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菌痢医学课件.ppt

菌痢医学课件.ppt

14
பைடு நூலகம்理解剖
急性期菌痢 :病变可累及整个结肠,尤其以乙 状结肠与直肠为显著,呈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 性炎症:充血、水肿、出血点。肠腔充满粘液 脓血性渗出液,粘膜坏死脱落形成表浅溃疡。 由于病变通常局限于固有层,故肠黏膜穿孔少 见。
慢性期菌痢 :可有轻度充血和水肿,粘膜苍白 增厚。溃疡修复过程中形成疤痕与息肉,少数 引起肠腔狭窄。
3
流行类型:
根据志贺氏菌的菌型分布调查,我国一些主 要城市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均以福氏菌(B型 )为主,其中又以2a亚型、3型多见;其次为 宋内氏菌;志贺氏菌与鲍氏菌则较少见。但近 年来,志贺氏菌ⅰ型的细菌性痢疾已发展为世 界性流行趋势,我国至少在10个省、区发生了 不同规模流行。
4
抵抗力:
在体外生存力较强,在瓜果、蔬菜以及污染物上 生存1-3周,但在阴暗、潮湿、冰冻条件下能生长数 周,对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以宋内氏菌最强,福氏菌 次之,志贺氏菌最弱。一般56~60℃经10分钟即被 杀死。在37℃水中存活20天,在冰块中存活96天, 蝇肠内可存活9~10天,对化学消毒剂敏感,1%石 碳酸15~30分钟死亡。
15
中毒性菌痢: 肠道病变轻微,多数仅见黏膜
充血、水肿,少有溃疡形成,突出表现为全身 多脏器的微血管痉挛及/或通透性增加;大脑及 脑干水肿,可见点状出血与神经细胞变性。部 分病例有肾上腺充血,肾上腺皮质出血和萎缩。
16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病前 多有不洁饮食史。
★痢疾志贺菌感染临床表现较重,但预后良好; 宋内氏感染症状轻,非典型病例多,易误诊或 漏诊; 福氏志贺菌介于两者只间,但排菌时间长,易 转为慢性。
2
病原学
形态与抗原性:
志贺氏菌属(shig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通
称痢疾杆菌。大小为0.5~0.7×2~3μm,无芽 胞,无荚膜,无鞭毛。 培养特性:为兼性厌氧菌,能在普通培养基上 生长。 抗原构造与分类:根据抗原构造的不同,可分 为分为a、b、c、d四群,即痢疾志贺菌、福氏 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及宋内志贺菌,43个血清 型(包括亚型)。
18
2、轻型(非典型) 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腹痛 轻,腹泻次数少,每日3~5次,粘液多,一般 无肉眼脓血便,无里急后重,易误诊为肠炎, 便培养有志贺菌生长可确诊。病程一般为3~6 日。
◆志贺氏菌a群ⅰ型及部分2型菌株还可产生外毒素,称 志贺氏毒素,具有肠毒性、神经毒、细胞毒性反应。
6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包括患者和带菌者,非典型病人、
慢性病人及带菌者为重要传染源。
7
传播途径:
经粪—口途径传播。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 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 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 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 在 流行季节如食物或饮用水被污染,可以引起爆 发流行。
8
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一定的
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且不同菌群 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易于反复 感染。
9
流行特征:
终年散发,但有明显季节性,通常5月 开始上升,8-9月达高峰,10月以后逐渐减 少。本病夏秋季发病率升高可能与降雨量 多、苍蝇密度高以及进食生冷瓜果多有关。
发病人群以学龄前儿童与青壮年居多, 可能与他们接触病原菌机会多有关。
5
致病物质:
◆内毒素:各型痢疾杆菌都可释放强烈的内毒素。 是 引起发热、毒血症、休克的重要因素。①内毒素作用 于肠壁,使其通透性增高,促进内毒素吸收,引起发 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等。 ②内毒素能破坏 粘膜,形成炎症、溃疡,出现典型的脓血粘液便。③ 内毒素还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至肠功能紊乱、 肠蠕动失调和痉挛,尤其直肠括约肌痉挛最为明显, 出现腹痛、里急后重(频繁便意)等症状。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营养不良、暴饮暴食、胃酸缺乏 等),或病原菌数量多时,痢疾杆菌借助于菌毛贴附 并侵入结肠粘膜上皮细胞 → 基底膜→固有层内,并增 殖、裂解、释放内毒素、外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和全身毒血症。
12
当肠粘膜固有层下小血管循环障碍,水肿、渗 出、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形成浅表性溃疡等 炎性病变时,刺激肠壁神经丛使肠蠕动增加, 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 血便等。感染a群菌可释放外毒素,由于外毒 素的特性,故肠粘膜细胞坏死,如水样腹泻及 神经系统症状明显。
细菌性痢疾
1
概述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 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 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 后重、排黏液脓血样大便。严重者可出现感染 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其基本病理损害为直肠、乙状结肠粘膜的充血、 水肿、出血等渗出性炎症改变。 常年散发,夏秋多见,目前仍为我国的多发病 之一。
17
临床上依据其病程及病情分为急性与慢性两期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 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38~39℃以上,伴头
昏、头痛、恶心等全身中毒症状及腹痛、腹泻,粪便 开始呈稀水样,继则为粘液脓血便,量不多,每日排 便十次至数十次不等,伴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明显, 可触及痉挛的肠索。病程约1-2周。少数患者可因呕吐 严重,补液不及时而出现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甚至发生继发性休克。
10
发病机制
致病条件:
具有介导细菌吸附的光滑型脂多糖O抗 原
具有侵袭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的能 力。
侵袭、繁殖后可以产生毒素。
11
正常机体抵御能力: 痢疾杆菌进入胃,易被胃酸杀灭,少量未被杀灭的细 菌到达肠道,正常人肠道菌群对外来菌有拮抗作用; 肠粘膜表面可分泌特异性IgA,阻止细菌吸附侵袭。
13
大部分细菌在固有层被单核—巨噬细胞噬杀灭,少量 可达肠系膜淋巴结,也很快被网状内皮系统消灭,因 此痢疾杆菌菌血症实属少见。
内毒素使机体产生过敏反应,血中儿茶酚胺等血管活 性物质增加,全身小血管痉挛、血管壁损伤可引起 DIC和血栓形成。此外,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及重要脏 器功能衰竭(休克型);可引起脑水肿、脑疝,出现 昏迷、抽搐和呼吸衰竭(脑型);另外还是引起溶血 性尿毒综合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