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机。
城镇化对信息化有推动作用,而信息化对城镇化也有带动作用。
一方面,城镇化能够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信息产业提供需求,使信息化在城镇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信息化能够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素质,使城镇功能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带动城镇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信息化在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促进“四化”协调共同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意义重大。
因此,要发挥好信息化在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一要继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目前,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
中国要紧紧抓住信息化的机遇,充分利用信息化加速推进工业化,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开创科技含量高、管理机制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好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要找准以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着力点,在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流通等关键环节推广应用信息技术。
三要利用信息化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在城镇市政建设、综合治理、交通运输、人口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推广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引导城镇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进程。
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将加速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
制造业服务化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其通过不断强化面向客户的个性化研发设计、咨询规划、金融支持、供应链管理、在线监测维护等业务,构建柔性化生产方式,从而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
生产性服务业是中国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中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第三次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真正的战略性产业来大力发展。
从国际上来看,发达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从企业层面看,产前的市场和定位调研服务,研发中的设计服务、创意服务、模具服务,生产中的工程技术服务、设备租赁服务,营销中的物流服务、网络品牌服务、出口服务,等等,都具有增强产品差别化和区分竞争对手的作用,从而强化企业的定价能力和控制市场能力。
同时,运输、电信、商业、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外部经济性,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设施。
生产篇二:《再造新文明》--读后感《第三次浪潮》是托夫勒于1980年创作的一部作品,其影响力很巨大,它引起全世界学者们的广泛注意和研究,虽然托夫勒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观点在今天已经基本实现了,我们不得为他的卓越预测能力鼓掌!《再造新文明》是托夫勒的第二部作品,它的第一部作品《未来的冲击》奠定了他在未来学上的地位,而《第三次浪潮》更是他成为当今最具有思想力的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巨擘!托夫勒前后创作了《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权力的转移》、《再造新文明》、《未来的战争》、《财富的革命》等。
可以说《再造新文明》是《第三次浪潮》的续篇。
从社会和国家诞生起,人类经历了3次浪潮的冲击,其中的趋势是:每次经历的时间比上次更为短暂,科技水平更为发达,变化更加迅速,要求更高等特点,那么,从浪潮爆发的时间出发区别:1,第一次变迁的浪潮——农业革命,经历了数千年完成,总体上是从公元前约800年——1650-1750年前后,也就是在17世纪后期基本完成。
2,第二次浪潮源于工业文明的兴起,从蒸汽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前后只用300年时间完成。
3,第三次浪潮,就是由工业文明转向新兴文明,从量子跃进开始或者说从1955年开始,新兴文明的星期要求人类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坚持不懈,不断创新。
即便社会发展进程如此快速,然而其矛盾和冲突并不可少,矛盾或冲突也在某一方面阻碍社会进步,但另一方面矛盾和冲突也会使人类去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冲突,适当的冲突总是有宜的。
那么,这三次的浪潮间的矛盾是什么?1,第一次浪潮一直与土地紧密联结,也就是农业革命时期,其主要冲突是地主与教会的冲突。
2,第二次浪潮发生在蒸汽机时代,产业革命以及大胆创新的理念的时代(进步的观念、个人权利理论、社会契约论、世俗主义)。
政教分离以及君权民授而非神授的胜利,在大众工业化社会,工商势力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工业时代并非是独立的社会片段,其中包括一些王启的社会残余,一边是第二次浪潮的文明的兴起,另一边则是第一次浪潮的殖民地势力残余。
3,第三次浪潮与第二次浪潮的冲突,事实上是贯穿于今日最主要的政治制度,是基本的政治问题,不是谁掌握了工业社会的最后时日,而是即将取代而代之的新兴文明将有谁来塑造。
三次浪潮为社会提供了什么?以及以什么形式贡献社会:1,第一次浪潮向社会提供了农业和矿产资源,农业经济占总体经济很大比重。
2,第二次浪潮向社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劳动密集型工厂兴起,商业活动活跃。
3,第三次浪潮是由第二次浪潮的体力型经济转向智能型经济过度的完尚未完成。
三次浪潮并非都是独立的,每一种领先方式都包括一些尚未消除的社会残余。
譬如,尽管我们都处于第三次浪潮中,但是有些地方由于经济、文化和交通障碍等因素处于第一次或第二次浪潮中,也就是说,任何方式的浪潮都并非是完美无瑕的。
第三次浪潮中最为鲜明的是知识经济的产生,只是将是终极替代品。
正如托夫勒说,“任何经济体系都建立在一个知识基础之上,必先要有社会建构出这项资源,才有工商活动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