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追忆似水年华中》“我”与阿尔贝蒂娜之恋解读马赛尔·普鲁斯特的爱情观文献综述

以《追忆似水年华中》“我”与阿尔贝蒂娜之恋解读马赛尔·普鲁斯特的爱情观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爱情是人生命的一种升华,是人向往追寻的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对爱情进行描述赞叹。

爱情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答案。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本以创新著称的长篇小说,自其发表以来,人们对其毁誉不一。

书中对于时间的构建,对于爱情的观点,对于社会和道德的描述等都引起了大批的中外学者的探讨。

作者马赛尔·普鲁斯特被让-伊夫·塔迪埃称作"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

书中描述人物角色多样,且小说的人物描写不同于传统小说,他的人物多带着多钟面具,再逐渐的脱下来,慢慢现出原形,使得人物间的爱恨纠葛更显复杂多样,在这些爱恨纠葛中,却暴露了各个人物角色的病态心理,使人陷入对爱情、时间、人生的思考,因此研究马赛尔·普鲁斯特对于爱情的观点能帮助人们理解爱情的真谛。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追忆似水年华》中“我”与阿尔贝蒂娜的爱情,探寻作者马赛尔·普鲁斯特的爱情观。

为了完成本文,笔者仔细分析了《追忆似水年华》,阅读了《普鲁斯特传》《与普鲁斯特共度假日》等记录研究马赛尔·普鲁斯特的生平,作品的书籍,查阅了研究马赛尔·普鲁斯特及《追忆似水年华》的相关论文、期刊和杂志,如:《追忆似水年华》的病态心理分析、时间记忆中的爱情幻想、试论《追忆似水年华》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马塞尔与阿尔贝蒂娜的爱情--用弗洛伊德的眼睛看普鲁斯特作品等。

从中了解相关的理论和概念,寻找大量支撑本文论点的相关依据,进
行分析探讨。

《追忆似水年华》共有七卷,人物角色众多,阿尔贝蒂娜是整部作品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

文中从马赛尔最开始从别人的谈话中了解到阿尔贝蒂娜到最后追忆阿尔贝蒂娜的描写贯穿来了第二卷到第七卷。

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一段令人惊叹的病态的的爱情,像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放浪,充满欺骗性,且是同性恋的女主角阿尔贝蒂娜,也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挣不脱嫉妒、情欲和痛苦枷锁的男主角马赛尔。

对于马赛尔·普鲁斯特笔下《追忆似水年华》里的爱情,已有学者就著作中所描述的斯万与奥黛特的爱情探讨马赛尔·普鲁斯特对于爱情的见解,其中,对于爱情的痛苦也探讨了阿尔贝蒂娜与“我”的爱情。

在学者陈静在2010年的恋爱中的斯万痛苦-浅析普鲁斯特的《斯万之恋》中表示爱情并不是让通往幸福的途径,幸福只能在自身,在文学创作中去寻找。

在《追忆似水年华》之中,没有一段爱情是最终修成正果的,爱情只能给文中的主人公马赛尔带来痛苦。

在这篇论文的中,作者探讨了马赛尔爱情的痛苦的来源,痛苦一方面来源于爱情的对象的性格的弱点,另一方面也是最深的最主要的来源却是自身,来源于自身对于幻想和现实的混淆和对比,来源于自身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来源于自己对艺术的追求。

本文可参考此文章中研究奥黛特与斯万爱情的方法来分析同一著作中马赛尔与阿尔贝蒂娜的爱情。

《普鲁斯特传》,作者莱昂·皮埃尔-甘,他从马赛尔的生平、作品和马赛尔的作品三个方面祥述了马赛尔·普鲁斯特的一生。

在作者
的描述里,马赛尔·普鲁斯特有着富足的生活,但是自他年仅9岁开始,便因为哮喘发作,经常卧病在床而不能够继续享受阳光下的欢乐了。

他的一生有着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开始是纵情作乐的青年时期,然后是苦行禁欲、身不离书稿的隐居时期。

一开始的欢乐时光里,他跻身上流,出入于各个贵妇人的沙龙,满足他的各种欲望和心灵激情,但是却让他感到这种快乐没有多少价值,病魔缠身后的隐居生活是痛苦的,但是也让他有了更高的艺术追求,那就是文学创作。

对于马赛尔·普鲁斯特与与其家庭的描述里,体现了马赛尔·普鲁斯特的恋母情节。

其中列举了在安德烈·贝尔热先生发现并出版的他的忏悔集里记述的马赛尔·普鲁斯特回答“您认为什么是不幸?”他的回答是“离开了妈妈”。

展现了马赛尔·普鲁斯特对于母亲的深情的眷念。

作者也分析了马赛尔·普鲁斯特对于人的欲望的看法。

他认为对于马赛尔·普鲁斯特,作为人不能仅限于活命,而只有欲望才能让人激励人走出自我,超越自己,且只有当欲望不再是一个模糊和无目的愿望,并具体落实在一个随便什么事物上时,它才真正开始存在。

对于爱情和欲望,认为爱情是经过时间的发酵,在思上想形成的一个欲望。

在此对于爱情和欲望的分析更倾向于其出现的先后顺序。

并没有深入的探讨爱情和欲望的关系。

《与普鲁斯特共度假日》这本书包含了八位学者阅读普鲁斯特小说的心得体会。

本文主要参考其中学者们对于《追忆似水年华》中爱情、欲望、嫉妒、幻觉和阿尔贝蒂娜的分析。

其中尼古拉·格里马尔蒂认为在马赛尔·普鲁斯特看来,一个人在我们对他的爱情里几乎毫
无价值,我们所爱的仅仅是我们的想象和幻觉,我们的爱与我们所爱的人毫无关系,且想象与现实的对立会带来两种痛苦:一是我们没有占有我们想要的人,二是我们不想要我们占有的人。

因此,并不存在幸福的爱情。

欲望使人想要尝试一切可能,它让人追求新意,也激发人的占有欲和嫉妒心。

痛苦也是发现爱的途径之一,嫉妒心带来的痛苦只有爱情的对象才能给出良药。

此著作中的观点中人的欲望,爱情,嫉妒都是出自于人自己的内心,出于自己,与爱情的对象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是爱情与爱情的对象没有关系,完全脱离是不可能的,因此本文以阿尔贝蒂娜与“我”的爱情进行更深的探讨。

《追忆似水年华》的病态心理分析是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钟雕对于书中所展现的病态心理的研究。

作者结合了米歇尔·福柯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追忆似水年华》中马赛尔和德·夏吕斯男爵所表现出的病态心理。

在该作者的分析里,马赛尔的特点是:体弱多病、神经过敏、孤独痛苦、患忧郁症和歇斯底里症、情感强烈以至于有些疯疯颠颠。

他将自己困在自己造就的“牢笼”里,在遇到阿尔贝蒂娜之后,又为她编造了一个“牢笼”,在阿尔贝蒂娜与马赛尔的爱情里,展现了性嫉妒,同性恋、占有欲并实行规训与惩罚等病态心理。

通过阅读分析这些书籍和杂志,我感受到了马赛尔·普鲁斯特对于爱情的看法对广大学者的影响,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找到了自己分析的重点,同时也在找到了可以参考借鉴的分析马赛尔·普鲁斯特爱情观的方法和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Laura El Makki, ect. Un été avec Proust [M]. 译林出版社. 2014.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M].2012.
陈静.恋爱中的斯万之痛-浅析普鲁斯特的斯万之恋[J].中国知网.2010.
[法]莱昂•皮埃尔-甘.《普鲁斯特传》 [M]. (蒋一民, 翻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钟雕.《追忆似水年华》的病态心理分析 [MA].湖南师.201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