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本科网上考查课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隆礼重法
答:“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要发挥“礼义”的教化作用,
2.礼法之争
答:所谓"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与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围绕《大清新刑律》等新式法典的修订而产生的理论争执。

3.学校议政
答:学校议政思想可以概括为:学校反映民意,参与决策,舆论监督限制皇权、官权。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特点。

答:一、“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法律传统
二、“德政”与刑罚相结合的治国方策
三、“人”与“法”相结合的法体理论
2.董仲舒的《春秋》法统说的主要内容。

答:董仲舒认为孔子作《春秋》就是为后王立法,将《春秋》推祟倍至,视其为治国理民的法典,依照《春秋》的理论和精神解决政治法律疑难问题。

其春秋法统说有以下内容:①《春秋》大一统思想。

“大一统”主要指要求统一,并以君
主为绝对权威。

②从秦弊政中吸取教训,提出“更化论”。

用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调整治国策略,进行“更化”,制定出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长远利益的政策。

③“罢黩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

总的说来,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对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

2、试论述明法之际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法治理论
3.沈家本“法贵得人”的主张。

答:沈家本认为“善法”和法的执法之人史实行法制的重要条件。

他指出。

如果执法者选用恰当,即使法令较严也能在执法中体现仁义的精神。

反之,如果执法者不善,即使法令宽缓也会造成不好的结果。

为此,他提出了“法贵得人”的主张,具体方法是:
(1)所有的国家官史,上至中枢长官,下至百里长吏,皆宜知法
(2)司法官吏应具有专门知识
(3)设置吕学博士教授法学;设置培养法学人才的专门学校
三、论述题(25分)
试述先秦礼法之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异同。

答:(1)二者的阶级本质不同。

先秦礼法之争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代表着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礼治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之争。

先秦儒家代表新老贵族,维护礼治;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法治。

近代礼法之争是在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法治观与资产阶级法治观之间的冲突。

礼教派代表封建地主阶级,法理派代表资产阶级,礼法之争是封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要求制定什么样的法律的争论。

(2)争论的焦点不同。

先秦礼法之争是“儒法之争”,两派争论的焦点是究竞应该以奴隶主贵族的传统的“礼治”来治理国家,还是以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治理国家。

近代礼法之争是修订法律,即立法中的争论,实际上是“法法”之争,礼教派和法理派都主张制定新律,但在立法的指导方针上有重大分歧。

礼教派主张以“礼”为指导的封建法律思想来指导立法,法理派主张以资产阶级法理来指导立法。

“礼”是法典化的礼,是写入封建法典中的,维护宗法家族制度的礼法;法是资产阶级的法理。

两派争论的焦点是用封建礼教,还是用资产阶级法理指导立法。

(3)先秦法家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反对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儒家的“礼治”、“德治”和“人治”。

清末法理派用资产阶级的法理反对封建法典的纲常名教立法宗旨。

(4)斗争的结果不同。

先秦礼法之争的结果是法治理论暂时取得了胜利,秦国以法家的法治理论为指导建立起强大的秦王朝,统一了中国;近代礼法之争的结果是以法理派的退让和妥协而告终,新律中不断加入了有关纲常名教的条文。

(5)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清末法典化的礼是从先秦传统的礼发展而来的。

因此,两次礼法之争中的礼是一脉相承的。

两次礼法之争都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秦礼法之争导致了秦王朝统一中国;近代礼法之争导致了中华法系的瓦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