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2月25日玉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二O一一年二月二十五日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玉林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对“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作出重大部署,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十二五”时期是玉林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立足发展基础,牢牢把握机遇,奋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第一章“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重大挑战,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玉林的奋斗目标,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玉-北-福”一体化、强柴兴玉、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等重大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重大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十一五”时期成为我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全市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52.6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35.82亿元,年均增长14.4%,高于规划目标2.4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由6429元增加到14574元,年均增长13.3%。
财政收入由28.64亿元增加到68.96亿元,年均增长19.2%。
与“十五”期末相比,实现“十三个翻番”,即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实际利用外资翻一番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翻两番以上。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实力显著增强。
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8.5:34.3:37.2,优化为2010年的20.5:44.5:35.0。
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
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04.4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22.79亿元,年均增长19.8%;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8.6%;工业技改累计投入380亿元,完成技改项目465项。
十大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五年累计新入园企业664家,全市入园企业达919家。
机械、水泥陶瓷、健康、服装皮革、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集群总产值由2005年的12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00.8亿元,全市工业化率从1.0提高到1.9。
“强柴兴玉”战略成效明显,2010年,玉柴集团销售收入达368.38亿元,实现“再造两个玉柴”的目标。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166.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87.02亿元,年均增长6.1%。
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3747个,龙头企业560家,数量居全区首位。
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5家。
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获国家批复,累计引进台湾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20项,建成生产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园55个。
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1%。
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被列为全国首批“流通领域商贸物流示范城市”。
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31.1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92.47亿元,年均增长1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30.0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7.24亿元,年均增长18.8%。
国际会展中心、中药港、宏进农批市场等一批商贸物流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标准化农家店建设累计达1263家。
全市公路货运周转量累计完成882.16亿吨公里,是“十五”时期的3.54倍;金融、会展、信息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18.6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0.54亿元,年均增长22%。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乡一体化建设开局良好。
先后实施“爱我玉林,建我家园”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玉-北-福”一体化和县城基础设施大会战、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大会战等三大会战,启动了创建广西园林城市等一批影响全局的基础设施建设。
新区建设带动旧城改造,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玉-北-福”一体化框架初步形成。
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玉林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48平方公里扩大到2010年的56.6平方公里,人口由41万人增加到55万人,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32.33%提高到2010年的38.5%。
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实现了由“农民城”向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初步转变。
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良好开局,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玉东新区和7个县(市、区)的21个乡镇、村试点工作有效推进;市本级建设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项目91个,累计完成投资43亿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五年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3074公里,实现乡乡镇镇通硬化路目标,通硬化路行政村由42%提高到72%,农民出行条件明显改善。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统筹城乡发展“四大基础工程”扎实推进,首批6个乡镇13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进展顺利。
城乡绿化、城乡清洁、城乡风貌改造三大工程成效显著,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居住面积不断提高,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标准,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先后荣获“广西园林城市”、广西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B类城市特等奖。
玉东新区发展成效明显,“低碳玉东,宜居新区”加快发展,窗口示范作用逐步显现,玉柴新区、龙潭新区筹建工作相继启动。
——项目投资成效显著,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十一五”是我市历史上建设重大项目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完成投资最多的时期。
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5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2倍,年均增长36.2%,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以上;其中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1846项,累计完成投资999.2亿元。
坚持产业发展优先,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硕果累累。
玉柴重机、燕京啤酒、旺旺食品、兴业和北流海螺、玉柴零配件、三环特种陶瓷、玉柴铸造中心一期、容县南方黑芝麻糊扩建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龙潭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华润水泥(陆川)等项目正加快建设,玉柴工业园、玉林经济开发区、龙潭产业园等十大工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五年累计投资完成725亿元。
坚持交通发展优先,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初步形成“通江达海”交通网络,实现乡乡镇镇通硬化路,村村通公路。
洛湛铁路和岑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玉林-铁山港高速公路、铁路相继开工建设,荔浦至玉林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有效推进。
五年累计完成交通基础建设投资103亿元,新增高速公路108公里、一级公路8公里、二级公路358公里。
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建成一大批农村道路、水、电、校、医、办、池等基础设施项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能源、水利、通信等其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区域合作不断拓展。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后重获生机。
行政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
林权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扎实推进。
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工作成效显著。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参与“两区一带”开放开发步伐加快。
龙潭产业园广西银亿项目建成投产,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园区开工建设,林浆纸、华电玉林热电联产、重焦沥青及精细化工等一批大型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参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实现重大突破。
参与西江经济带建设有效推进,创建广西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市步伐加快,玉林与梧州、贵港、贺州共建的广西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我市开展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成效显著。
五年我市共引进项目2268个,合同金额1350亿元;新增外资企业79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1.73亿美元,年均增长30%。
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51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4.2%。
成功举办第三至七届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中国·玉林)和第一、二届中医药博览会,商机博览平台效应不断扩大,“南方药都”品牌初步打响,会展经济成为区域合作新平台。
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全市非公经济主体由2005年的9万多家增加到2010年的13万家以上,非公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83%以上,税收占全市税收的53%。
2009年,玉林市被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经济战略专业委员会、全民创业型社会研究中心评为的“中国创业之城”。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优化。
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512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1.2吨标准煤,年均下降4.51%。
五年来,全市共削减化学需氧量8.13万吨,削减二氧化硫2.70万吨,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市和各县(市、区)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建成,全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由2005年的30%提高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51.11%提高到80%。
建立了大容山、天堂山两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全市共新建沼气池7.32万座,大中型沼气工程12处;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10.61万亩,退耕还林26.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54.2%提高到2010年的59.03%,玉林市获“广西绿化模范城市”、北流市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容县获“广西绿化模范县”称号。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达到Ⅲ类标准,部分河段达到Ⅱ类标准,基本达到功能区要求;全市主要区域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要求的二级标准;玉林市区环境功能噪声相关区域保持在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优良水平;在全国城市综合整治考核中,我市排名从2006年的全区第7名上升到第5位,全市环境从全区中等水平提升到中上水平。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全市各级财政在社会事业、就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累计达231.7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5倍。
深入实施“科教兴玉”战略,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强。
2010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15%。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提前一年实现“两基”达标,“两基”工作进一步巩固提高,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和建设成绩显著,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农村初中改造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教育建设项目1717个,争取上级专项资金7.6亿元,建设面积81.6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中等职业教育继续保持全区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