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批评审视设计价值
摘要:对设计价值的判断标准,也决定了价值的高低,判断尺度的把握对于审视设计价值的可控具有很大的作用,继而从设计价值的观察,还原设计本来的初衷。
关键词:设计批评;设计价值;判断;标准
设计批评来源于设计活动,我们把设计作品的使用者与评价者对作品在功能、形式、伦理等各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所作的综合判断和评价定义,并在这些判断付诸各种媒介将其表达出来的整个行为过程成为设计批评。
设计的存在对之设计的价值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评判,但对于设计价值,用设计批评的角度去审视会显得更加理性与严肃。
批评就是通过反思当前设计价值的归属,对设计的存在能有清楚的解释,重新思考我们当下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一设计批评的要义
将20世纪称为“设计批评的时代”,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导致20世纪成为设计思想、设计批评最活跃的时期;而文学与艺术学科的发展对设计艺术学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设计艺术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和最具活力的艺术创造之一,被赋予了解释和分析人类文化的重要责任。
因此,设计批评已经从简单的功能或形式争论转变为更加复杂、对其他学科有更大启发价值的文化论争。
在这个意义上,不仅20世纪已经成为设计批评的黄金时代,21世纪将成为设计批评发挥更大影响力的时代。
设计批评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中存在的设计问题,即使无法解决,最起码
也能起到倡导的作用。
因此,设计批评学还要对已经出现的设计批评进行类型上的划分和总结,进而不断完善设计批评的形式,实现设计批评的研究积累案例。
从某种意义来说,批评就是评价、判断,是一种在思想中组织世界的行为。
判断可分为规范判断和价值判断两种类型。
规范判断基本上是一种逻辑判断,价值判断则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判断。
批评是要揭示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因此,批评与价值判断不可分割,正是在批评中,客体的价值对象性才表现为价值。
二设计价值的判断
(1)设计价值构成
设计价值组成,主要反映在组成设计活动的启动过程中,同时也是也创造价值、价值的表现、价值时代性的积累或增塑的过程。
各种社会劳动可以增加价值可塑性的深度,直接决定了个人价值的可塑性设计元素在设计成果中的总价值内涵的比重。
通过对设计工作的劳动结晶的设计值分析得出总价值有必要分解成单个元素,这才是一个全面的看待存在的设计价值和设计组成的科学方法。
值各组成元件的个人特点和分解的设计价值的两大类,一是形价值,它主要是从设计的基本形象的视觉图像之间的类比中体现出来;二是无形的价值,它主要是从设计的思维构成状态和比拟化的表达方式上体现出来。
(2)设计价值的等级序列
创造价值是实践的过程,而批评则是确定未来的实践的创造取
向。
批评在本质上是富于理想与情感的,这也是批评的价值所在,而批评的标准取决于价值取向。
价值越高越持久,这里所指的是不是有些财富(即有价值的东西)在时间上的持久性,而是一些价值在现象方面同样也是持久的。
这个层面价值高低上有许多社会和历史因素的价值,同时要问这种价值是否被的人们所共识。
设计越少依赖设计对象并理性面对自身时,价值就越高。
在价值级序的理论中,舍勒建立了在价值之间进行公测的一些条件。
这些对价值进行公度的理论在其他学科的价值研究中都曾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影响。
例如,舍勒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特定的个别价值a只有在某个特定的价值b已经被给予的情况下才能被给予,那么b这种价值就为a这种价值奠基。
”通过用来实现价值排序的价值标记,舍勒得出关于价值层级高下的分层表。
相似的是,马洛斯建立了一种价值框架的类型。
即人类需要满足建立在另一种需要被满足的基础之上,这实际上反映了价值实现的阶梯性。
(3)设计的价值尺度
设定好设计价值尺度的问题对于价值的判断是不可或缺的,价值尺度能够对价值判断的准确性提供标尺。
设计的价值尺度在评价一个设计的优劣时会变得很重要,我们不仅会检查它是否很好地满足人们使用的需求,而且还研究以及它如何符合客观世界的物质形态的规律的,是否有利于改善人类的自身缺陷,是否有利于传播人类文明和承载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是合乎设计原则的,设计造物的目的是为了人,其最终目的是将世界转变
为一个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从而创造一个更美好、和谐的文明。
三设计价值在设计批评中的标准
满意为标准的设计不仅是设计和生产活动,它也涉及到销售,也就是消费者喜爱的设计和购买行为。
只有满足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需求而设计的是好的设计。
成为“有用”的设计才是真正的目标,这是不同于艺术创作的最重要的一点。
设计的成功与失败,不仅取决于生产者和设计者的工作,公众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公众不能够欣赏优秀作品,我们就不可能要求生产厂家付出一定代价去生产他。
”人体工程学的科学标准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研究设计的合理性,也就是人性化设计的评价。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商品的实用性目的,而更多地考虑到人本身在生理和心理上更进一步的满足,也就是现代人机工程学考虑的问题。
只有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才是符合现代设计标准的。
将环境列为评价标准的理由是设计的绿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成为评价设计的关键因素。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地球可持续发展,人们的绿色意识迅速增强,消费者对设计的要求由传统的实用性、美观、耐用,转向更注重环保、安全、健康和可持续性。
在设计上更趋向表现舒适、简约、自然的风格。
现代设计领域中的绿色设计,通常称为生态设计。
”绿色”意味着生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三个方面,它的核心是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
要构成危害的发展,不能超过自然资源与生态承载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引起的环境和生态破坏问题基础上反思,体现出设计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回归,是人们肆意破坏自然环境后遭报复的觉醒,也是人类确保后代有足够发展空间和责任的一种表现。
因此,设计不仅有体现在技术层面上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一种观念上的转变。
绿色生态保护,开发绿色产品,享受绿色生活,是第二十一个世纪人提倡和追求的目标,绿色设计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同时也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
作为一个设计师,现在我们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意识,力争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设计价值的定位
设计价值的标准与设计批评的标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在批评的注视下,价值标准的建立显得小心翼翼。
由于批评标准的历时性,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国家为单位的主体以一套统一的批评标准影响着设计的价值标准。
时至今日,全球性问题的关联性(例如气候问题)使得各国对设计价值标准问题都有了总体上的共识。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必须要有一个正确地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是基于正确伦理道德观念之上的一种全新的设计观,这种观念完全不同于过去已有的传统价值观念。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在人类的行为意识中已是根深蒂固,一切设计活动均是为了人的需求而展开。
人与自然理应是和谐相处的“共生”关系,人类并非宇宙世界的中心,更不是自然世界的主人。
《道德经》中说道: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对“人”在自然之中所处地位的认识,同样说明了人类不可能在无限度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得到自身的延存。
因此,一切设计应从“自然”出发,建立以“人与自然”共融的设计价值观。
当设计的价值超越自身,不需要利用其他物品来证明时,设计便得到了永存。
永久的设计必定是被历史洗礼过的,在岁月的打磨中显得深层而含蓄。
当人们去接触设计物时,应当感觉不到设计的存在,只是单纯的发觉这一切的展现都是合理的,就如同是经过自然这双无形的手塑造后体现在物件上那样顺其自然。
在设计价值的定型中,设计的前前后后必须是和谐的,是无害的。
设计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设计的理念,而用老子“无为”的思想的注入设计,无疑显得设计的精神境界更加深刻。
当为设计而设计时,物件的设计价值的定量多少显得“勉强”。
假定用“不作为”的思想去设计,在“道”的框架下按部就班的进行设计工作,一切顺其自然,省去各种强加的想法,让“软设计”取代“硬设计”。
在“无”的概念中,遵循的逻辑是先之于人的存在而存在的,而后人所运用的一系列法则只不过是对于客观实际的文本化呈现。
所以不要认为“无为”的内涵中空洞无物,事实上内在的实际是我们原本就应该遵循并在学习中知晓的设计行为的价值。
五小结
设计批评的主要作用是为了促进设计的发展,提升设计的价值,设计应立足于人类共同的、根本的、整体的需要和利益,应把人类
的和社会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切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设计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状态,“无为而生”的设计理想,都在慢慢注入设计价值的循环中,沉淀为和谐世界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 李立新.探寻设计艺术的真相[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