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近代史》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历史学教育
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
5、总学时:54
6、总学分:3
7、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
二、课程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基础知识,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初步学会历史思维方法,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以后教学工作或其他工作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清政府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经过;了解〈〈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要求学生运用
所学知识,说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的影响,
战后中国社会变化和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清朝统治的衰落
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第二节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
一、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烟
二、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三、战争的三个阶段
四、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第三节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
一、社会经济的变化
二、思想与学风的转变。
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9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掌握《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天京事变及其影响,《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
一、洪秀全和金田起义
二、定都南京和北伐、西征
第二节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一、《天朝田亩制度》
二、各项制度和措施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二、英法侵略战争的再起和《北京条约》
第四节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
一、辛酉政变
二、变后的政治格局
第五节太平天国后期及其失败
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二、《资政新篇》的提出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
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特征,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洋务派的产生及其指导思想,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第一节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经济
一、外国在华政治经济势力的扩大
二、农村经济的凋敝
第二节统治集团内部对举办洋务的不同态度
一、洋务派的产生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
第三节军事工业和新式陆海军的建立
一、军事工业
二、新式陆海军
第四节近代民用企业的出现
一、官督商办企业
二、商办企业
第五节新阶级的出现和思想文化的演变
一、新阶级的出现
二、想文化的演变
第四章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边疆危机概况,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的经过,中国军民在反侵略斗争中的英勇事迹;战争爆发的原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和概况;运用所学知识,说明《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节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
一、新疆的收复
二、日美侵台和英俄侵略西藏
第二节中法战争
一、法国发动侵华战争
二、中国不败而败
第三节中日战争
一、战前的朝鲜问题
二、日本不宣而战
三、北洋海军的覆没
四、《马关条约》的签定
五、台湾人民的抗战
第五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10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和戊戌政变;掌握义和团反帝斗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
一、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
二、资本输出
三、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第二节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维新运动的发端和康有为的变法理论
三、维新运动的高涨
四、变法维新与顽固守旧的争论
五、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第三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反对外国教会侵略斗争的新高涨
二、义和团运动饿兴起
三、八国联军侵华
四、《东南互保》
五、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订立
第六章辛亥革命(9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和“预备立宪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掌握革命团体的建立,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武装起义,帝国主义在辛亥革命中的态度和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经过;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政策、法令、措施,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第一节民族灾难的深重和清末“新政”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
二、清末“新政”
第二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一、孙中山和兴中会
二、,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
三、蓬勃发展的反帝爱国运动
四、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
第三节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二、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及其他革命活动
三、群众性的反抗斗争
第四节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
一、“预备立宪”
二、立宪运动
第五节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一、武昌起义与全国各地的响应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三、袁世凯篡夺政权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第六节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
第七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
向(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与复辟帝制,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与纷争;掌握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的“黄金时代”。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与护国运动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二、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
第二节北洋军阀的权力争夺与护法运动
一、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与张勋复辟
二、段琪瑞的统治和护法运动
第三节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活动
第四节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
第五节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的传播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为主,间以课堂讨论,辅以与近代历史事件有关的影视材料。
五、课程考核
1、考查:或随堂出题,当场交卷,或写小论文
2、考试:按教考分离原则命题,试卷覆盖面要广,识记题
的比例不超过40%,综合运用分析题的比例不少于30%,
难度与区分度适宜,学生的成绩正态分布,集体阅卷,
由任课教师作出试卷分析。
平时成绩30%,笔试成绩
70%。
六、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李时岳等主编,《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1998年版。
参考书:
1、蒋世弟:《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版。
2、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李侃:《中国近代史散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张玉田:《中国近代军事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章开沅:《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8、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9、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0、徐轲:《中国近现代史论著目录(1980——1990)》,南京
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七、其他
本课程编有一套电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