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
人生是无常的,没有人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一口气上不来这个肉体就会死亡,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死亡并不可怕,但是必须是在死亡之前明白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出生,又为什么死亡,这也是所有宗教中所探讨的主要问题——生死。
下面是XXXX为大家整理的“”。
本内容为大家提供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关注XX!!!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生命的价值在于你如何有质量的活着,一个人所生活的时代也决定着他人生的好与坏。
——题记
《活着》很好的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变迁,社会的动荡,如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都通过男主人公的眼睛和亲身经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生动的再现。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是地主家出身,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经常去城里的一家妓院吃喝嫖赌,而且,由于他的丈人是城里一家米行的老板,他竟经常要一个妓女背着他上街,每次从丈人的米行经过,"都要揪住妓女的头发,让她停下,脱帽向丈人敬礼:‘近来无恙"",然后便"嘻嘻笑着过去了",其品行之放荡堕落可见一斑。
后来他中了别人的套,把家里包括田地、房产的全部家产输了个精光,于是全家一夜间从
大地主沦为了穷人,福贵的父亲郁闷而故。
这个打击如当头棒喝,亦如一瓢冷水,使福贵清醒过来,决定重新做人。
从此,他成了租种过去属于他家的田地的佃户,穿上了粗布衣服,拿起了农具,开始了他一生的农民生涯。
不久,福贵的母亲生病了,他拿了家里仅剩的两块银元,去城里请医生。
可是在城里发生了意外:他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辗转两年,最后他被解放军俘虏并释放了,他"跟着解放军的屁股后面"过了长江,回到了家乡。
这时,他的母亲早已故去,女儿凤霞也在一次高烧后成了聋哑人。
母亲死前还一遍一遍对他的妻子家珍说:"福贵不会是去赌钱的。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不经潸然泪下,面对当时的困境,福贵的品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见历史造就人格啊。
故事的下半章福贵经历了与每个亲人、朋友的悲欢离合: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学,他把女儿送给了别人,不久后女儿跑了回来,全家重又团圆;县长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输血,结果儿子被一不负责任的大夫抽血过量致死,后来发现县长竟是福贵在国民党军队时的小战友春生——春生在后来的文革中经不住迫害,悬梁自尽;几年后,凤霞嫁了个好女婿,可不久死于产后大出血;两个孩子去后,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只剩下他和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祖孙三代相依为命;几年后,二喜在一次事故中惨死,福贵便把外孙接到了乡下和他一起生活;可是好日子没几年,小苦根也在一次意外中失
去了幼小的生命。
面对家人与自己的阴阳相隔,主人公福贵渐渐地变得平静了,故事的的最后,福贵买了一头要被宰杀的老水牛,也给它取名叫"福贵",一个人平静地生活下去。
他说: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
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
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
从他的语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像他这样尝尽人生百味老人,在晚年对生命的那种平静、自然的态度。
当时的环境,当时的北京,造就了这样一个福贵,从当初的吃喝嫖赌,到现在的平静自然,他很好的给现代人诠释了一种人生观念。
《活着》的历史跨度很大,一直从文革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历史变迁,社会的浩浩荡荡都在这本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主人公的情感在作者的笔下缓缓流出,是激荡,是犹豫,还是悲伤,福贵好像走在山路上一般,他的人生充满了曲折:每当他过了几年幸福的生活,就会有厄运到来。
这本书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讲述着几十年来中国人是怎么熬下来的。
想想当今社会,人们都生活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之中,不
用考虑会不会有战争,不用考虑明天有没有饭吃,更不用遭受像福贵那样的悲惨人生,但是现在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情感还再一步步的衰弱,没有了像当初的那种坚定,有的更多的只是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利用关系,我觉得既然给你提供了一个好的时代,那就要珍惜机会,为祖国多做贡献,创造出美好和谐的社会。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
因为他们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生命的存在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命题,包括活着的意义,活着的方式,活着的价值。
读完余华的《活着》,重估生命的价值,对生命产生了一种敬畏和珍惜之感。
主人公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忌惮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当然毁掉这一切的还包括当时的社会和人们的愚昧。
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六个
亲人。
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殊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
但是,无论怎样,经过了颠簸坎坷之后,福贵依然活着,尽管他是孤独的。
正如作品的结尾:“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上坦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作品的结尾依然符合整部作品冰冷低沉的格调,并没有给人以光明的希望,冷冰冰的现实摆在眼前的时候,油然而生的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的渴望与追求。
正如福贵那样,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能活着就是好的,只有经历过生离死别,世事沧桑才会知道生命的价值。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
那种只有合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
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丧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
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情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
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
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
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余华在作品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叫我印象很深刻:“生活
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
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人的一生,漫长而艰难,你并不知道会遇到什么。
但是能活着就是好的,活着需要勇气,是勇气让你面对所有的风雨,并且告诉自己,没有放弃生命的权力。
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若非死别,绝不生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