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明湖教案

大明湖教案

(2、)“一川风露荷花晓, 六月蓬瀛燕坐凉。”:夏日六月,湖面荷花一片,泛舟湖上,就像是身处仙境,在亭榭闲坐纳凉,又是何等的悠然自在!
(3、)“沧海桴浮成旷荡,明河槎上更微茫。”:乘着小木筏泛海,避居世外,不过是个空泛的想法,而乘着小木筏直达天河的传说更是渺茫难期。
(4、)“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身处这美丽无比的大明湖上,又何须再苦求那虚无缥缈的仙乡呢。
三、简介曾巩 :
(出示《西湖二首》)这首诗的作者是曾巩,我们先来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
曾巩,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省)人,杰出文学家。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登仁宗嘉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第。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拜中书舍人。六年(公元1083年),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后人称其为“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归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元丰类稿》,《隆平集》等传世。
四、指导学生自学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试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理解诗意
五、多种形式诵读练习
1、全班齐读。
2、男、女生分组朗读比赛。
3、指名学生个别读。
六、全班交流、拓展
1、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交流诗意,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1、)“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垂影入晴光。”:大明湖岸边的芦苇繁茂,清澈的湖水映出了蓝天的倒影。
2、今天学习了《趵突泉》这首诗,大家读的很熟练了,下面请同学们尝试着背一背这首诗。
3、大明湖历史文化悠久,把你知道的有关的大明湖传说、诗句、对联等讲给同学听。
六、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大明湖有哪些了解?你还能说出大明湖的哪一些著名景点?
通过图片欣赏Βιβλιοθήκη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板书设计
泉城明珠——大明湖
课题
泉城明珠——大明湖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体会大明湖的美丽景色。
2.通过对大明湖今昔的对比,培养学生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搜集有关大明湖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一、欣赏图片,引起学习的兴趣。
碧天垂影
一川风露
(出示课件)同学们,请大家看一下这是什么地方?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组大明湖的图片。
二、简介大明湖:
大明湖位于济南市中心偏东北处,公园面积八十六公顷(1290亩),其中湖面四十六公顷,约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三。湖水来源于城内的珍珠泉、濯缨泉、王府池等诸泉,水源充足,有“众泉汇流”之说,平均水深两米,最深处约四米,是繁华都市中一处难得的天然湖泊。大明湖历史悠久,见诸文字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早在北魏年间,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注>>记载:“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则湖。”其位置在今五龙潭一带。另有史料记载,那时的大明湖称历下波或历水波,南至濯缨湖,北至鹊山和华不注山,也就是说现在的大明湖、五龙潭和北园是相连的一个大湖,湖阔数十里,平吞济泺。六朝时,因湖内多生莲荷,曾名“莲子湖”;唐时又名“历水波”,宋代称“西湖”。宋时著名文学家曾巩曾有诗道:“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可知当时此处已是消暑游憩之地。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曾巩任齐州 (今济南)知州时,为防御水患,修建了北水门,引湖水入小清河,使得湖水经年水位恒定,并在沿湖修建了亭、台、堤、桥,使之渐成游览景观。至金代,诗人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始称大明湖。明代重修城墙,大明湖遂初成今日形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