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新闻两则》教案

《1新闻两则》教案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重点掌握消息的结构和基本特点。

2、通过分析这则新闻的结构层次把握住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这则新闻,把握住新闻结构和特点。

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三、背景介绍
四、听读课文,合作学习,完成下列任务: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4、初步感知课文,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请同学们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请同学们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五、问题探讨
1.导语从那几个方面概括全文?渡江概况:1)渡江区域 2)战役全局
2、主体内容可分几个部分?按什么顺序写的?
3、问:三层之间哪些词句表示连贯、过渡?三路军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来安排?
探究质疑
1.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
2.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
3.找出敌溃我胜原因的句子。

4.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的词语。

词语识记,读一读
新闻的五个结构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特点
⏹及时
⏹真实、准确
⏹篇幅短小、简洁
小知识:电头就是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槁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

1、在报道的开头
2、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
3、交代稿子的来源和发稿时间
⏹练习:分析[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电头所含的信息量
参考:[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中”新华社“是通讯社的名称,交代了稿子的来源;”长江前线“交代了发稿的地点,说明稿子的真实性;”22日22时“交代了发稿的时间,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电“说明了发稿所采用的形式。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题。

2、背诵课外古诗第一首并抄写3次。

3、预习第二篇新闻。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掌握词语
二、课文探讨:
1、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2、主体部分有没有直接就写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的事?而是写什么?
详细回顾了南阳的历史,从三个层次回顾历史
第一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

第三层:回顾一年多来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3、这则新闻,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回顾南阳历史?
1)、南阳是军事要塞,南阳解放,能大大鼓舞我军士气
2)、分析蒋军败逃是“全局败坏”,指明敌人必败的结局
3)、详细介绍我军的胜利成果,既展现了我军的强大,也为全面解放南阳写明了原因。

三、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拓展练习:课件展示
四、作业:1、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

拟出恰当的标题。

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

2、完成教辅第1课
3、预习第2课
讲评课
内容:讲评教辅第1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