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治》复习指导
一、知识结构概述
本单元着重学习的知识有: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形式和要求;法治对良法和善治的要求;凝聚法治共识;等等。
第三课主要介绍了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主要特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教材内容旨在引导我们认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设是一个过程,感受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价值追求,依据本国国情理性看待民主实现的方式,积极主动参与民主生活、培育民主意识、行使民主权利。第四课主要介绍了法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法治对良法和善治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和厉行法治的基本要求等。教材内容意在引领我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受法治中国的进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践行法治精神。
3.强化解决自身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在自主梳理教材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部分同学可能对政府厉行法治、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等内容缺乏准确的理解和领会。我们可以通过关注身边影响社会公共生活的社会管理问题,推选代表向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反映我们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通过观看政府执法人员的执法视频、图片或文字材料等,自主探究疑难问题,得出正确结论。同时,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自身行为规范的引领,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提高民主素养和社会实践素养,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民主选举形式[]主要特点
直接选举[]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来自人。如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由选区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间接选举[]选民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如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省级和各设区的市级人大代表,分别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等额选举[]候选人数与应选人数相等的选举。投票人的权利体现在是否决定认可候选人,选举人的权利较小。
例1.当前,我国在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不同层级、同一层级法律规范之间存在着不一致;二是地方立法、部门立法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主义倾向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
A.回归人治B.制定良法C.实行善治D.依法办事
解题思路探究:本题主要考查对实行良法之治这一法治要求的理解。题干中“法律规范之间存在着不一致”“地方立法、部门立法存在地方保護主义和部门利益主义倾向”等关键词句说明,一些地方的立法没有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试题题干从反面突出强调要实行良法之治。依据教材知识可知,良法要求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社会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依据教材基础知识和题干反映的关键信息可以得出,题干与题肢B构成了一种事实论证关系或直接对应关系,故直接选择B。
2.排除选择。解题过程中,我们先要看清问题指向(即正向或反向选择),再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结合问题指向、题干与题肢之间的联系,我们可采用排除法解决问题。表述有错、与题干不符、与题干因果相悖的选项,或者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均应予以排除。
三、考试真题解析
(一)选择题部分
首先,要认真审题,抓住试题中的关键词句,分析选择题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紧密联系。其次,要明确是正向选择(如“正确的是”)还是逆向选择(如“错误的是”)。最后,根据试题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作出合理的选择。
1.直接选择。根据问题指向,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否存在紧密联系。这种紧密联系一般表现为一种事实上的论证关系,即根据事实直接可以得出某种结论或获得某些启示等,也可表现为因果关系、从属关系、对应关系、递进关系、条件关系等。
4.强化对试题解题技巧的获得感。在老师讲解习题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思考,理清试题的解题基本过程,还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解题、当时解题时为什么会出错。我们要善于运用抓关键词句、给段落分层、划分句子结构等方式快速获取和解读文字类试题的材料信息,明确设问指向或设问与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要细化图表类、漫画类材料试题的基本审题方法;要用恰当的语言较为完整科学地描述事物、阐释原因、分析问题、论证结果。同时,我们对试题涉及的教材基础知识,要学会自主归纳整理,以更好地把握好教材重点、难点知识。我们还要注意抽空随时查阅身边的错题本,对典型试题的解题技巧做到深入领会,弄懂弄通,最终实现自主习得。
二、中考复习指导
同学们在中考复习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复习方法和技巧,实现智慧复习,提升复习效果。
1.强化基础知识的系统梳理与比较。通过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借助思维导图等形式,我们可以对教材基础知识展开树状、块状的系统梳理,不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培育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同时,对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等关键知识、重点知识、易混知识,我们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归纳比较,形成准确、清晰的认识。
差额选举[]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人数的选举。可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愿。在我国一般差额为20%左右,如要选举10个人,要有12个候选人。
2.强化基础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融合。社会热点问题历来是单元测试、期末考试、中考等各级命题的重点材料。我们在复习本单元基础知识时,应善于通过热点材料设计问题,分析和链接教材基础知识。同时,也要学会通过教材基础知识辐射、链接热点材料。我们将热点材料与基础知识高度融合,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加熟悉热点材料及其可能涉及的教材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深化理解教材基础知识,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民主与法治》复习指导
作者:秦尊军
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9年第09期
民主与法治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内容以民主与法治为主题,从民主价值追求和法治中国建设的视角展开,指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第三课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主要特点、主要形式及其制度保障。第四课着重介绍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以不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步伐。复习好本单元学习内容,我们应在梳理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从核心知识掌握、真题解析、有效训练等方面着手展开复习。