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饮酒(其五)》(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我居住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但却没有世俗交往的纷扰。
请问我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只要心志高远,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时,无意间看见了庐山。
傍晚山色秀丽,鸟儿结伴飞回。
这里面蕴藏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却又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情景默写】1.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环境的喧闹与做学问没有必然联系的句子是“,”。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两句以随意的举动表现自己的清高志趣,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两句写所见南山之景,这体现着自然的平静与完美。
4.陶渊明《饮酒(其五)》最后两句“,”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答案】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素材运用】一、生平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字渊明,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有《陶渊明集》。
他的曾祖陶侃(kǎn)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
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官。
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
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
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二、相关事迹陶渊明的一生,简单地说,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
初次做官: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出仕的原因可能有二。
第一,可能与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早年抱负有关。
现在我们心目中的陶渊明往往是一个淡薄名利的隐士,这大体上不错,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最起码早年的陶渊明曾颇有壮志,他的《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而他的《拟古》则云:“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表现一种任侠的精神。
第二,与亲老家贫有关。
这一点他诗文中并不讳言:“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年立,志意多所耻,……”(《饮酒》)说自己是由于生活困难,年近而立,不得已而出仕的。
但这次出仕时间并不长,不久即以不堪吏职而辞职,后来江州又召他为主薄,他也未就任。
第二次做官:约在三十五岁时,他出仕到江陵,担任了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
桓玄是一个有野心的军阀,他占据长江中上游,对晋室虎视眈眈,图谋篡夺。
陶渊明至江州后,可能看到桓玄并不能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对于他企图篡弑的丑剧也很憎恶,于是又产生了归隐之念,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
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
”任建威参军时所作的诗又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
恰好在他三十七岁这一年,他的母亲去逝,按古代丁忧规矩,陶渊明便辞职回家了,守丧三年。
第三次出仕:在四十岁时,他出仕先任镇将军刘裕的参军。
但是他的心情仍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有幻想与希望,另一方面又疑虑重重。
很可能他与刘裕仍然合不来,所以第二年改官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
同年八年,他又以“耕植不足以自给”,求任彭泽令。
但到了十一月,不过八十多天,就以“不愿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辞官。
从此以后,陶渊明再未出仕,从四十一岁起辞官至去逝,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
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
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
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
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大概情况。
三、主要作品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这些文章质朴自然,言浅意深,深为后世推崇。
陶渊明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诗的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
如《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有类似的特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
《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陶渊明虽栖身田园,却仍未忘怀现实,也未消沉颓废,这种执著于自己追求的不懈精神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形成了陶诗的另一种风格:豪放旷达的“金刚怒目式”,如《咏荆轲》等诗都具有慷慨激昂、悲愤雄壮的风格。
四、名家评论梁·钟嵘: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诗品》)宋·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元·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论诗绝句》)近代·梁启超:“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陶渊明)笑。
”“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
”现代·鲁迅:陶潜、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头等人物。
现当代·朱光潜:渊明则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思其为艺术。
五、重要名句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2.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6.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0.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1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细流。
这样我们就较完整地掌握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写作素材,写作时可以自由地、从容地选择我们需要的材料。
六、适用主题1.陶渊明很喜欢喝酒,所以命令县公田都种秣谷,后来他的妻子固请种粳,才使一顷五十亩种秣,五十亩种粳。
有一次,郡遣督邮至,县吏说他应该束带见督邮,陶渊明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于是他便辞职,写了《归去来辞》这首名赋。
从此以后,他过起农夫的生活,有几次人家请他做官,他都拒绝了。
他自己很穷,愿意和穷人一起过田园生活。
他有一次曾遣一个农家的孩子到他儿子的地方去,帮他们挑水取柴,他在给儿子的信里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适用话题】⑴情怀;⑵率真;⑶不为名利所累2.判史王弘非常钦仰陶渊明,要和他做朋友,可是觉得很难碰见他。
他很自然地说:“我性不狎世,因疾守用,幸非洁志慕声。
”王弘只好跟一个朋友设计去会见他,这个朋友约他出门喝酒,当他走到半路,停在一个野亭的时候,朋友便把酒拿出来。
陶渊明欣然坐下来喝酒,王弘早已隐藏在附近的地方,便在这时候走出来和他相见了。
他非常高兴,欢宴穷日,连朋友的地方也忘记去了。
王弘看见陶渊明无履,就叫左右为他造履。
当王弘的左右请他量履的时候,陶渊明便伸出脚来让他们量一量。
【适用话题】⑴交友;⑵真性情;⑶仰慕3.为了排解心中的烦闷,陶渊明在柳树下修整出七八丈见方的平地,安置了一张石桌,外加几张石凳,每每晨曦初出,斜阳将倾,他总爱在此闲坐,或观赏景致,或开卷读书,或即兴赋诗,或弹琴抒情。
当时陶渊明有一好友名叫庞遵,字道之,住在上京里东南七八里处的南里,也是寻阳一带颇为著名的文士。
陶渊明与他志趣相投,年龄又相近,因而常常互相往来,或喝酒清谈,或议论时事,或探讨玄言哲理,或弹丝品竹、赋诗作文。
一天庞遵来访,命人将酒食挑到五柳树下,陶渊明说:“道之兄!今日就在这棵柳树下痛饮一番为何?”庞遵答:“好极了,在柳树下开怀畅饮,天地人融为一体,抛掉一切烦恼,可作人生快意之举。
兄简直可以称为‘五柳先生’了”。
陶渊明心中为之一振,兴奋地说:“就是它,五柳先生!五柳先生!”接着提笔饱蘸浓墨,写下了“五柳先生传”并从此自号“五柳先生”。
【适用话题】⑴亲近自然;⑵赤子情怀;⑶率真4.陶渊明迷上了菊花,在东园辟了个花圃,专门用来栽培菊花。
凡经过他亲手侍弄过的菊花,株株壮健,枝枝挺拨,花色艳丽,更奇妙的是一般菊花通常是春生夏长,秋季开花,而他的菊圃之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菊花在盛开,可以说是常盛不衰,四季如秋。
每当秋风一起,东园中的菊花竞相开放,花朵黄白相间,青红错杂,引得满园蜂蝶纷飞。
一些倾慕者又给陶渊明加了一个雅号,尊称他为“菊仙”,也有人暗地里称他为“菊痴”。
【适用话题】⑴爱好;⑵乐趣;⑶高雅情怀;⑷痴迷七、高考作文优秀片段(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
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
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
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
”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
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二)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
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
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三)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
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四)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