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社会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专业:社会工作年级:2010级姓名:王慧娟学号:201052210052011年 2 月 18 日结业论文目录一、基本概念界定 (3)(一)社会工作 (3)(二)社会工作者 (4)二、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4)(一)社会工作视野下社会的不和谐现状 (4)(二)新增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工作者的配合 (5)(三)专业机构需要专业人才 (6)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社会工作的参与 (6)(一)社会工作对和谐社会的贡献 (6)总结 (7)内容提要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正经历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这些重大变化必然引起新的社会问题产生,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亟需发展社会工作。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工作通过为困难群体提供专业服务,开展公共服务,预防和协助解决突发性事件,促进社会管理,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从各个层面分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为什么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及社会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巨大作用。
中国社会工作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深入探讨社会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以及社会工作制度的发展路径,对稳妥而有效地推进中国社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工作和谐社会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社会工作被历史性地推向了中国社会的前台,并在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稳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明确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经济在获得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层面遇到了用原来传统方式方法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
例如: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贫富分化的加剧;严重的失业问题;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受到威胁;社会中存在的日益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等,并且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上述问题在我国民族地区表现极为突出。
这些问题是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可回避,同时又无法用原来的体制和方法加以解决的问题。
因为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滋生的社会矛盾,再延用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方法难以奏效。
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寻求新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机制和方法,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所以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
一、基本概念界定(一)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助人专业活动,是帮助当事人改善和调解他们的问题,创造有利于个人的社会环境。
王思斌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芬克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和科学,通过提供助人的服务来增强个人与团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功能,强调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技巧;贝斯提克把社会工作定义为一种艺术,而不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因为它不具有独特的哲学和严密的只是逻辑。
本文也借鉴王思斌教授对于“社会工作”这一概念的界定。
在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已有较为充分的发展,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己经成为制度,故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本研究中的“社会工作”专指中国大陆范围内的、植根于专业教育基础上的社会服务。
(二)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的要素之一,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
从现代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不但有利他主义的价值,而且应该受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工作方法。
目前社会工作己经向社区、企业、学校、医疗、司法等领域渗透,同时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等。
在我国,社会工作师己成为新的职业资格,社会工作师这一新的职业资格准入的设置,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也有利于我国专业社工人才队伍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二、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一)社会工作视野下社会的不和谐现状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因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引起的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就直接体现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如“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就业难”等,社会的弱势群体对于社会公平的呼唤也越来越强烈。
政府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关心民生的政府在反思先前改革的疏漏,也在加快制定有利于社会公平的政策、1.教育与学业问题大学生竞争意识和自强精神不断提高,学习紧迫感增强,计算机、英语方面的考证热持续升温,有84%的大学生希望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
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在学业上存在心理障碍和实际困难,主要表现在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尤其是在学习方法、心理上的适应问题,学习目标的迷失问题,学习动力不足问题、学习兴趣低下以及考试焦虑问题上表现突出。
2.文化与价值观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思想主流继续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也显示出从街头抗议等显性的反叛过渡到了政治调侃、网络抗议等隐性的反叛。
有部分人们远离了对社会和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多的是“韩流”、“哈狗”等新的话语与形式,是崇尚“美女作家”、“玩酷”、“玩飘”、放纵主义或者说放弃价值、游戏人生、沉溺于感官的刺激与享受的宣泄。
3.弱势群体问题近几年,吸毒、艾滋病、同性恋等人群规模呈扩大趋势。
2001年9月,艾滋病感染者已达28133人;据学者估计,目前中国的同性恋者为3000万人;就公安部门掌握的情况来看,1991年我国吸毒人数为14.8万人,1999年为68.1万人。
鉴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成员往往远离艾滋病患者、吸毒者和同性恋者。
艾滋病患者等群体通常被迫处于社会边缘,受到社会的排挤和歧视。
(二)新增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工作者的配合我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时期。
社会转型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等。
另外,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来文化的渗透,同性恋、吸毒、艾滋病等问题也开始在我国蔓延。
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冲击,也存在一些不和谐之音。
社会工作在保护弱势群体利益、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缓解社会矛盾、疏导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将发挥其独特作用。
例如,老龄化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个国家的60岁以上人口占国家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人口占国家总人数的7%时,这个国家就处于老龄化。
截止200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49亿,65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04亿,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未富先老。
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大势必会加重社会与家庭的负担。
再如:老年人、艾滋病、同性恋等人群往往被人们忽略,尤其是艾滋病、同性恋等群体,他们常常被看做异类,无处诉说其苦衷,其遭遇的困难得不到社会的正视。
这些人群的问题的解决急需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的介入。
(三)专业机构需要专业人才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际的社会工作主要是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残障康复和群众工作等领域,主体是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以行政手段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主。
以民政系统为例:到2005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民政服务事业单位9.5万多家,民政系统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约有45.3万。
而目前,我国有城市低保对象22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6500多万,残疾人口8200多万,重点优抚对象460多万,孤儿57.3万,还有老年人口1.43亿,常年受灾人口1个多亿。
仅就工作量而言,平均1个工作人员要为1000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这与社会工作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不仅如此,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总体上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作支撑。
从业人员往往把社会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其素质亟待提高。
而且据了解,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领域,基层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几乎是空白,有必要根据实际需要,适时增设相应的社会工作岗位,缓解社会矛盾,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按照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尽快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残障康复、家庭生活服务等领域的事业单位中进行社会工作岗位开发,深入研究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等各类民政服务事业单位以及社区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等级设定要求、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
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社会工作的参与(一)社会工作对和谐社会的贡献1.社会工作通过对困难者提供帮助,有助于弥补困难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工作采用专业的方法,对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做深人可观的了解分析,给予恰当的接纳、支持与鼓励,并积极寻求社会资源,以弥补其缺陷,促进受助者的能力发展,增强其应对困难的能力机会,以达成最大的成就。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2.社会工作通过进行公共服务、倡导社会公益,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工作不但向经济上有困难的人群提供物质方面的帮助,也向日常生活上有其他困难、有其他需要的人群提供多样化服务。
比如,向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精神健康方面的服务,向进城民工提供适应城市生活的辅导和服务。
此外,社会工作还通过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益,例如倡导环境保护、抵制艾滋病传播等。
3.社会工作可以在预防和解决突发性事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是以坚持深入民众的工作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的。
所以,在突发性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工作者因其科学工作方法和民众对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更易于接近冲突双方,并依照社会公正原则去处理和解决问题,从而有助于恢复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总结总的来说,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人和其环境,就着人与环境的运作,及二者的配合,补救其不足,预防问题的产生,及提升其功能,最终达到社会和谐的效果。
从社会工作的目标可以看出,社会工作更注重从实践中创造和谐,这正是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史柏年、侯欣.社会工作实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陈良瑾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4.殷晓清、薛和.当代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5.张和清、向荣、高万红,弱势群体的声音与社会工作介入「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6.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胡日差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J].内蒙古民族大学2010(1)8.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1(2)9.刘梦、张叶芳.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