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5讲 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方法论
第5讲 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方法论
第5讲 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方 法论
——以公平问题为例
魏波 weibo@
认识方法论
• • • • 今天如何探索中国的新道路? ——在书斋里进行顶层设计、规划路线图? ——还是从基层实践中寻求改革的方向? 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邓小平: “摸着石头过河”,从地方群众实践探索中总结 经验,进行推广。
时代之谜
• 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 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 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 是答案,而是问题。 • 每个时代的谜语是容易找到的。这些谜语都是该时 代的迫切问题,…… • 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 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 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 ——马克思《集权问题》1842
从改变问题入手
“谁应当来统治?”(圣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走不出治乱循环) “我们怎样组织政治机构,使坏的或无能的统治者 不能造成太大的危害?”
“必须要有统治者吗?”……
“只有改变问题,才有希望达到一种合理的政治制 度理论。”(波普尔:《论知识和无知的来源》)
2 问题与时代
• 个人困扰:自己珍视的价值受到了威胁。 • 公共论题:公众感到自己珍视的某种 价值受到了威胁。 •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
马克思的批判哲学
• 作为启蒙之子的马克思,他承继了西方启蒙思想 的传统。 “你最喜欢的格言是什么?——怀疑一切” • “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 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 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 (《全集》第1卷第416
页。)
二、实践的批判认识方法论
1 实证主义与经验认识论 • “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 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 方。” ——《德意志意识形态》
系统1
从减法做起
• 加法与减法:“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物。 • “我应该只是一面镜子,让我的读者能够透过镜子看到 思想上所有的畸形,以便他用这样的途径,将思想端 正。”——维特根斯坦 • 思考(请在纸上列出) • 自己认识与思考的路径、习惯、方法存在什么误区、错谬? 如何改正?
公平问题
• 公平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 焦点问题:地球上20%的 人口拥有80%的财富。 • 如何认识和解决社会不公, 实现公平正义?通过对此 问题的分析,看马克思主 义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论。
一、社会研究的起点
——问题意识与批判性思是什么?从哪里开始学术 的研究? 成功机会一半以上就在选题。不仅因为需要找 一个公众感兴趣的主题,尤其因为需要发现一个 能使我自己也能为之振奋并为之献身的主题。 •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 仅仅有感性的事实是不够的。面对这些芜杂的社会事实, 如何能够认识得更加深刻?
2 建构主义
• 假设:世界是人理解和参与建构的世界,事实是 人认识和理解的事实。人通过行动(包括互动) 构筑意义,进而形成人类社会。
•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 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资本论》)
直面事实本身,直面生活世界,观察和发现社会生活的真实存在。从 具体感性事实出发,进一步抽象出概念、判断,形成对社会事实的理 性分析。
兴趣
想法
理论
概念化 选择 研究方法 操作化 总体和抽样
观察
资料处理 资料分析 报告与评估 演绎式实证研究的通用程序 引自:巴比《社会研究方法》
经验主义的局限
• 莫兰: “实证主义的反映认识论观念和自然反映理 论垮台了。科学理论是心理和大脑的构造物,同 时也是心理和文化的构造物,这一事实已经不能 再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了。理论不是根据现实归 纳出来的。···理论是思想应用于现实的构造 物,如果现实与理论的主张正相符合,那么这构 造物就是有效的。”
认识主体的局限性
系统2
• 无意识现象不但在有机体的 生活中,而且在智力活动中, 都发挥着一种完全压倒性的 作用。与精神生活中的无意 识因素相比,有意识因素只 起着很小的作用。……. 我们 有意识的行为,是主要受遗 传影响而造成的无意识的深 层心理结构的产物。…….我 们的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 我们无法观察的一些隐蔽动 机的结果。 ——勒庞 《乌合之众》p15
• “以往的哲学家们只 是解释世界,而问题 在于改变世界。” • 将人从限制自我发展 的社会结构中解放出 来,形成政治议题和 政治行动。 • 旨在改变现实,提出 行动议程;
三、批判的矛盾分析法
1矛盾分析方法
•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 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 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 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 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资本论》序言)
Yukun Liu,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Center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AS, BUPT
12/7/2013
15
批判理性与启蒙精神
• 社会为何需要批判,人为何需要批判性思维? • 批判理性构成启蒙的基础,即对一切既存世界、秩序、价 值的怀疑、拷问。启蒙意味着从独断、盲从、权威中解放 出来。 批判理性培育了主体精神,塑造了现代文明的理 性基础。 • 彻底的怀疑是认识之父。——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利益分析法
• 1 考察思想观念和社会行动背后 的利益动因; • 2 分析由共同或对立的利益而形 成的社会集团,不同社会群体 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由此构 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 • 3 利益的冲突是社会冲突的基本 原因,化解利益冲突是社会团 结的基础。 • 分析社会冲突的一 个视角:谁是得利 者?
利益基础上的阶级分析
马克思的问题
• 康德:共同体生活的原则 • 1,作为人的每一个社会 成员的自由。 • 2,作为臣民的每一个成 员和其他成员的平等。 • 3,作为公民的每一个共 同体成员的独立。 马克思跳过概念和原则, 回归生活事实本身从中找 到真实的问题。 启蒙理性主张的平等观念 并没有彻底实现,反而出 现了急剧的分化和严重的 不平等。
• 基于利益的分化和冲突,有相同的社会经济地 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的群体构成阶级。 • 列宁:阶级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 的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 可以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 一个集团对其他集团的整体的、以暴力支持的、 合法的占有、剥夺、奴役。这使得社会陷入结 构性的不平等之中。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 民,资本家与工人,官僚与民众······
3 批判性思维:做减法
• 社会科学如何达到科学的层面?
心智模式
客观世界 (社会)
知识 (社会科学)
人 (主体)
方法论 (科学、 哲学)
易错的根源
• 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 ——作为无数种意志和力量博弈的过程,社会生活充满 了主观性; • ——社会的演变充满不确定性,偶然性,不可重复性。 • “社会事实如此复杂,根本不可能全盘掌握或预见到它 们的相互影响带来的后果。……能够感觉到的现象可以 喻为波浪,它不过是海洋深处我们一无所知的湍流的表 象。”——勒庞 《乌合之众》p15
利益与阶级冲突的后果
• 利益冲突引发暴力革命?
包容性制度(inclusive institution)与攫取性制度 (extractive institution)
• 达龙•阿西莫格鲁、詹姆斯•鲁宾逊:制度是导致国家繁荣或贫 困、成功或失败的基本原因。 • 包容性制度通过保持财产权、开放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机会、激 发人的创业冲动,从而使“创造性破坏”得以可能并导致创新 的勃发,由此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 攫取性制度建立在精英阶层对社会其他阶层的财富的榨取之上, 他们通过垄断权力和资源等维护了少数统治精英的利益,但是 却抑制了社会创业冲动,创造性破坏被遏制,创新也就难以出 现,由此形成经济的凋敝乃至国家的失败。 • 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紧密相连,包容性或攫取性的经济制度都 依赖于相应的政治制度的保护与巩固,政治制度则反过来强化 了相应的经济制度,由此形成一种正向的反馈循环。
•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 马克思:搜集到一切既有的材料。
实证主义
基于经验主义之上,相信知识来源于经验,事实 是知识的基础。 假设:客观世界为某种规律所支配,有一种外在 于人的客观事实等待人去发现。科学研究的任务和目 的就是发现这一事实和规律,透过现象寻找本质。
社会调查
• “把裤子做脏”——芝加哥社会学流派 • “将事实当做事物”(“take facts as things ”) ——涂尔干 • 清理头脑中一切成见、偏见、知识。同时,人的头脑 还是有一种认识框架,带着问题和分析框架进入现场。
理论模型
• 理论力图建立逻辑上的闭合体系,作为自变量影响对事实 的观察。
• 韦伯“理论型”:理论是解释现实的型式。它基于感性 经验之上,尽可能地接近现实系统本身,力争正确、全面、 精准。现实是一个x黑箱,而模型则是对这个黑箱的猜测。
3 辩护/参与式研究
• 传统理论不能实际改变现实,尤其是不能维护边缘群体、 无权者的利益。 • 理论不仅要解释现实,更要改变现实。 • 研究应包括变革现实、改变参与者状况的行动议程。 • 马克思主义解放理论; 社会批判理论; 女权主义; 解放 神学;··· ···
权力结构的相互支撑体 系
资本
权力 知识
• 资本支配了现代社会的运 行规则。 • 政治权力屈服、依附于资 本。资本与政治权力的结 合便成为现代社会的根本 力量。 • 知识与权力和资本的结合。
当代中国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官民冲突,人民的不在场
2、利益与阶级分析
• 社会生活的起点不是抽象的概念、学说,而是活生生的人, 而人的生存需求驱动人追求利益。 • 马克思:“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全集1-195)“每一社会既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 益。”(文集3-320) • 马克思从对林木盗伐法问题的关注中,发现了现实物质利 益的重要性,从而从思辨的哲学思考转向了经济学研究。 • 社会冲突的基础是利益冲突。恩格斯:“土地占有制和资 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正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 一样,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 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文集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