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物流
可持续发展要求今天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不至于影响未来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 费的环境及资源条件。这就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现代物流体系进行研究,形成一种与 环境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
2、生态经济学理论
研究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流循环、能量转化和价 值增值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关注当前世界面临的一系列最紧迫的问题,如可持续、酸雨、 全球变暖、物种灭绝和财富的分配等。绿色物流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流中的经济行为、 经济关系和规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 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发展。
.
绿色运输的方式
1、发展多式联运
伴随着我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将与日俱增。 我国已实施了一些法律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对公路运输提价,鼓励铁路运输等鼓励企业 绿色生产、绿色经营。而从美国运输企业实现绿色化的经验来看,大量采取多式联运是企 业遵守国家法律和制度推行物流绿色化的有效途径。
绿色包装分为A级和AA级。A级绿色包装是指废弃物能够循环复用、 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含有毒物质在规定限量范围内的适度包装。 AA级绿色包装是指废弃物能够循环复用、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 且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人体及环境不造成公害,含有毒物质在 规定限量范围内的适度包装。
按包装的构成 绿 色 包 装
多式联运不是单纯的运输方式的转换,而是运输企业或运输承运人的自觉行动,以提 高运输效率。联运的主要特点是: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整个行程中,货物运输在公路和铁 路(有时是水上)之间连续不断的,联运的核心是每一种运输形式都发挥出最适应其运输特 点的应有的作用。
.
2、发展共同配送
3、建立信息网络
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
内涵:绿色物流的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集约资源
2绿色运输
3绿色仓储
4绿色包装 .
绿色物流的起因分析: (一)现代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绿色物流是现代物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现代物流业依赖于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分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 展,绿色物流是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产品从投产到销出, 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而几乎90%的时间为仓储、运输、装卸、分装、流通加 工和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因此,物流专业化无疑为降低成本奠定了基础。当前 我国的物流基本上还是高投入大物流、低投入小物流的动作模式,而绿色物流强 调的是低投入大物流的方式。显而易见,绿色物流不仅是一般物流所追求的降低 成本,更重要的是物流的绿色化和节能高效少污染,由此可以带来物流经营成本 的大幅度下降。 (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环境壁垒逐渐 兴起。为此,ISO 14000成为众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ISO 14000的两个基本思想是预防污染和持续改进,它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使其经营活动、生产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ISO 14000不仅适用于第一、二产业,也适用于第三产业,更适用于物流业。物 流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发展绿色物流是其理发选择。尤其是在我 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势必给国内物流业带来巨大 冲击,也意味着未来的物流业会有一场激烈的竞争。我国物流业加紧发展绿色物 流,是应对未来挑战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生要机遇。
当前经济形式对多品种小批量的物流要求成
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 为趋势,就更要求企业信息系统的顺畅可靠。因
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 此采用和建立库存管理信息系统、配送分销系统、
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作 用户信息系统、EDI/Internet数据交换、GPS系
为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集商流、 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货物跟踪系统和车辆运行
.
你知道有什么新型包装? 快装箱--具有连接可靠、外形美观、可重复使用、轻量化、便于装卸等一系列 优点,在国外被广泛使用,常用于出口产品的包装。将其折叠后贮运,极大的降 低了运输成本。
.
.
绿色运输
概念:绿色运输是指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为特征的运输。其实施途
径主要包括: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克服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以实现 节能减排的目标;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防止运输过程 中的泄漏,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
4)包装材料对人体和生物应无毒无害。包装材料中不应含有有毒物质或有 毒物质的含量应控制在有关标准以下。
5)在包装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均不应对环境产生污染或造成公害。即 包装制品从原材料采集、材料加工、制造产品、产品使用、废弃物回收再生,直 至最终处理的生命全过程均不应对人体及环境造成公害。
以上绿色包装的含义中,前四点应是绿色包装必须具备的要求,最后一点是 依据生命周期评价,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对绿色包装提出的理想的、最高的要求。 从以上的分析中,绿色包装可定义为:绿色包装就是能够循环复用、再生利用或 降解腐化,而且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对人体及环境不造成公害的适度包装。
从技术角度讲,绿色包装是指以天然植物和有关矿物质为原料研制成对生态 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有利于回收利用,易于降解、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环保型包 装,也就是说,其包装产品从原料选择、产品的制造到使用和废弃的整个生命周 期,均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应从绿色包装材料、包装设计和大力发展绿 色包装产业三方面入手实现绿色包装。
按生命周期划分
绿色包装材料 绿色包装方式
绿色包装作业过程
绿色包装设计 绿色包装生产
包装物的回收复用
.
绿色包装设计一般遵循的原则是所谓的3R原则, 即Reduce(减少包装)、Reuse(重复再利用包
装)、Recycle(回收包装及掩埋和处理)。
我国绿色物流包装发展规划 (1)推行绿色包装设计 (2)发展周转包装 (3)研究开发新的包装材科 (4)限制有毒、有害及难降解包装材料的使用 (5)实施绿色标志
多式联运可以减少包装支出,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多式联运的优势还表现 在:它克服了单个运输方式固有的缺陷, 通过最优化运输线路的选择,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 搭配,使各种运输方式扬长避短,实现了运输一体化,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最 优化和效率化,以此降低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从物流渠道看,它有效地解决了由 于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市场环境差异造成的商品在产销空间、时间上的分离, 促进了产销之间紧密结合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
3)包装废弃物可以降解腐化(Degradable)。为了不形成永久的垃圾,不可 回收利用的包装废弃物要能分解腐化,进而达到改善土壤的目的。世界各工业国 家均重视发展利用生物或光降解的包装材料。Reduce、Reuse、Recycle和 Degradable即是现今21世纪世界公认的发展绿色包装的3R和1D原则。
制作人:卓宇盛
审核人:邹满照、郑志远、陈耿丰
演讲人:温水明、王应宝
.
绿色物流
1
概念 形成 发展
2
绿色 物流 理论 基础
3
绿色 物流 系统
4
如何 做到 绿色 物流
5
中国 绿色 物流
.
概念: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
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 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 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 活动。
.
绿色物流 系统的构成
微观绿色 物流系统
.
宏观绿色 物流系统
微观绿色物流系统
绿色物流系统
输入
绿色物流过程 (绿色物流技术与生命周期评价)
装
流
通
息
输
搬
管
装
加
处
运
工
理
输出
绿色物流组织 (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
.
宏 观
绿
色
物 流
.
绿色物流过程流程示意图
–库 存
反向物流
原材料
供应商
采购
在制品 分销网
3、生态伦理学理论
生态伦理学把伦理道德的研究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只有维持生 态平衡,才能使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一致,才是符合道德的。生态伦理迫使人们对物流中的 环境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 责任心和义务感。
绿色物流的两个层次:
❖ 在微观层次,绿色物流从物流活动的开始就注意防 止环境污染,以先进设施和科学管理为手段,在包装、装 卸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 要素中实现节能、降耗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并由此实现盈 利目的。
(三)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倡导 绿色物流的发展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凡是绿色物 流发展较快的国家,都得益于政府的积极倡导。各 国政府在推动绿色物流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主要表 现在: ①追加投入以促进环境事业的发展。 ②组织力量监督环保工作的开展。 ③制定专门政策和法令来引导企业的环保行为。 联合国环境署、世贸组织环境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展 开了许多环保方面的国际会议,也在一定程度上为 绿色物流发展铺平了道路。 (四)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在不 断恶化。具体表现是:能源危机、资源枯竭、臭氧 层空洞扩大、环境遭受污染以及生态系统失衡等。 以环境污染为例,全球20多个大城市的空气污染超 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20世纪60年代以来, 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开始觉醒,绿色消费运动在世 界各国兴起。消费者不令关心自身的安全和健康, 还关心地球环境的改善,拒绝接受不利于环境保护 的产品、服务及相应的消费方式,进而促. 进绿色物 流的发展。
.
绿色包装应具有以下的含义:
1)实行包装减量化(Reduce)。绿色包装在满足保护、方便、销售等功能的 条件下,应是用量最少的适度包装。欧美等国将包装减量化列为发展无害包装的 首选措施。
2)包装应易于重复利用(Reuse)或易于回收再生(Recycle)。通过多次重复 使用,或通过回收废弃物,生产再生制品、焚烧利用热能、堆肥化改善土壤等措 施,达到再利用的目的。既不污染环境,又可充分利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