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自然科技常识精选题汇总自然常识(一)天文地理1.恒星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自身能发光,由炽热气体组成,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太阳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球状天体,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太阳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0万倍。
太阳的大气结构即为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扰乱地球大气的电离层;②产生”磁暴”现象;③产生极光。
3.行星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它们不发光,质量比太阳小得多。
太阳系目前已知的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日食当太阳、月球、地球运行约成一直线时,月球阴影掠过地球,会造成日食。
依目视太阳被月球遮掩的多少,可分为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
5.月食当太阳、地球、月球运行约成一直线时,月球运行到地球阴影内,则会形成月食。
依地球遮避阳光照射到月面的多少,可分为月偏食和月全食。
6.区时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
按这种办法,每隔经度l5°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为中央经线的时区为中时区或零时区,往东、往西各划分成l2个时区。
7.日界线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l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在日界线西侧的东十二区,在任何时刻总是比日界线东侧的西十二区早24小时,这样东、西十二区,虽然钟点相同,但日期总是相差一天,即东十二区任何时候都比西十二区要早一天。
8.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也叫岩溶地貌,桂、黔、滇广泛分布。
9.河口三角洲在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为河口三角洲。
三角洲可分为四类:扇形三角洲(尼罗河、黄河)、鸟足状三角洲(密西西比河)、多岛状三角洲(珠江、恒河)、尖头状三角洲(意大利的台伯河)。
10.堰塞湖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中国东北的镜泊湖即是典型的熔岩堰塞湖。
(二)科技前沿1.”863”计划1986年3月,在四位着名老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的积极倡议下,我国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
2.基因技术基因由人体细胞核内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组成,变幻莫测的基因排序决定了人类的遗传变异特性。
人类基因组研究是一项生命科学的基础性研究。
有科学家把基因组图谱看成是指路图,或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也有科学家把基因组图谱比作字典。
但不论是从哪个角度去阐释,破解人类自身基因密码。
3.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是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领域。
4.人类基因组计划一般是指美国政府于1990年资助启动的研究人类基因组的计划。
它被认为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科学”项目,其意义和影响被誉为不亚于研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载人飞船登月的”阿波罗计划”。
以后世界各国也都有各自的研究人类基因组的计划。
5.”克隆”技术”克隆”(Clone)本意是无性繁殖,它不靠性细胞而是生物的体细胞进行繁殖。
6.纳米技术就像毫米、微米一样,纳米是一个尺度概念,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并没有物理内涵。
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1~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
这种既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的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
如果仅仅是尺度达到纳米,而没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也不能叫纳米材料。
过去,人们只注意原子、分子或者宇宙空间,常常忽略这个中间领域,而这个领域实际上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只是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个尺度范围的性能。
第一个真正认识到它的性能并引用纳米概念的是日本科学家,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用蒸发法做了超微离子,并通过研究它的性能发现,一个导电、导热的铜、银导体做成纳米尺度以后,它就失去原来的性质,表现出既不导电、也不导热。
磁性材料也是如此,像铁钴合金,把它做成大约20~30纳米大小,磁畴就变成单磁畴,它的磁性要比原来高1000倍。
80年代中期,人们就正式把这类材料命名为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是一种在纳米尺度空间内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并在纳米空间认识自然、创造一种新的技能。
纳米技术的内涵非常广泛,它包括纳米材料的制造技术,纳米材料向各个领域应用的技术(含高科技领域),在纳米空间构筑一个器件实现对原子、分子的翻切、操作以及在纳米微区内对物质传输和能量传输新规律的认识等。
7.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或称高速公路信息网,简单地说,就是以多媒体为车,以光纤为路,把全国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图书馆、医院、家庭等用户连接起来,应用ATIM传输模式,以交互方式快速传递数据、声音和图像的高信息流量的信息网络。
8.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指在地理上分散布置的多台独立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构成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可以分成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互联网。
9.激光1960年,贝尔实验室的查尔斯·托尼斯和同事们一起,成功地在25英里的距离内发射出具有巨大能量、极其狭窄的光束,它的亮度要比太阳光高出100倍,这就是激光。
目前,激光在医学、印刷、唱片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
10.细胞工程细胞工程是在细胞水平上的生物工程,它所使用的技术主要是细胞养殖和细胞融合。
11.仿生学仿生学是近一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属于生物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它涉及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物理学、数学、控制论、工程学等学科领域。
仿生学把各种生物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原理和作用机理作为生物模型进行研究,希望在技术发展中能够利用这些原理和机理,最后目的是要实现新的技术设计并制造出更好的新型仪器、机械等。
生物界各种丰富多彩的机能具有极其复杂和精巧的结构,其奇妙程度远远超过迄今为止的一切人造的机器,因此在工程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中,人们需要向生物寻找启发和进行模拟是很自然的。
?常识部分素有”小百科全书”之称,知识面覆盖广,知识层次灵活多样,知识结构丰富,因此承载着甄别应试者知识储备和思维敏锐性的任务。
常识判断,考查的是应试者在平时生活中对社会百科常识的涉猎广泛程度和对社会各种现象的留心观察及深刻思考。
其试题取材广泛,从古到今,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等,应试者若要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常识的能力是很难的,最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
在复习时注意以下几点:(1)追求准确,提高做题速度。
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如果能够提高常识判断的效率,往往可以给其他题型节约宝贵时间。
(2)领会考纲,制定复习计划。
考纲是公务员试题命题人的”宪法”。
应试者复习准备的时候,如果新的考纲还没有公布,可以参照历年的考纲。
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备考,制定符合自己情况的复习计划。
(3)明确技巧,优化解题方法。
优化方法的最佳途径是对试题详细分类研究总结规律,应试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应试特点和方法制定应试的策略和技巧。
譬如重视第一印象、不钻牛角尖等等。
常识判断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常识记忆,一类是在常识的基础上偏向判断,无论是怎样的题型,都无太多的解题技巧可言。
但有一些策略对应试者可能是有益的。
①选择记忆,重点复习。
各类常识浩如烟海,没有一个人可以全部掌握。
因此一方面要靠应试者的平时积累,另一方面应试者应根据每年的考试大纲,在考前有选择地记忆相关常识,重点复习。
②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复习和记忆。
常识判断准备过早意义不大,因为会不断遗忘。
因此比较好的做法是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在考前的适当时间考试背诵和记忆。
③考试时不必无谓地花费过多时间。
常识题对应试者来说通常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所以,考试时应试者只需要看清题目,而不必花费太多时间进行思考。
对不会的题目可尽快猜一个答案,然后进入下一题。
?(三)环境气候 1.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围的大气层,主要由氮、氧和二氧化碳组成,占干燥空气的99.99%,还有许多微量成分。
除气体外,大气中还悬浮着水滴、冰晶和固体微粒。
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2.对流层大气层的最底层,同地球上的生物关系密切。
对流层只有8~17千米厚,但却集中了90%以上的水汽。
该层空气上下对流强烈,因此会形成风、雨、雷、电、霜、冰雹等大气现象。
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千米,温度下降5~6℃。
3.平流层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大约距地球表面20~50千米。
这里空气稀薄,大气平稳流动,是高速喷气客机飞行的理想场所。
平流层内水蒸气和尘埃很少,并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温层,其温度在-55℃左右。
平流层也是臭氧集中最多的地方。
4.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1)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
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的原因之一。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
(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
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4)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
5.梅雨梅雨指的是每年春末夏初在江淮流域或朝鲜半岛南端以及日本南部的广大地区出现的两次较长的连绵阴雨。
梅雨时节正值江南梅子成熟,故名”梅雨”,这种天气也被称做”黄梅天”。
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气候现象,它的形成是每年6月份太平洋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在江淮流域相遇的结果。
6.台风产生在热带海洋面上的强大而深厚的暖性低压系统,在西太平洋和中国南海的称为台风。
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天气,风向在北半球地区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气象图上,台风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中心气压、气温均达到最低值。
7.飓风飓风专指产生在大西洋、北太平洋东部海面上的一种热带气旋,性质和太平洋上的台风相似。
它有时袭击西印度群岛和墨西哥湾沿岸,风速每小时可达l90千米,有很大的破坏力。
8.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在东太平洋秘鲁、厄瓜多尔附近海面每隔3~5年出现的一次大范围海水升温而引发的异常气候现象。
它开始于圣诞节以前,所以秘鲁人称它为”厄尔尼诺”(西班牙语),意为”圣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