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都是公司,具有公司的一些共性特征,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是人合还是资合。
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对无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者的优点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将人合性和资合性统一起来:一方面,它的股东以出资为限,享受权利,承担责任,具有资合的性质,与无限公司不同;另一方面,因其不公开招股,股东之间关系较密切,具有一定的人合性质,因而与股份有限公司又有区别。
股份有限公司是彻底的资合公司。
其本身的组成和信用基础是公司的资本,与股东的个人人身性(信誉、地位、声望)没有联系,股东个人也不得以个人信用和劳务投资,这种完全的资合性与无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均不同。
(2)股份是否为等额。
有限责任公司的全部资产不必分为等额股份,股东只须按协议确定的出资比例出资,并以此比例享受权利,承担义务。
一般说,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将股份化作等额股份,这不同于有限责任公司。
这一特性也保证了股份有限公司的广泛性、公开性和平等性。
(3)股东数额。
有限责任公司因其具有一定的人合性,以股东之间一定的信任为基础,所以其股东数额不宜过多。
中国的《公司法》规定为2—50人。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数额上下限均有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则只有下限规定,即只规定最低限额发起人,实际只规定股东最低法定人数,而对股东的上限则不作规定.这就使得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相当的不确定性。
(4)募股集资是公开还是封闭。
有限责任公司只能在出资者范围内募股集资,公司不得向社会公开招股集资,公司为出资人所发的出资证明亦不同于股票,不得在市场上流通转让。
募股集资的封闭性决定了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会计无须向社会公开。
与有限责任公司的封闭性不同,股份有限公司募股集资的方式是开放的,无论是发起设立或是募集设立,都须向社会公开或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募集资本,招股公开,财务经营状况亦公开。
(5)股份转让的自由度。
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证明不能转让流通。
股东的出资可以在股东之间相互转让,也可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但由于人合性质,决定了其转让要受到严格限制。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转让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的表现形式为股票。
这种在经济上代表一定价值,在法律上体现一定资格和权利义务的有价证券,一般地说,与持有者人身并无特定联系,法律允许其自由转让,这就必然加强股份有限公司的活跃性和竞争性,同时也必然招致其盲目性和投机性。
(6)设立的宽严不同。
股份有限公司因其经济地位和组织、活动的特性,使得国家必须以法律手段对之进行管理和监督,对其设立规定了一系列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履行严格的法定程序。
在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
有限责任公司多为中小型企业,还因其封闭性、人合性,所以法律要求不如股份有限公司严格,有的可以简化,并有一定的任意性选择。
(7)税务区别:公司在发生业务的情况下,无限公司不用通过核数的过程,做完账直接根据会计报表向税局申报纳税即可;有限公司则不同,有限公司做完账后,通过香港核数师核数后,出具核数报告,根据核数报告所列数据才可以向税局申报纳税。
(8)责任区别:有限公司,又称“有限责任公司”。
指由法律规定的一定人数的股东、董事所组成,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董事)法人,特别是一些从事高风险业务的人都会选择以有限公司来经营业务;无限公司是股份公司的一种类型,简单地说,无限公司就是全体创办人(公司或个人东主)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无限责任的公司。
主要区别在于有限公司是企业(董事)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
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而无限公司创办人(公司或个人东主)对债务负无限责任,指创办人(公司或个人东主)要以自己的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负责[1]。
外商独资化外商独资化是指外商通过增加增资扩股达到对合资企业控股或完全收购合资企业使之成为跨国公司全资的子公司的过程。
独资化趋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虽然从总体上看,有利的一面是主流,但是人们不能忽视独资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面对这种趋势,人们应该考虑四方面对策: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制定反垄断法,对独资企业可能造成的垄断进行制约;抓住时机,调整利用外资的政策;依靠技术创新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
在外商在华投资不断增长的同时.外商投资方式也由过去的以合资、合作为主向独资或控股的投资方式转变。
这种趋势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也是外商与东道国所拥有的相关要素相整合的结果。
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动荡1997年始于泰国的东亚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没完全散去.2001年又发生了“9.11”事件.紧接着就是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国际汇率市场的波动、石油价格的居高不下等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出现了动荡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安全因素成为外商投资者考虑的重点。
而此时.中国稳定的政治环境。
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外商投资者提供了较好的机会。
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降低了外商的投资成本中国国内经济形势的稳定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增强了外商的投资信心.使外商独资企业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跨国公司刚进入中国时。
由于对市场不熟悉,缺乏对各项政策的了解.所以一般会采取合资或合作的方式。
随着中国人世和中国对外的承诺.清除或修改与世贸组织的规则相抵触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外资准入审批程序.逐步取消了各项外商投资限制。
政策透明度的增加使外商直接投资的预期风险降低。
加上几十年的合资合作,外商逐步了解并熟悉了中国的法规、中国市场,积累了在中国投资经营和竞争的经验.这就大大降低了外商在华投资的成本.所以外商转向投资报酬率更高的独资企业也就可想而知了。
获取利润的最大化是外商独资化的根本动因根据垄断优势理论,跨国公司在华独资化倾向之所以越来越强烈.主要是凭借自己的垄断优势以获取垄断利润。
资本的本性就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以合资企业为例。
合资初期,其面临的风险是很大的.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也没有稳定的收入。
这样,中方占有较大的股份其实承担着更大的风险。
随着合资企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销售网络的建立。
生产的颐利进行。
外方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千方百计寻求增加股份或独资化经营,以分到更多的利润。
由于种种原因.中方不得不让出更多的股份以满足外商的要求。
此外,中方在追求利润时还要考虑国家的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等.而外商惟一的目标就是追求最大的利润和占领更多的市场.这种多元目标和一元目标的差异也是外商出现分离的重要原因。
促使外商走独资化的道路海默的国际投资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就是为了维持企业的垄断优势。
而对中方企业而言,随着中国各项政策透明度增强、各项法律法规的健全、政府的办事效率提高,外商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自主地进行国际贸易和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不再需要依托中方作为办事的向导。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中外合资的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原则和发展战略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
这也影响企业的政策制定和增加决策成本。
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先进技术、管理水平和雄厚的资本等垄断优势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越显得明显.其独资化的愿望就越强烈。
跨国公司通过独资的形式掌握企业的控制权.一方面可以确保其投资的安全性.把投资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最后的利润联系起来.获取全部利润:另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垄断优势在拓展海外市场中得以发挥.尤其是那些知识产权比较突出的直接投资,如建立自己的R&D 中心、销售网络、品牌优势等.采用独资形式更易于加强母公司对自己的知识产权的控制.避免先进技术的外溢。
随着跨国公司的大规模进入和先进技术引进的增加.跨国公司投资行为中的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倾向上升.而实现这种垄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独资经营。
母公司实现全球战略的需要全球战略是指跨国公司从全球角度出发。
合理安排有限资源,抓住全球性机遇。
进行全球性选择和部署,确定全球性战略目标,取得最佳的长期总体效益。
由于独资企业是跨国公司全部拥有股权的企业。
受其完全控制,可以大胆的投入尖端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无需担心这些高精尖技术落入当地的企业手中.跨国公司可以抛弃传统的研究开发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自己的全球R&D 网络。
跨国公司独资化是其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顺应全球化的浪潮,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产物。
在母公司一体化的体制下。
独资企业可以全面贯彻母公司的经营战略.独资企业凭借母公司在人员、技术和销售网络等方面的优势。
击败竞争对手,占领当地市场,实现母公司的全球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来华投资的外商步入独资化进程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建立合资合作企业外商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由于对中国市场不够熟悉,缺乏市场运营的经验,为了能够迅速占领中国市场,通常采取在当地选择合作伙伴,建立合作企业的方式。
中国政府也积极推进外商与国内企业的合资、合作,认为通过合资、合作中方企业可以近距离学习跨国公司的经验。
这使得合资、合作成为外商进入中国的主要投资和经营方式。
但当外商在中国经营一段时期后,对中国市场、法规及竞争的情况已十分熟悉,加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运营经验,于是就想摆脱束缚,减少内耗,以求得在中国更快地发展,这势必走向独资化。
股权收购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的跨国并购活动日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趋势,如法国达能集团通过股权收购,控制了50%的乐百氏股权,41%的娃哈哈股权,90%的广东达能酸奶公司的股权和63%的豪门啤酒公司股权。
外商以这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和成本,尤其是中国一大批具有收购价值企业的存在,促使外商加快了跨国并购的进程。
增资扩投增资扩投是外商提高控股权,实现控制经营管理权的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方式。
由于外商资金雄厚,而国内企业大多资金极其有限,根本无力与外商抗衡,因此,外商能够通过增资扩投,顺利地增加其股权,从而达到其独资化的目的。
技术转让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国际分工合作的世界经济格局已形成。
由于中国拥有一大批具有低成本优势的制造业,而外商如将最新技术迅速转移到国内其控制的企业中,将极大地降低成本,使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于是外商量把掌握着其核心技术的企业和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
到目前为止,世界500强中已有431家在中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IBM 、微软、通用汽车、阿尔卡特和西门子等世界著名跨国巨头,已经在国内建立了100多个研发中心,形成了继生产制造中心之后的又一个新的投资热点。
产业链投资外商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模式,建立健全的配套体系,在中国创立其国际分工体系的缩影图,使其能够更自主、更高效地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