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物理教案(第一学期)一、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初步了解物理研究的内容,认识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3、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方法。
二、教具:木槽、玻璃球、弹片、玻璃杯、硬纸片、水、烧杯、热水、凸透镜、塑料扎绳、电炉、电磁铁、低压电源等。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从现在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它是一门非常有趣的,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
物理是研究自然界中物理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变化的科学的一门学科。
掌握它,不仅能解开我们所面对的千变万化物理现象的谜底,而且也能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
2、物理研究什么引导学生看0-1的5幅图,由学生表述各个图中所发生的现象,再让学生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教师帮助指出各图中的所举的例子,哪些是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物理研究的就是这类关于力的、热泪盈眶的、光的、电的现象,找出它们发生的原因和规律。
3、物理是有趣的物理课不是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要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物理现象。
这样,我们在物理课上,不但由于解开长期困惑我们的谜而欢欣,还能使我们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领略他们获得研究成果时的喜悦。
下面我们做几个实验,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猜测结果会是怎样。
①把玻璃球放在木槽上的薄铁片,然后用弹片将薄铁片弹出去。
问:会发生什么现象?让学生看到现象后,再问:为什玻璃球不和铁片一起飞出去,而是落入正下方的木槽内?②把刚从火焰上拿开、水已停止沸腾烧瓶塞好,倒过来,向瓶底浇冷水。
问:会发生什么现象?③分组让每个同学先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
让学生比较一下有什么区别。
④将下端散开的塑料捆扎绳,用清洁干燥的手握住,自上而下地捋几下。
问:这样会越捋越紧吗?这些出乎意料的现象包含着重要的物理知识,学了物理,就会知道它们是怎么回事了。
4、物理是有用的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现代尖端科技等各行各业都用到物理,例如:自行车、缝纫机为什么经常润滑油?洗衣机、电风扇为什么应该用三脚插头?照明电路出了毛病,灯泡不亮,故障发生在哪里,怎么查找等。
懂得这些事情,要更好地使用现代生活中日益普及的机械、电器,都需要物理知识。
工农业生产中的内燃机、电动机、播种机、收割机,交通运输业中的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现代尖端技术中的人造卫星、核能发电、光纤通信、电脑,都是在物理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懂得它们的道理,更好地利用它们,也都需要物理知识。
另外,物理知识对于学好化学、地理、生物等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
物理研究工作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使我国在发射和回收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制造原子弹、氢弹等尖端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世界上掌握这些先进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
5、怎样学好物理①重视观察和实验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这门课程。
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在观察中应勤于思考,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这样才能有所以现。
下面做两个小实验。
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实验的条件和结果,认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得来的。
在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要观察许多现象,观察老师的实验,还要自己动手做实验。
在观察的时候,要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按规则操作,仔细观察,如实记录,根据记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还必须注意安全,爱护仪器。
②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对物理知识不应满足于会背诵定义或条文,要力求理解,知道它是根据哪些物理事实,以过怎样的思考得来的,了解它同有关知识的联系,知道它的意义和应用。
也就是说,要多问些为什么。
③重视知识的应用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注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努力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释简单的现象、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将来改造自然打好基础。
四、作业布置:1、做一个生活中的小实验。
要求写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1、长度的测量误差一、教学目的:1、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2、记住长度测量中各单位的换算关系。
3、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是有区别的。
二、教具:刻度尺、放大的刻度尺图等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人们在观察、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少不了比较距离的远近、物体的轻重、时间的长短、温度的高低等。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P7中图1中AB长还是CD长?图2中中心的两个圆哪个面积大?然后再用尺子去量一量。
(还可以用其他的实验来说明。
)2、测量由此可知,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
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断,要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
尺、秤、钟、温度计等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或仪器,它们都有刻度,测量时需要正确使用它们,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请一位同学来说明这些工具的用法,可能这个同学能用但不知道如何说出来,或者用得不大正确。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3、长度的单位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单位。
我们以前,已经知道“米”是长度的单位,“米”的规定大家可以看一下课后P11的阅读材料,但除了米之外,还有其它的单位,如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km、m、dm、cm、mm、μm、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00m=103m1m=0、001km=10-3km1dm=0、1m=10-1m1m=10dm=101dm1cm=0、01m=10-2m1m=100cm=102cm1mm=0、001m=10-3m1m=1000mm=103mm1um=0、000 001m=10-6m1m=um=106um1nm=0、000 000 001m=10-9m1m=nm=109nm我们常用“替换法”来进行单位换算的,例如:1234mm=12341mm=123410-3m=1、234m,即用10-3m替换1mm。
练习:6800km= m= cm;0、28m= km= mm;500mm= cm= m;5、4km= dm= um。
通过例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如: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大约是1、5m,常用铅笔笔芯大约1mm,小拇指宽约1cm,手掌宽约1dm,课桌的高约0、75m左右。
4、正确使用刻度尺通过学生阅读课本P8的三个问题,归纳总结以下三点:①认:就是认识刻度尺。
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量程就是刻度尺能测量的最大范围)以及分度值(分度值是指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是多少?②量:就是如何测量。
在测量是要注意两点,A、零刻线对准被测物体,如果零刻线磨损了,则应让其它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未端读数与起点读数之差,就是被测物体长度。
B、尺要沿着所测的直线,并且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
③读:在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例如图1-5甲的读数,教师示范。
5、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只有数字而没有单位是不行的,应懂得根据记录来判断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难点),并举例说明,如123、45m的分度值是多少。
6、误差测量时,即使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于眼睛不可能估得非常准,测得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也必然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叫做误差。
同一个长度,多测量几次,由于其中几次的估测可能偏大些,另外几次的估测可能偏小些,所以它们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灭误差。
再加上测量仪器不可能制造得分精确,环境的温度、湿度对测量仪器有影响等原因,所以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
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消除。
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大意等原因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避免的。
四、作业布置:P101、22、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一、教学目的:1、会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测量和记录测量结果。
练习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遵守测量规则、爱护仪器的良好作风和习惯。
二、实验仪器:(15组)毫米刻度尺、三角板(2块),铅笔,作业本,物理课本,硬币,细铜丝(约长30cm长)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说出正确使用刻度尺。
2、指导学生通过课本的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步骤,使学生了解整个实验过程。
(通过实验册指导学生实验报告的写法与作用)3、实验步骤①观察你使用的刻度尺,认清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分度值。
②测量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宽将结果填入表中。
③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的总长度,算出细铜丝的直径。
④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硬币的直径,并且画出测量方法。
⑤实验完毕,整理实验器材。
四、作业布置完成实验册《实验一:用刻度尺测长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1、机械运动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叫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小车、木块等。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在《趣味物理学》这本书里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的高空中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
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的子弹。
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在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的,学了本节课就可以明了其中的道理了。
2、机械运动①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②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飞舞的萤火虫、奔驰的骏马、刺破夜空的流星、角逐绿茵场上的足球健儿,都在做机械运动。
平时认为是不动的房屋、桥梁、树木、山岭,都跟着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以至整个银河系,也都在不停地何等机械运动。
通过以上的说明,使学生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⑴让学生看课本插图2-3,问对于同一个乘客,为什么司机说乘客没有动,而站在路旁的孩子们却赞叹他前进得真快。
到底谁说得对?他们说得都要有道理。
司机以车厢作为标准,看到乘客的位置没有改变。
孩子们以路面作标准,看到乘客的位置在迅速改变。
可见,说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⑵为了加深学生对判定物体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那个为标准的认识。
演示:把木块竖立在小车上,用手拉小车在桌面上运动。
问:①为小车为标准木块是运动还是静止?为什么?②为桌面为标准木块是运动还是静止?为什么?为上问题是不仅要求学生能答对运动还是静止的,而且还要答出什么物体对物体是否是有位置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