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本课话题——严于律己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为人处世的高境界。
己身正才能正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舜能够成为仁义之人,就是不断加强自我修养的结果。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东汉时期,有个清官叫杨震。
他在荆州做官的时候发现了才华横溢的王密,就推举他做了昌邑县令。
当杨震到东莱出任太守途经昌邑时,王密为答谢杨震以前对自己的举荐之恩,趁夜深人静怀揣10锭黄金到驿馆拜见杨震。
杨震对王密此举很是生气,毅然拒绝。
王密四下瞅了瞅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
”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说完他生气地将黄金掷于地上。
好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虽然你不说我不说就没人知道了,但心知道了,整个世界就都知道了啊。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2.以言责人甚易,以义持己实难。
——苏辙《刘挚右丞》3.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增广贤文》4.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
——魏源《默觚下·治篇》5. 欲人勿恶,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其责己也重.以周( ) 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 事修而谤.兴( )必其人之与.也( ) 懦.者( )不怠.( )【答案】zhònɡwèn jībànɡyǔnuòdài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答案】 “说”同“悦”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病⎩⎪⎨⎪⎧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孟子·公孙丑上》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2)修⎩⎪⎨⎪⎧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 怠者不能修.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志》(3)善⎩⎪⎨⎪⎧ 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荀子·强国》 (4)其⎩⎪⎨⎪⎧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其.李将军之谓乎?《李将军列传》(5)以⎩⎪⎨⎪⎧ 其责己也重以.周 早夜以.思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答案】 (1)名词,缺陷,过错 动词,有病,患病 形容词,疲倦,劳累 形容词,困苦不堪 动词,担心 (2)动词,办好,做好 动词,做成,做到 动词,修养品性 长,这里指身高 动词,整修,修理 (3)动词,擅长 名词,好事 动词,与……交情好 动词,做得好 动词,认为好 动词,爱惜 (4)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指示代词,那些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副词,表婉商语气,还是……吧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连词,表并列,并且 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 介词,用 介词,凭借 连词,来 介词,因为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________ (2)即其新.,不究其旧.( )________ (3)早夜..以思( )________ (4)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________ (5)详,故人难于为善.( )________ (6)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________ (7)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________ (8)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 )________ (9)彼虽善.是( )________ 【答案】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乐 (2)形容词用作名词 目前的良好表现/过去的错误 (3)名词用作状语 在早上/在夜晚 (4)名词用作状语 对外/对内 (5)形容词用作名词 好事 (6)名词用作形容词 多技能的 (7)动词用作名词 名望 (8)名词用作动词 昭著,发扬光大 (9)形容词用作动词 擅长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许多人。
(3)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4)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试验,试。
(5)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某些手工艺工人。
【答案】(1)指旧时贵族阶级士大夫。
(2)一般人。
(3)虽然如此。
(4)两个词。
尝,曾经,副词;试,试验、尝试,动词。
(5)多技能的人。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良士,某良士。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判断句。
“也”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他的为人,是个符合儒家仁义道德规范的人。
(2)判断句。
“者……也”表判断。
那些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
(3)判断句。
不用关联词,名词作谓语,直接表判断。
某某是个好人,某某是个好人。
(4)状语后置句。
“于言”、“于色”作“说”的状语,后置。
强硬的人一定会高兴地说出表示赞成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在脸上表露出高兴的神情。
(5)宾语前置句。
用结构助词“之”将谓语“谓”的宾语“怠与忌”前置。
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懒惰和忌妒。
(6)固定句式:“……之谓……”,“……说的是……”这就叫作不以要求一般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7)固定句式:“是故……”,“所以/因此……”所以,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声望提高了,诋毁也随着来了。
(8)固定句式:“不亦……乎”,“不是……吗?”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周密吗!百代文宗——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后人又称之为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师说》《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祭十二郎文》等,皆为其中的名篇。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
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原“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本文是一篇著名的议论文,文章从待人、待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毁谤的滋生。
①________②________【答案】①批评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②指出“毁”之根源:怠与忌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