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组织结构
最顶层是“三民主义力行社”,为最高决策
和指挥层 。 第二层包括两个组织“革命军人同志会” 和 “革命青年同志会”(存在不到一年),为 承上启下的决策执行层 。 第三层是“中华复兴社”,为领导群众,直 接执行决策的阶层 。
力行社示意图
力行社
革命军人同志会 中华复兴社
民族运动委员会、中国文化协会、忠义救国军、西南青年社等
开国民会议案”。——约法之争 1931年5月国民会议正式通过, 6月1日公布 施行。——王宠惠 规定民国主权属于全体,政府采用行政、立 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制度,中央 与地方均权,以三民主义为全国教育之根本 原则,约法解释权由国民党中执委行使。
(二)《五五宪草》
1932年4月,国难会议在洛阳召开 。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讲述提纲
一、党治结构 二、党治与军治 三、党政关系 四、国民党的派系化 五、组织与构成 六、国家宪法 七、五院制度 八、思考题 九、参考书目
一、党治结构
(一)中政会 (二)中常会
(一)中政会
1924年7月孙中山提议设立,模仿的是苏联中央
政治局。 1925年,政治委员会被确定为最高政治指导机关。 1927年3月,国民党对中政会的职权作了限制 。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会通过《中央政治会议 暂行条例》 。 30年代初,中政会地位和作用受到削弱,逐渐蜕 变为一个没有实权的荣誉性机构。
政界主要指党政机关人员,合计约占国民党
普通党员总数的1/5-1/4。
三)党员形象
知识界对上层的批评。 基层党部人员素质低下,时人称为
“党痞”、“党棍”。
六、国家宪法
(一)《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二)《五五宪草》
(一)《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1930年11月,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通过“召
三、党政关系
中央党部之下依次设立省党部、县党部、区党
部和区分部,分别与省、县、区、乡等行政系 统相对应。 (一)党政关系的制度变迁 (二)党政纠纷与党权低落 地方党部与地方政府分别自成系统,自上而下, 双轨并行,互不统属。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党 政之间为争夺权势资源互不相让,地方党部逐 渐被置于次要和无足轻重的地位。
12月,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上,孙科等27名
委员提出《集中国力挽救危亡案》。 1933年1月,立法院组织宪法草案起草委员 会 。1934年2月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初 稿》。 1936年5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宪 法草案》,又称《五五宪草》。
王宠惠
(1881--1958)广东东莞人,生于香港,字亮
(二)党政纠纷与党权低落
地方党政关系一度非常紧张,矛盾不断。
由于党中央倾向于将地方政治交给地方政府
主控,地方政治的重心在政而不在党,地方 党部逐渐被置于次要和无足轻重的地位。
四、国民党的派系化
一、早期: 国共关系,廖仲恺被刺、西山会议派分裂、中山舰事 件。 1927年后,为了争夺党和政府领导权,各个派系又展 开了新的争夺。 1932年开始,蒋介石支持手下成立不同组织 。 二、力行社、CC系 1938年,蒋介石下令取消力行社与CC系。 力行社与CC系都以拥护蒋介石为宗旨,力行社与CC系 对于蒋介石权力的巩固,领袖地位的建立起了很大作 用。但两个派系之间的相互倾轧也导致了国民党的内 耗,造成了国民党组织生命的过早衰竭。
历史地位
第一,正式提出所谓“中华民国为三民主义
共和国“,开创了党国一体化的中国政权组 织模式。 第二,以根本大法形式提出了国民大会为最 高权力机关,试图重新构筑国家统治权的分 配模式。 第三,在形式上对司法独立制度作出了规定。
七、五院制度
(一)五院制 (二)五院职能 (三)国民政府与五院及五院内部之关系
革命青年同志会
CC系
“CC”最早起源于1927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中
央俱乐部”(Central Club) 。 陈果夫兄弟 1933年初,组建成为正式组织——青白团。 多层级的金字塔型组织。
CC系示意图
青白团
中国国民党忠实党员同盟会 活动集社(干社、诚社、励进社等) 外围团体(工会、工人福利会、商会、国货促进会等)
力行社
一个具有严密的准政党组织形态的“党中之党”。 滕杰 、刘健群 1932年3月,“三民主义力行社” 正式成立。 力行社由三个不同功能、不同名称和彼此相对独立的
层级组织构成。 力行社社员加入采取层级递进制,整个组织具有高度 秘密性和铁的纪律。 由于力行社组织效率比较高,所以发展速度非常快, 到1937年,它的规模几乎与整个国民党普通党员(除 军队党员和海外党员外即普通党员)人数相当。
立法院
国民政府最高立法机关 ,1928年12月5日成
立,实际地位逊于行政院,高于其他三院。 提请国民党政府任免立法委员;主持立法院 会议,决定会议议事日程,整理议案等;对 于立法院会议否决或废弃的议案,得提出意 见书呈报于国民党中政会;监督立法委员服 从国民党政纲政策;副署国民政府主席签署 的关于立法院主管事务的法律命令。
(一)五院制
孙中山借鉴西方三权分立传统和传统中国
考试和铨述权提出。 1928年2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 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 孙中山学说改组国民政府,成立五院制国 民政府。 10月 8月,五院制政府建立。
(二)五院职能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试院 监察院
行政院
行政院于1928年10月25日成立,为国民政府最高
行政机关。 职权为:综理行政院院务,监督所属机关职员,考 核各省市政府的施政情况,提出施政方针于行政院 会议,监督行政院会议议案的执行;主持行政院会 议;副署国民政府主席发布的关于行政院主管事项 的命令及处分;提请国民政府主席任免行政院所属 各部会长官,国民政府主席不负实际政治责任后, 改为直接向国民党中执会任免。
《五五宪草》
规定“中华民国为三民主义共和国”,重申
国民平等权和自由权,国民代表大会为最高 领导机关,实行总统制,集中中央权力。 知识界的批评。 历史地位。
知识界的批评
第一,关于三民主义的国家性质。
第二,关于人民的自由与权利。 第三,关于国民党大会 。
第四,关于总统制度 。
监察院
国民政府最高监察机关。 1931年2月16日,
监察院成立 。 职权包括弹劾权、审计权、调查权、巡察权、 监试权、纠举权和建议权 。
(三)国民政府与五院及五院内部之关系
1928-1931年,国民政府委员兼任五院正、副院
长。
1931年后,中政会
国民政府会议 五院之间是分工而非监督关系。
司法院
国民政府行使司法权的最高机关。1927年底,南京
国民政府将广州国民政府时期的司法行政委员会改 组为司法部。1928年11月扩大为司法院。 综理全院事务,提请任命所属官吏,掌理司法行政 权与司法审判权;主持司法院会议,并经最高法院 院长及其所属各庭庭长会议后,行使统一解释法令 及变更判例职权;对于行政法院和公务员惩戒委员 会的审判,在必要时得出庭审理;向立法院提出特 赦、减刑及复权等事项;担任最高法院院长及其所 属各庭庭长会议主席;副署国民政府主席颁布的有 关司法院主管事项的法律和命令。
(二)中常会
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日常执行机构,在法理上
具有最高权力。 30年代初,中政会虽然权力逐渐弱化,但中 常会也是更加变得无足轻重。
二、党治与军治
1924年-1926年北伐是国民党党权支配军政的
时期 。 1927年-1931年是党权与军权的对抗与争斗时 期 。 1931年之后则是军权高于一切,完全控制党 政的时期。 国民党党治体制的法理序列虽然是党-政-军, 实际上的序列是军-政-党;名义上是以党统 政,以党统军,实际上是以军统政,以军控 党。
(一)党政关系的制度变迁
国民党改组之前,党权是依附于行政系统之
中 。 1926年初,广州国民政府通告国民党各所属 党部不得干涉地方财政和一切行政。 10月, 国民党又修改了这个模式,在《修正省政府 组织法》中规定省政府要接受省党部的指导 和监督。 1928年后,明确规定在中央一级以党治政, 在地方一级则党政制衡。
五院
八、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中政会、力行社、cc系、五五宪草、五院制 二、简述: 1、国民政府五院制 。 2、国民政府党权与军权关系的变迁。 3、中政会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九、参考书目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
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3年。 魏斐德著、梁禾译:《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 (Spymaster--Dai Li and the Chinese Secret Service),团结出版社,2004年。 江沛、迟晓静《中国国民党“党国”体制述评》, 《安徽史学》2006年第1期。
陈氏兄弟
五、组织与构成
(一)组织规模 (二)党员构成 (三)党员形象
(一)组织规模
数量:1924年间到1927年间增长了5倍,由不
到20万发展到100万;1937年,达到160多万 , 而普通党员仅52万人,其中预备党员16万人。 原因:1929年以前,国民党忙着清共和举办党 员登记 ;1929年后,党组织软弱涣散 、民众 对党失去信仰、党对民众失去了吸引力。 影响:党员过少大大影响了国民党地方组织建 设。这种状况使国民党的“以党治国”在农村 根本没有办法实施。
考试院
国民政府最高人事管理机关, 1928年10月
20日,《考试院组织法》公布施行,1930年 1月6日,考试院正式成立。 总理全院行政事务,提请国民政府任免考试 院所属考试委员会委员长、铨叙部部长和次 长等官吏,监督所属职员,主持考试院会议, 副署国民政府主席颁布或发布的有关考试院 主管事项的法律、命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