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期末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1.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2. 文章主要内容(中心、主旨)方法:看题目、开头和结尾、人物(事物)、事件,分析议论抒情句,分析文章的详略点,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3.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及作用(见的有:对比、衬托、象征、白描、以小见大,直抒胸臆,托物言志、侧面描写、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1)拟人手法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悬念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赎回良心二十多年前,那时我读高中,手表还是稀罕物。
有一天,同桌买了一块新手表,戴在手上,挽起衣袖神气得很,惹得全班同学羡慕不已。
班上很快又有几个人买了新手表。
我做梦都想拥有一块手表,也好让别人羡慕一回。
星期天回家的时候,我鼓起勇气对母亲说:“妈,我想买一块手表。
”母亲说:“家里连稀粥都快没得喝了,哪有钱给你买手表”听了母亲的话我很失望,草草喝了两碗稀粥就准备返回学校。
突然,父亲开口问道:“你要手表干什么”父亲的话又燃起我的一点希望,我连忙谎称道:“现在加班加点复习功课准备高考,毕业班都不按学校的时间表上课,班上人人戴手表,自己看时间。
”说完,我着急地等待父亲说一句答应的话,可他却蹲在门口,什么也没有说。
两手空空回到学校,我再也不敢做戴手表的美梦了。
然而几天后,母亲突然来到学校,从内衣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花布包,打开一层又一层,里面竟是一块崭新的上海牌手表。
我接过手表,戴到手上,立刻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我挽起一圈衣袖,好让别人能看见我的手表。
见我这样子,母亲连忙将我的衣袖放下来,说:“这么贵重的东西,用衣袖罩住,也好护一护。
千万别弄丢。
我走了。
”我把母亲送到学校门口问:“家里怎么突然有钱了”母亲说:“你爸卖了一回血。
”父亲卖血给我买手表!我的脑袋“嗡”地一响,心里难受极了。
送走母亲后,我就把手表取下来,重新用布包好。
当天我就向同学打听,有谁要买新手表。
同学们问我自己为什么不戴,我说不想戴。
他们不信,认定我的手表一定有毛病,竟没有一个人愿意买。
最后,我请班主任帮忙寻找买主,并流着眼泪把事情真相告诉了他。
班主任拍拍我的肩膀说:“别难过。
我正好要买一块手表,就转让给我吧。
”班主任按原价买下了我的手表,而我从来没见班主任戴过新表,每次问他为什么不戴时,他总是笑而不语。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并留在了远离家乡的省城工作,但那块手表却成了我心底永远放不下的挂念。
后来找机会我特意回了趟老家,找到当年的班主任,问起那块手表。
班主任已经老了,头发也花白了,他告诉我说:“手表还在。
”说着,便从衣柜里取出母亲当年用的那个小花布包,一层层打开,里面的手表竟然还是崭新的!我惊奇地问:“您怎么不戴它”班主任说:“我等你回来赎呢。
”我又问:“您怎么知道我会回来赎它”老师说:“因为它不光是一块手表,更是一个人的良心。
”1. ①作者在文中追忆了二十多年前的哪些事②这些事以什么为线索?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为儿子买这块手表凝聚了父亲的什么愿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知道父亲卖血给我买手表的事以后,请想象“我”的心理活动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为什么手表成了我心底永远放不下的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文题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田上的百合花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
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
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关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④a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
C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
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
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3分)2、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句话应放在第④段a、b、C哪个位置(2分)3、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4分)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2分)5、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义(3分)6、百合己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该怎样做(4分)说明文考点提炼及答题指导(一)说明的对象与特征判断说明的对象和特点,除了认真读懂文意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看题目;二.抓中心句(总括句、总结句、过渡句),筛选关键词;三.看关键词语。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二) 说明的顺序和结构说明的顺序分三大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要抓住显着地语言标志判断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另外,要注意程序顺序也是时间顺序的一种。
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判断逻辑顺序可以用排除法。
也可以通过理解来判断,如原因→结果;结果→原因;概括→具体;主要→次要;整体→局部;现象→本质……说明文的结构多为: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多用于事物说明文)2.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多用于事理说明文)(三)说明的方法及作用对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要了然于胸,不要把说明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论证方法等混为一谈。
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从以下思路答题: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大致有以下类型的题目: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