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情况汇报一、学校的基本情况我校创办于1983年秋,原属来宾县管理,撤地设市后,上收为市人民政府管理。
1997年前,学校占地仅60亩,在校生8个班380人,教职工68人,建筑面积1.2万M2,开设以农类为主的三个专业。
办学步履艰难,学校发展陷于低谷。
1997年9月李阳龙同志担任校长后,学校经3次征地,使现有校园面积达到146亩,校舍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
现有中职学历教育68个班,学生5000多人;本专科学历教育(远程教育)786人;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来宾市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安全生产培训的任务,年培训8000人。
现有教职工318人,专任教师278人,校内兼课教师12人,校外兼职教师28人。
生师比为19.2:1。
专任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之和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2%。
校园占地面积646亩,校舍建筑面积16.1万平方米,在校生5339人。
学校固定资产总值5128万元,其中实验实习设备总值2150万元。
学校有各类实训车间78间,设备总台(套)数4400台(套),有2856个实训实习工位。
有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子电工、服装实训基地;有自治区财政支持的数控、汽车、制糖、烹饪实训基地;有配备达广西示范标准的机电类、计算机类、文秘旅游类实训基地。
学校拥有校办工厂——来宾市宏通汽车修理厂、来宾市宾圣宁制衣厂,固定资产达1000多万元。
为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教学方式创新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
实训实习开出率达100%。
学校面貌一年一个样,三年一个新台阶。
1995年获省级示范职业高中,1998年获省级重点职业高中,2001年获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
2000年评为广西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001年评为广西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2年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3年评为“来宾市第一批文明单位”、“来宾市德育先进单位”,2004年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被广西宣传部、科技厅、科协、教育厅确定为“广西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星火学校”,2006年评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进单位;2008年评为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2009年评为自治区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全区科研20强学校。
学校现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和“广西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全员培训”认证考点,是来宾市公务员计算机培训基地和来宾市安全生产培训中心,是来宾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是来宾市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
二、十四年来的办学工作回顾(一)坚持“立足当地,面向三农,为农村经济服务”的办学方向。
1997年~1998年学校办学处于低谷状态,只有8个教学班,300多人。
以李阳龙为首的我校新组建的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开拓进取,尝试着走“面向农村、为农服务”的办学路子,1997年10月在校内建成占地2亩的反季节蔬菜栽培大棚,进行蔬菜的反季节栽培试验,并派出农类专业教师深入到凤凰汕头村,指导农民种植反季节蔬菜,为农民增收作贡献。
这一做法在得到上级的肯定后,我校对这一办学方向有了新的认识,于1997年冬、1998年春采取与农户签订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指导、包销产品的合同生产的办法,发展了凤凰汕头、城厢格兰两个技术辐射点120户农户。
当年种植冬椒800多亩,平均亩产达2000多公斤,仅格兰村这一季蔬菜产值就超过100万元。
1998年11月24日,我校迎来了省级重点职业中学自治区教育厅评估专家组,通过为期三天的考核评估,专家组在反馈会上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办学成果,尤其是我校“面向三农、为农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得到专家组高度的评价,这使我校顺利地通过了评估验收,获得了省级重点职业高中的称号。
我校的这一办学经验,通过自治区教育厅专家组的推介,通过自治区教育厅领导的肯定,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名扬全广西,参观者络绎不绝,1999年至2000年先后有区内57个单位,682人次到我校参观。
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吴恒、区人大李振潜副主任、区教育厅领导等到校视察工作。
各地市教育部门的领导、县领导、职业学校的领导教师也到校参观考察,学习我校的办学经验。
1999年7月17日,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张天保一行到校视察,充分肯定了我校为农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并为我校作了“发展职业教育,振兴来宾经济”的题词。
2001年7月自治区职业教育工作在我校召开现场会,自治区副主席吴恒、区教育厅厅长余益中及参加职教会的劳动、财政、计划、农业、科技等厅局的领导,各地市主管教育的领导,到校视察指导。
我校在全区职教会上作了“立足当地,面向三农,为农村经济服务”的办学经验介绍。
同年12月教育部机关党组学习班的30个处级干部到校参观考察。
我校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在广西乃至全国成了名校。
为配合科教兴县计划的实施,1998年,以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大学动物科学院为技术依托单位,学校建立了“农科教”三结合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即甘蔗良种快繁基地、反季节大棚蔬菜基地、畜禽品种改良基地。
甘蔗良种快繁基地建有年产200万苗能力的甘蔗组培苗工厂,反季节大棚蔬菜基地有无公害有机蔬菜示范和大面积生产场地,畜禽品种改良基地在校内有珍稀特种动物养殖场。
“基地”集教学、科研、示范、培训为一体,1998年~2001年共引进、育成农作物和禽畜新品种30多种,向农户提供优质种苗2950万株,把新品种新技术辐射到来宾县的迁江、城厢、凤凰、南泗、石牙、寺山、蒙村、良江、小平阳、桥巩、大湾等乡镇,带动了全县24个乡镇的“吨糖田”和“万元田”建设。
创社会经济效益11.3亿元;新品种、种苗、技术辐射到农户,带动6万多农户脱贫致富,扶持11个村成为种植或养殖专业村,为原来宾县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先进的办学理念,富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1.办学指导思想的转变。
1997年来宾职中仅有8个班级380多名学生,出现了仅有12名学生也不得不开班的“迷你班级”现象,学校规模已经落到最低状态。
面临着职业教育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引起招生困难的低谷态势。
针对学校招生难等一系列妨碍学校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我校带领教职工深入调查研究积极转变办学思想,重新确定了“以市场对劳动者的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一手抓教育教学改革,一手抓就业安排的两手都要硬”的办学指导思想。
学校成立了招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李阳龙校长亲自任组长,学校副校长等领导成员任副组长。
在学生就业安排上打破过去只在本地工作算就业的旧观念,举外地和本地安排并举的新的就业观。
领导小组成员走遍本县的厂矿企业和单位部门,还前往广州、东莞、深圳等地考察联系厂家,使1998年的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提高到93%。
“出口畅”引来了“进口旺”,1998年开始扭转了学校招生难的局面,招生数聚然上升,尝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甜头。
2.培养模式的转变来宾市建市后,我校成为来宾市政府举办的唯一一所职业学校,肩负着为初中后全市中等学历教育教学任务以及进行成人技能培训,为社会提供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随着市委市府“工业立市、农业稳市、商贸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发展思路的实施,学校领导班子觉得仅按现有条件去开设专业及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市场竞争力。
为适应来宾市发展需要,我校迅速将办学方向转移到服务工业、第三产业上来,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及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汽车摩托车运用与维修、服装设计与工艺、旅游服务与管理、文秘、烹饪、食品生物工艺(制糖)、体育教育等10个专业,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在调整培养模式中,我校注重开辟“订单式”培养,把学校招生就业领导小组扩充为招生就业办公室,配齐人员,指派招生就业办专人负责跑“订单”。
经过多年经营,我校已与东莞市康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富士高控股有限公司、广州比亚迪公司、上海卡璐达纺织品有限公司、珠海思泰电子厂、中山卓盈丰企业有限公司、北京朗顿制衣厂、东莞联泰制衣厂、柳州汽车制造厂、来宾市迁江铝厂、东糖集团等46家企业签订了培养定单,学生就业率达98%,保证了培养的学生出口畅通。
我校还组建了“校企公司式”合作模式。
如学校是全区第一个成功“引企驻校”的学校,曾引进佛山旭日服装厂到校办厂经营,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成为全区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典范。
还引进东莞康舒电子厂和来宾市红星机械厂的生产线,2010年又引进盛华服装厂到校投资办厂。
“校企公司式”合作模式即可使投资方科利用学校场地设备进行营业性经营,又可为学生实习提供与企业零距离的工作环境。
3.创新办学机制市场对劳动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甚至是千变万化的,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办学机制必需是灵活的,形式必须是多样的,也就是办学机制按“市”需要,灵活多变。
我校在实际工作中深刻认识到创新学校的办学机制是非常紧迫的。
(1)实行“2+1”的灵活学制,对招收的各专业的学生一律实行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学年开始安排到挂钩的企业、工厂、公司实训带岗学习。
强化职业技能,为学生的就业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和技能基础。
(2)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
先后与广西商专、柳州师专等高校联合开办“3+2”大专班。
(3)开设高校远程开放式教学点,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联系,把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终身教育体系。
先后与北航大学、中南大学、西南师大等十所学校联办本专科函授班,现在册的本、专科学历教育生786人。
(4)坚持学历教育与中短期培训并重,转前培训与转后培训并重的原则。
在办好中职学历教育的同时,把中短期培训纳入学校招生范围和教学范围。
建市以来,仅国家公务员及在职人员的计算机培训就达9367人,下岗职工培训达15800多人次,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培训农民实用技术91500多人次,为在岗工人安全生产培训年9500多人。
此外,还根据市场需要,开设微机、汽车驾驶、汽车摩托车修理、手机维修、服装制作、烹饪等技术短培,已培训26500多人。
建市后,我校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学校的办学由单一的中职学历教育发展为集中职学历、本、专科远程函授、“3+2”大专班和短期培训于一体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三)致力于学校内部管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1.领导班子团结勤政严于律己、领导班子做好师生员工的表率。
校长身先士卒,从来没有节假日,班子人员团结心齐,工作勤勤恳恳,班子校务工作会总是定在周日晚上开。
班子人员的辛勤无私奉献,深深地感动了教职工。
2.创新改革考核制度学校提出了“面向教学、面向学生、面向专业,提高质量”的教务工作方针,出台了《来宾职校教学绩效评估评分细则》,规定各专业、各学科的课程考核实施绩效考核,即预先设计好学生的技能目标,各个目标体系均有具体的要求和评估的方法、标准;教师围绕技能目标展开教学,以学生通过技能考核的比例来界定教师教学的效果,进而与教师的津贴福利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