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志愿填报的11个误区.pdf

2020高考志愿填报的11个误区.pdf

2020高考志愿填报的11个误区
进入高考倒计时,填报高考志愿确实非常复杂,常常难以取舍。

从近几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情况来看,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
往往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盲目攀比、从众填报
有的考生容易“跟着感觉走”,听说哪所学校好、哪个专业“热”,就跟着填。

有的考生见人填的学校层次高,感到自己填低
了没面子,也就跟着“摸高”。

有的是由于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估测
不准,选报了力所不及的志愿。

误区二:将志愿选择等同于职业选择
近几年招生中,有的学校(专业)报考人数过于集中,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2倍、3倍甚至十几倍之多,志愿“撞车”现象严重。

而有的学校或专业却很少有
人填报甚至无人填报。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一些考生和家长
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社会需求缺乏
了解外,主要是受人为的、传统的、世俗思想影响,将志愿的选择
等同于未来的职业选择。

有的考生出于对未来职业的考虑,在选择
专业时只考虑所谓“热门”专业。

为避免失误,如果考生一定要选
择“热门”专业,就要选报“热门”不忽视“冷门”,冷热结合,
同时要量力而行,如果成绩不太突出,为稳妥起见最好在专业上避“热”就“冷”,转而在学校上选“优”。

误区三:高分考生一定能上好学校
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考生,按理说,都应该被录取到好学校、好专业,但事实却不尽然。

竞争一般是以省级为单位的,全省绝对
高分的考生被录取到好学校一般不会成问题,但相对高分的考生就
很难保证了。

主要原因在于志愿填报不当,主观臆断,盲目认为自
己是学校第一名报某某校肯定没问题,甚至固执地只报一个学校、
一个专业,又不肯服从到其他学校及专业就读,一旦失误就很可能
名落孙山。

误区四:信心不足,怕高就低
与盲目攀比相反,另一种情况是信心不足,只求稳妥保险,怕高就低,往往造成高分低就,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平时成绩处于中上
水平的考生中。

其实,完全没有自我低估的必要。

成绩好的学生要勇于报考重点大学,第一志愿可选择正常情况下能够考得上的目标学校,把保险和稳妥留给其他志愿。

误区五:对学校专业望“名”生义
一是填报志愿仅看校名,以为校名有着“地质”、“石油”等字样的学校,就只设置这些艰苦专业,其实这些学校也有其他专业。

二是心存偏见,将师范、农业等划分为艰苦专业,认为就业出路不佳,其实这些学校和专业的就业率也很高;三是对一些省外学校不了解,因为有的学校不在直辖市或省城,考生就不愿填报。

误区六:报考时只关心学校名气或专业热度
每年高考志愿填报期间,所谓的“热门专业”都会成为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由于考生对自身和专业的了解不够清晰、全面,在
选择专业时,他们往往容易道听途说,或以老师、家长的选择为标准,或以现有的就业情况为导向,对相对热门的专业趋之若鹜,很
多考生进入大学或者工作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当时所选的“热
门专业”。

紧盯就业选专业是许多考生填报志愿的思路。

在考生和家长看来,“热门专业”都是目前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容易且待遇不错、行业
所急需的专业,选择了这些专业就是给自己的未来买了“保险”一样。

正因为持这种观念的考生很多,导致在专业选择时,有些“热
门专业”录取分逐年见涨,让许多考生被无情地拒之门外。

通过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发现,一些考生和家长眼里的“热门”在就业时却遭遇了“冷门”,而一些在报考时被认定为冷门的专业,
在就业市场上却十分吃香。

所以,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一定要全面
衡量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一味地追赶“热门专业”,更不能只选择
一个专业进行报考。

专业选择要与职业规划相结合。

在准备志愿填报的时候,考生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潜质和优势,根据就业市场信息、
行业发展和国家发展需要,结合大学专业建设水平和自身高考分数
来选择学校和专业方向,这对考生进入大学提升学习动力和未来职
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考生和家长需要积极应对以下问题:
1.不少考生凭感觉、看专业名字、抄同学志愿等方式盲目填报,进大学后才发现不喜欢、不合适而后悔;考生可以借助专业的职业兴趣测评工具,结合平时的观察和思考科学选择方向和未来。

2.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除了考虑自己的兴趣、职业倾向之外还应该考虑社会、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关键还要看所选择专业是
否适合考生,以及未来5到10年以后该行业的人才需求趋势,要重点关注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误区七:过分依赖长辈,由父母包办
考生的家长、老师、凭着人生阅历及对社会的理解,对考生选择志愿正确加以帮助引导,是有必要的,但万事不可过头。

如忽视考
生的主体作用,由长辈大包大揽,强制学生做出某种选择,那就难
免出现偏颇,甚至引发令人痛悔一生的后果。

志愿填报要坚持以考生为主。

不少在所在行业发展好的父母期望自己的子女能从事与自己相关行业的专业学习,但也有不少考生有
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特别提醒在志愿填报过程中,家长要坚持以考
生为主,与孩子积极有效沟通,坚持有利于考生持续成长的原则。

孩子再忙,挑选志愿的事情也要参与,至少把自己的意愿表达给父母。

只有自己规划的蓝图,孩子才有兴趣去参与它,创造它。

误区八:高考结束后再准备填报志愿也来得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