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1.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主要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2.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3.法律的一般含义: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
4.法律的历史发展: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制法律→社会主义法律(原始社会没有法律,只存在习惯)5.法律的本质:①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不是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的意志;②法律体现的知识统治阶级的部分意志;③法律是有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6.法律的特征:①、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②、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强制性)③、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7.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现在,我国以宪法为核心,以涵盖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等7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3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有力地保障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8.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①、从体现的意志上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②、从实质内容上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a、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b、善于借鉴我国传统法律和外国法律的成功经验;c、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能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改革与创新,确保立法的质量和水平。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10.社会法律的作用:①引导作用(体现在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②预测作用(对自己的行为的一种预见);③评价作用;④教育作用;⑤强制作用。
1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①法律制定(立法)任何法律的制定都不得与宪法相冲突,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原则,表达人民的意愿和诉求;②法律执行(执法)执法者:职责性和职权性的统一;③法律适用(司法)司法公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④法律遵守(守法)依法办事:a、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b、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我国宪法与法律部门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12.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①党的领导原则;②人民主权原则(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通过确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基础;通过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组织保障);③人权保障原则(指人作为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④法治原则(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⑤民主集中制原则(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13.我国宪法的基本特征:①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②效力上宪法拥有最高法律效力③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1/5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2/3多数通过。
14.我国宪法确立的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5.我国宪法的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16.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与各民主党派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7.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以上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按劳分配为原则,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成果为特征,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经济制度。
18.我国的实体法部门:是以宪法为统帅,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19.执法公正的要求:①合法合理原则②及时高效原则③程序公正原则20.法律公正:实体公正、程序公正。
①实体公正: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结果是否正当合理。
②程序公正: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过程或程序是否正当合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①凝聚思想共识的法治航标;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③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是构建法治中国大厦的基础,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2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①建设完备的法律鬼法体系;②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③建设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④建设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⑤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党规党章严于国家法律)。
2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①科学立法(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的目标;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②严格执法(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③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④全民守法。
树立法制观念尊重法律权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24.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方国家的多党制、议会制、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政治制度);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理论指导实践)。
25.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②人民当家做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③依法治国是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治国方略。
26.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安天下,德润人心):①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②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强制作用和道德谴责);③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27.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①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②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③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
28.宪法日:12月4日29.法治思维方式的含义:①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制观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②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③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④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法治思维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30.法治思维方式的特征: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31.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①法律之上(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不可违抗性);②权力制约(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③公平公正(权利主体平等,国家对每个权利主体“不偏袒”“非歧视”;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④人权保障;⑤正当程序(正义不应缺席,也不应迟到,迟到的正义是有瑕疵的正义)。
32.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33.法律权威体现哪些方面:法律有无权威,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①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法制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法律权威,否则无权威;②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发硬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③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一体遵循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④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发硬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34.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①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大致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②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③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④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35.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36.任何公民都是享有法律权利和履行法律义务的统一体,并把自己依法履行义务作为他人依法享受权利的实现条件。
37.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1)从来源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一般都来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或者法律虽未明文规定,但可以从法律的规定中推导出来;(2)从基本内容来看,法律权利意味着人们可以依法作或不作一定行为,可以依法要求他人作或不作一定行为;(3)从范围来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有明确的界限(物质生活条件、政治文明程度、文化发展水平制约、社会承受能力、法律界限)38.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在现代法治国家中,不存在纯粹的权利主体,也不存在纯粹的义务主体。
相互依存关系;目的与手段关系;二重性关系(即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
①结构上相关关系②总量上等值关系③功能上互补关系39.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①首先,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其次,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要平等;③最后,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
40.法律权利的特征:①法律率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②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③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④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41.法律权利的分类:①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②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权利;③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何和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